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舟次吉水逢蔡文庆秀才

舟次吉水逢蔡文庆秀才

唐代 李中

别后音尘断,相逢又共吟。雪霜今日鬓,烟月旧时心。
舣棹夕阳在,听鸿秋色深。一尊开口笑,不必话升沈。

诗人李中的古诗

访龙光智谦上人

唐代 李中

忽起寻师兴,穿云不觉劳。相留看山雪,尽日论风骚。
竹影摇禅榻,茶烟上毳袍。梦魂曾去否,旧国阻波涛。

和朐阳载笔鲁裕见寄

唐代 李中

燕台多事每开颜,相许论交淡薄间。饮兴共怜芳草岸,
吟情同爱夕阳山。露浓小径蛩声咽,月冷空庭竹影闲。
何事此时攀忆甚,与君俱是别乡关。

春苔

唐代 李中

春霖催得锁烟浓,竹院莎斋径小通。
谁爱落花风味处,莫愁门巷衬残红。

和夏侯秀才春日见寄

唐代 李中

绵蛮黄鸟不堪听,触目离愁怕酒醒。云散碧山当晚槛,
雨催青藓匝春庭。寻芳懒向桃花坞,垂钓空思杜若汀。
昼梦不成吟有兴,挥毫书在枕边屏。

再游洞神宫怀邵羽人有感

唐代 李中

重向烟萝省旧游,因寻遗迹想浮丘。峰头鹤去三清远,
坛畔月明千古秋。泉落小池清复咽,云从高峤起还收。
自惭未得冲虚术,白发无情渐满头。

旅次闻砧

唐代 李中

砧杵谁家夜捣衣,金风淅淅露微微。
月中独坐不成寐,旧业经年未得归。

思湓渚旧居

唐代 李中

昔岁曾居湓水头,草堂吟啸兴头幽。迎僧常踏竹间藓,
爱月独登溪上楼。寒翠入檐岚岫晓,冷声萦枕野泉秋。
从拘宦路无由到,昨夜分明梦去游。

赠东林白大师

唐代 李中

虎溪久驻灵踪,禅外诗魔尚浓。卷宿吟销永日,
移床坐对千峰。苍苔冷锁幽径,微风闲坐古松。
自说年来老病,出门渐觉疏慵。

访徐长史留题水阁

唐代 李中

君家池阁静,一到且淹留。坐听蒹葭雨,如看岛屿秋。
杯盘深有兴,吟笑迥忘忧。更爱幽奇处,双双下野鸥。

新喻县酬王仲华少府见贻

唐代 李中

事简开樽有逸情,共忻官舍月华清。每惭花欠河阳景,
长愧琴无单父声。未泰黎元惭旷职,纵行谦直是虚名。
与君尽力行公道,敢向昌朝俟陟明。

送庐阜僧归山阳

唐代 李中

山阳旧社终经梦,容易言归不可留。瓶贮瀑泉离五老,
锡摇江雨上孤舟。鱼行细浪分沙觜,雁逆高风下苇洲。
遥想枚皋宅边寺,不知凉月共谁游。

题柴司徒亭假山

唐代 李中

叠石峨峨象翠微,远山魂梦便微稀。从教藓长添峰色,
好引泉来作瀑飞。萤影夜攒疑烧起,茶烟朝出认云归。
知君创得兹幽致,公退吟看到落晖。

书王秀才壁

唐代 李中

茅舍何寥落,门庭长绿芜。贫来卖书剑,病起忆江湖。
对枕暮山碧,伴吟凉月孤。前贤多晚达,莫叹有霜须。

舟次吉水逢蔡文庆秀才

唐代 李中

别后音尘断,相逢又共吟。雪霜今日鬓,烟月旧时心。
舣棹夕阳在,听鸿秋色深。一尊开口笑,不必话升沈。

海上春夕旅怀寄左偃

唐代 李中

柳过清明絮乱飞,感时怀旧思凄凄。月生楼阁云初散,
家在汀洲梦去迷。发白每惭清鉴启,酒醒长怯子规啼。
北山高卧风骚客,安得同吟复杖藜。

书郭判官幽斋壁

唐代 李中

不妨公退尚清虚,创得幽斋兴有馀。要引好风清户牖,
旋栽新竹满庭除。倾壶待客花开后,煮茗留僧月上初。
更有野情堪爱处,石床苔藓似匡庐。

安福县秋吟寄陈锐秘书

唐代 李中

县庭事简得馀功,诗兴秋来不可穷。卧听寒蛩莎砌月,
行冲落叶水村风。愁髭渐去人前白,醉面犹怜鉴里红。
苦恨交亲多契阔,未知良会几时同。

客中春思

唐代 李中

又听黄鸟绵蛮,目断家乡未还。
春水引将客梦,悠悠绕遍关山。

思九江旧居三首

唐代 李中

结茅曾在碧江隈,多病贫身养拙来。雨歇汀洲垂钓去,
月当门巷访僧回。静临窗下开琴匣,闷向床头泼酒醅。
游宦等闲千里隔,空馀魂梦到渔台。
门前烟水似潇湘,放旷优游兴味长。虚阁静眠听远浪,
扁舟闲上泛残阳。鹤翘碧藓庭除冷,竹引清风枕簟凉。
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
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槛底江流偏称月,
檐前山朵最宜秋。遥村处处吹横笛,曲岸家家系小舟。
别后再游心未遂,设屏惟画白蘋洲。

再到山阳寻故人不遇二首

唐代 李中

维舟登野岸,因访故人居。乱后知何处,荆榛匝弊庐。
欲问当年事,耕人都不知。空馀堤上柳,依旧自垂丝。
李中

李中

  五代南唐诗人,生卒年不详,大约920-974年在世。字有中,江西九江人。仕南唐为淦阳宰。有《碧云集》三卷,今编诗四卷。《郡斋读书志》卷四著录《李中诗》二卷。另《唐才子传校笺》卷十有其简介。《全唐诗》编为四卷。人毕生有志于诗,成痴成魔,勤奋写作,自谓“诗魔”,创作了大量的诗篇佳作。与诗人沈彬、孟宾于、左偃、刘钧、韩熙载、张泊、徐铉友好往来,多有唱酬之作。他还与僧人道侣关系密切,尤其是与庐山东林寺僧人谈诗论句。与庐山道人听琴下棋。反映了当时崇尚佛道的社会风气。

► 160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