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薄幸·淡妆多态

薄幸·淡妆多态

宋代 贺铸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先许,与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偷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贺铸薄幸·淡妆多态译文

淡妆多态,更的的、频回眄睐。便认得琴心先许,与绾合欢双带。记画堂、风月逢迎、轻颦浅笑娇无奈。向睡鸭炉边,翔鸳屏里,羞把香罗偷解。
她妆束淡雅,绰约多姿,早已使我深深爱慕,哪里还禁得住她频频向我盼顾?我知道她心已暗许,愿同我双双缔结欢娱。不能忘怀清风皓月的良辰,我们在画堂相聚,她轻蹙蛾眉,含情微笑。那模样是多么娇媚美丽。在睡鸭形的香炉旁,在画着双飞鸳鸯的屏风里。她娇羞地悄悄解开罗衣。
自过了、烧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几回凭双燕,丁宁深意,往来却恨重帘碍。约何时再,正春浓酒困,人闲昼永无聊赖。厌厌睡起,犹有花梢日在。
自从过了元宵,直到踏青挑菜的时节,如云的游人仕女中,我不曾寻见她的影踪。多少次相托双燕传信,嘱咐它们带上我的深情,却恨那重重帘幕,阻断了燕儿的路程。佳期密约几时才能再来?我日日醉饮,趁那春意正浓。人又闲,天又长,只觉得百事无心。我无精打采地昏昏愁眠,醒来时花梢还照着高高的日影。

贺铸薄幸·淡妆多态注释

薄幸,词牌名之一,双调一百零八字,上片九句五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的的:频频、连连。郑仅《调笑转踏》词:“吴姬绰约开金盏,的的娇波流美盼”,同此义。也有版本记作“滴滴”,形容眼波不时注视的样子。
眄睐(miǎnlài):斜望。《古诗十九首》之十六:“眄睐以适意,引领遥相瞒。”
琴心:以琴声达意。
“欲绾(wǎn)”句:意谓结同心之好。绾,旋转打结。合欢带,即合欢结。梁武帝《秋歌》:“绣带合欢结,锦衣连理文。”
烧灯:指元宵节。
踏青挑菜:指踏青节、挑菜节,是古代的两个民间节日踏青:春日郊游。杜甫《绝句》:“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唐俗,农历二月初二日曲江挑菜,士民游观其间,谓之挑菜节。
丁宁:叮嘱,嘱托。
厌厌:同“恹恹”,形容精神压抑不舒畅。

贺铸薄幸·淡妆多态鉴赏

这是一组“爱情三部曲”。从开头至“与绾合欢双带”为第一部,定情:写一见钟情,“琴心先许”。从“记画堂”至上片结束为第二部,幽会:写两心相知,互赠信物。词的下片为第三部,相思:写物在人杳,再会无期。
人们往往将古典诗词中所写的美人香草当作作者寄托深意的象征物,试图透过它探寻重大的政治主题。这样做有一定道理,屈原的《离骚》便是明证。但若将这种研究方法作为固定的格套,定要苦心孤诣地寻求每一首“美人香草”词的政治寓意,则近乎胶柱鼓瑟、缘木求鱼了。
吴曾《能改斋漫录》载:“贺方回眷一姝,别久,姝寄诗云:‘独倚危栏泪满襟,小园春色懒追寻。深思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贺演其诗为《石州引》词。悼亡诗词,不知即为此姬作否?”看来,古人并不都古板,吴曾并不以“情事”、“情词”为嫌。那么,读者对于这首《薄幸》,不妨即以其男女情的本色来鉴赏,亦无伤“大雅”。
诗无达诂。吴曾的记载给我们提供了合理想象的事实依据。“贺方回眷一姝,别久”,与此词正合。全词的情感核心正是一个“眷”字。“姝”者,美女也,词中所写的“淡妆多态”、“轻颦浅笑娇无奈”,正是“这一个”美女的独特之美──“多态”:“淡妆”是多态的反衬;“轻颦浅笑”是多态之一斑;“娇无奈”则是无法用语言形容的“多态”。而这种形体之“多态”,不正是她内心多情而又娇羞的复杂心态的自然流露么?此词下片所写相思之苦,也正由“别久”引发。吴曾所引之“姝寄诗”,情思深婉,形象鲜丽,引喻贴切,又可见这位姑娘文才之美。所以作者眷恋不已。如果是这样,这首《薄幸》词当作于二人定情之后、爱人寄诗之前的一段相思时节。
词中女主人公形象的特色,除了“多态”、多情之外,尤为引人注目的突出之处在于主动。这与传统“佳人”形象有质的区别。试看,她对意中人“的的频回眄睐”,怎不令人销魂;她一旦确认知音,便“琴心先许”、“绾合欢双带”、“把香罗偷解”,又是何等的果断、痛快!在这位真情如火的姑娘身上,可以窥见白朴《墙头马上》中李千金的身影。“的的”二字,颇值玩味;既表现了作者相思时回忆往事如在目前的真切情景,又生动传神地托出了女子频送秋波的明确信息。“的的”二字迭用,虽属罕见,但用在这里却非常明晓畅达,充溢着生活气息,使读者眼中幻化出这位勇敢女性的神采。
这组爱情三部曲的第一部“定情”,纯用白描手法,恰与姑娘的“淡妆”相融谐。第二部“幽会”,不宜用白描了,便以景衬情,选用了“画堂”、“风月”、“睡鸭”、“鸳屏”等典型事物来暗写。第三部“相思”为全词重点,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写初次幽会之后再不见那位姑娘“踏青挑菜”,也就是再没有见面的机会。第二层写多次托人传书递简,但阻隔重重,音信难通。第三层写后会无期,百无聊赖,度日如年。这三层步步递进,逼出了一个“苦”字。于是在心中暗暗怨恨那位“冤家”的“薄幸”;于是更加珍惜那不可重复的“定情”与“幽会”,一遍又一遍地回想当初的黄金细节:“淡妆多态……”。全词就是这样形成了一个“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循环往复的“情结”结构。
有一位学者曾说:中国古代文学中存在着一个爱情母题:有所爱,但不能得其所爱,而又不能忘其所爱。这首词也是一个佐证。如果与那些汗牛充栋的才子佳人大团圆的小说戏曲相比,贺铸这首小词所反映的古代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真实性和普遍性,无疑具有更高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

诗人贺铸的古诗

广津门东马上

宋代 贺铸

津头落帆鼓,薄暮尚蓬冬。
疑是秦淮口,扁舟醉梦中。
不堪隋岸北,尘土一鞭风。
传语端能否,伯劳飞自东。

减字浣溪沙(十五之九)

宋代 贺铸

鹦鹉惊人促下帘。碧纱如雾隔香奁。雪儿窥镜晚蛾纤。
乌隔桥边河络角,鸳鸯楼外月西南。门前嘶马弄金衔。

题崇胜寺无心庵

宋代 贺铸

老鹤依林表,孤云寓山间。
结茅穷释子,著身如许闲。
有心即尘纷,无心犹石顽。
有无心并置,日暮客来还。

题张氏白云庄

宋代 贺铸

江左陶徵士,高风昔所闻。
应慙五株柳,难比一溪云。
我有乘桴约,君方植杖耘。
悠悠竟何得,晚岁盍同群。

怀寄彭城朋好十首之二张大

宋代 贺铸

努力张谋父,躬耕老白云。
无年俭足用,此外奈何君。

乌啼月

宋代 贺铸

牛女相望处,星桥不碍东西。重墙未抵蓬山远,却恨画楼低。细字频传幽怨,凝缸长照单栖。城乌可是知人意,偏向月明啼。

怀寄周元翁十首 其五

宋代 贺铸

周郎归濂溪,旱燥害嘉谷。仰饱百指馀,嗷然坐空屋。

应书乞米帖,得继朝来粥。行升大夫籍,月赐万钱禄。

振显属他年,盘飧罗海陆。毋忘佛子言,不食大夫福。

三月二十日游南台

宋代 贺铸

晴春六十日,不与酒杯亲。
吏事岂无闲,风雨复兼旬。
始作南城游,时物固已陈。
扫不见桃李,浓绿迷荆榛。
登高暂逍遥,引目清泗滨。
向田有交迳,俯城皆要津。
得意属禽鱼,可爱不可驯。
顾余千里客,眷此十日春。
胡不念尔生,筋骸劳欠伸。
二十起丁籍,一官初为贫。
侜张西复东,甑满莱芜尘。
黄绶彼何物,豕苓安足珍。
山园有芳兰,幽佩手自纫。
长哦白云谣,遐想紫阳真。
去矣南昌尉,庶几乎若人。

九回肠

宋代 贺铸

削玉销香。不喜浓妆。倚高楼、望断章台路,但垂杨永巷,落花微雨,芳草斜阳。
赖有雕梁新燕,试寻访、五陵狂。小华笺、付与西飞去,印一双愁黛,再三归字,□九回肠。

花幕暗

宋代 贺铸

绿绮新声隔坐闻。认殷勤。尊前为舞郁金裙。酒微醺。
月转参横花幕暗,夜初分。阳台拚作不归云。任郎瞋。

舟发金陵望历阳作

宋代 贺铸

尚识历阳道,依然西照间。
风烟石碛戍,林麓楚王山。
隔水一凝伫,当年百往还。
谁怜跃马客,衰病再投闲。

岁暮舟居卧病怀寄金陵和上人

宋代 贺铸

野泊岁云暮,念归期正赊。
津童为过客,商舶是邻家。
雪密鱼依罧,潮回蚌委沙。
南州人健否,不寄早梅华。

江夏寓兴二首之二

宋代 贺铸

陂湖蹙坊市,江汉复纵横。
沮洳莎城阽,晴阳竹瓦鸣。
新文添鹏赋,异味识鼋羹。
岂复悲流落,官粮寓此生。

久病寄二三亲友

宋代 贺铸

早昧摄生理,百劳戕至真。
药灵翻佐病,诗癖竟穷人。
终负黄垆恨,长违白首亲。
一囊安可得,四壁未应贫。
灯下尘编泪,风前墓草春。
傥忘鸡酒设,腹痛勿多嗔。

和答郑郎中见寄

宋代 贺铸

客子由来怀故乡,苏门冷落白云旁。
梦随夜月钟前断,诗入秋风草共荒。
操板鎌靴游宦厌,开樽挥麈旧欢长。
泜川逸老应相念,为倚阑干向夕阳。

送王西枢出镇郑圃八首之三

宋代 贺铸

公论由来重,高怀此去轻。
吾非厚知己,感叹此苍生。

变竹枝词九首之三

宋代 贺铸

露湿云罗碧,月澄江练白。
但闻竹枝歌,不见骑鲸客。

送周开祖出守鄱阳

宋代 贺铸

三尺京尘衮衮中,略无闲地贮清风。
鲈鱼菰菜经年别,皂盖朱轓一日东。
俗眼强分青白在,芳樽未觉圣贤空。
鄱阳不乏江山助,高兴都庐属谢公。

曹永州哀词

宋代 贺铸

老眼春风两泪倾,繐帷樽俎异平生。
可惊人与琴俱绝,但见肴曦酒复清。
相合水边传美政,飞来峰下启佳城。
翩翩五六奇男子,肯使高门坠厥声。

自郓还徐道中

宋代 贺铸

八月过新雨,行云弄晚凉。
山川乍明晦,禾黍半青黄。
西去真何事,东还非故乡。
悠悠尘土里,无路不亡羊。
贺铸

贺铸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 762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