清代 :李振钧
艳摘东篱正傲霜,西风高枕纳新凉。一囊馥郁笼寒色,三径依稀梦晚香。
月影满身人太瘦,秋声到耳夜初长。餐英更酿重阳酒,醉卧从教涤俗肠。
汉江秋思
东归一棹汉阳江,凭吊烟波发江腔。三户能消亡国恨,九歌不悟直臣憃。
桃花野庙容谁诲,芳草孤洲气肯降。只有高飞一黄鹤,楼前终古浪声撞。
汉江秋思 其二
月明会泛洞庭艭,采采芙蓉又涉江。乌鹊南飞沈铁戟,鳜鱼西塞酿银缸。
心难争命秋容瘦,事不如人壮志降。抛却故园归未得,一林黄叶旧镫窗。
美人十八首 其六 座上
妆成未肯下楼台,阿母催将冉冉来。觞政严操咍客醉,箫声徐度报花开。
惊回红粉狂言发,湿尽青衫老泪摧。却怪眼波通密意,一尊偏属谪仙才。
小园落成 其六
最幸高堂健,忘忧多树萱。好花排姊妹,慈竹护儿孙。
药圃规条肃,篮舆笑语温。储经营别室,珍重赐书存。
更得一首
门对青溪柳影低,个侬家住板低西。命如难续春蚕尽,谶或非真梦蝶迷。
曾界乌丝书本事,忍翻红叶补无题。关山便有仙凡隔,肠断江南莺乱啼。
小园落成 其三
野色明残照,河声走白沙。辋川新画本,盘谷旧人家。
生意窗前草,清容雨后花。更添桑柘外,几道竹篱笆。
美人十八首 其十五 灯下
深夜支机锦字斜,短檠题曲墨痕加。剔开红燄钗初拔,埽罢青蛾镜半遮。
照别慵垂双箸泪,合欢喜结并头花。佯羞却把银缸背,报道金莲散晚衙。
寿外舅汪稼门先生七十 其一
蓬岛何曾见列仙,但教守道即延年。人于清德尊元老,天为苍生佑大贤。
鹤燄齐鸣铃阁敞,蟾轮恰照绮筵圆。迎春好上长春颂,颂比灵椿更八千。
清明杂感 其一
春旗几样趁风斜,箫管凄清静不哗。翠涨溪流复山色,绿杨城郭间桃花。
一杯那酹啼鹃恨,千载同怀宿草嗟。却喜连朝红雨歇,杏帘闲问酒人家。
返棹有感
满船风雨冷萧萧,万里重携旧酒瓢。红叶乱山藏古寺,夕阳流水下危桥。
病中作客诗情减,梦里还家别恨饶。一样秋声秋色好,画楼何处忆吹箫。
晚过高邮
绿杨遥指数归程,湖水连天八月平。两岸人声喧晚市,几行鸦影入荒城。
野花篱落孤烟直,衰草祠堂老树横。却忆画船秋泛棹,去年今日不胜情。
美人十八首 其九 镜中
晓起犹馀醉脸丹,绮疏羞对玉台端。描成两道春山远,照彻一泓秋水寒。
不信如花光灼灼,果然似月影团团。待郎拂拭芙蓉日,笑挽香肩并立看。
小园落成 其八
岂独爱吾庐,还宜读我书。多文花样富,善问竹心虚。
白社莲开早,青毡月上初。名园思取义,端为励三馀。
美人十八首 其十二 病中
慵整花冠怯下床,腰围瘦削困床房。早知命薄丝难续,转悔情多药备尝。
芳草天涯人去久,落花时节燕归忙。剧怜憔悴容光减,翻道侬原不为郎。
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 其三
路转峰回一径宽,名山佳节两相欢。擘窠直可同留带,拜石何妨自整冠。
寂寂深林人语响,潇潇隔夕雨声寒。振衣千仞重回首,秋色村烟画里看。
小园落成 其九
共耽招隐咏,且喜卜居幽。好友来三径,閒情寄一邱。
绿天蕉可补,青史竹能修。行乐联吟袂,相将秉烛游。
临别 其四
千里人随去雁沉,三生怨比落花深。春风若上真娘墓,一滴村醪要自斟。
大雪和壁间韵
积雪难消没马蹄,匆匆常值月华西。冻添煨芋深宵火,寒扑飞花小港泥。
过客行踪春去雁,壮年心事夜闻鸡。却因跋涉增诗兴,名向青山到处题。
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 其八
也有园林一亩宽,偏逢山寺共追欢。霜钟细认前朝字,露顶閒携上古冠。
浪迹江湖悲杜老,孤吟风雨似郊寒。弟兄三两他乡滞,雁影排空几阵看。
雨中隐仙庵看桂赠王朴山鍊师
满身花雨上仙坛,午诵才过宝篆残。灵迹曾留黄鹤笛,钝根欲换碧霞丹。
婆娑影覆鸾幢直,淅沥声和凤铎寒。可许闻香参大道,炊粱一枕醉乡宽。
李振钧
李振钧,字海初,太湖县人。道光己丑一甲一名进士,授编修。有《味镫听叶庐诗草》。► 117篇诗文
黄鹤楼送家稼畬兄归里 其二
江东桥口号 其一
舟中夜雨寄内
馀园
更得绝句
美人十八首 其十一 梦中
五日雨
新篁用元人韵
临别 其三
菊枕用元人韵
美人十八首 其七 画中
续梦中句
田家小饮 其三
清明杂感 其四
黄鹤楼送家稼畬兄归里
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 其二
书淮阴侯列传后 其一
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 其一
重遣 其五
有赠 其四
书淮阴侯列传后 其四
三至飞云洞用宋芷湾太守壁间韵
闻熊振之明经 其二
人日沂州题壁
病起听雨拈得声字 其三
春雪登楼柬邵充有
放言简振之 其一
重遣 其九
武陵舟行口占
书淮阴侯列传后 其三
汪奂之寄示和苏文忠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二诗题其兄均之所藏二诗草 ...
陬溪晚泊
煮雪
美人十八首 其十七 帐下
美人十八首 其八 曲中
九松水榭感旧 其二
临别 其二
小园落成 其五
谷舫小憩
美人十八首 其十 醉中
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 其四
检诗稿偶成 其一
颂使君寄怀齐梅麓剌史
九日同人邀游龙门寺用少陵蓝田崔氏庄韵 其五
西梁山晚眺和友人韵 其二
美人十八首 其一 塞上
过无锡齐梅麓明府 其二
寿外舅汪稼门先生七十 其二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