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夏日登慈恩寺

夏日登慈恩寺

唐代 刘沧

金界时来一访僧,天香飘翠琐窗凝。碧池静照寒松影,
清昼深悬古殿灯。晚景风蝉催节候,高空云鸟度轩层。
尘机消尽话玄理,暮磬出林疏韵澄。

诗人刘沧的古诗

题天宫寺阁

唐代 刘沧

丹阙侵霄壮复危,排空霞影动危扉。城连伊水禹门近,
烟隔上阳宫树微。天敛暮云残雨歇,路穿春草一僧归。
此来闲望更何有,无限清风生客衣。

汶阳客舍

唐代 刘沧

年光自感益蹉跎,岐路东西竟若何。窗外雨来山色近,
海边秋至雁声多。思乡每读登楼赋,对月空吟叩角歌。
迢递旧山伊水畔,破斋荒径闭烟萝。

秋日夜怀

唐代 刘沧

砧杵寥寥秋色长,绕枝寒鹊客情伤。关山云尽九秋月,
门柳叶凋三径霜。近日每思归少室,故人遥忆隔潇湘。
如何节候变容发,明镜一看愁异常。

下第东归途中书事

唐代 刘沧

峡路谁知倦此情,往来多是半年程。孤吟洛苑逢春尽,
几向秦城见月明。高柳断烟侵岳影,古堤斜日背滩声。
东归海上有馀业,牢落田园荒草平。

春日游嘉陵江

唐代 刘沧

独泛扁舟映绿杨,嘉陵江水色苍苍。行看芳草故乡远,
坐对落花春日长。曲岸危樯移渡影,暮天栖鸟入山光。
今来谁识东归意,把酒闲吟思洛阳。

怀江南友人

唐代 刘沧

久绝音书隔塞尘,路岐谁与子相亲。愁中独坐秦城夜,
别后几经吴苑春。湘岸风来吹绿绮,海门潮上没青蘋.
空劳两地望明月,多感断蓬千里身。

题四皓庙

唐代 刘沧

石壁苍苔翠霭浓,驱车商洛想遗踪。天高猿叫向山月,
露下鹤声来庙松。叶堕阴岩疏薜荔,池经秋雨老芙蓉。
雪髯仙侣何深隐,千古寂寥云水重。

望未央宫

唐代 刘沧

西上秦原见未央,山岚川色晚苍苍。云楼欲动入清渭,
鸳瓦如飞出绿杨。舞席歌尘空岁月,宫花春草满池塘。
香风吹落天人语,彩凤五云朝汉皇。

与重幽上人话旧

唐代 刘沧

云飞天末水空流,省与师同别异州。庭树蝉声初入夏,
石床苔色几经秋。灯微静室生乡思,月上严城话旅游。
自喜他年接巾舄,沧浪地近虎溪头。

过铸鼎原

唐代 刘沧

黄帝修真万国朝,鼎成龙驾上丹霄。天风乍起鹤声远,
海雾渐深龙节遥。仙界日长青鸟度,御衣香散紫霞飘。
唯留古迹寒原在,碧水苍苍空寂寥。

罢华原尉上座主尚书

唐代 刘沧

自怜生计事悠悠,浩渺沧浪一钓舟。千里梦归清洛近,
三年官罢杜陵秋。山连绝塞浑无色,水到平沙几处流。
白露黄花岁时晚,不堪霜鬓镜前愁。

从郑郎中高州游东潭

唐代 刘沧

烟岚晚入湿旌旗,高槛风清醉旗归。夹路野花迎马首,
出林山鸟向人飞。一谿寒水涵清浅,几处晴云度翠微。
自是谢公心近得,登楼望月思依依。

洛神怨

唐代 刘沧

子建东归恨思长,飘飖神女步池塘。云鬟高动水宫影,
珠翠乍摇沙露光。心寄碧沉空婉恋,梦残春色自悠扬。
停车绮陌傍杨柳,片月青楼落未央。

送李休秀才归岭中

唐代 刘沧

南泛孤舟景自饶,蒹葭汀浦晚饶饶。秋风汉水旅愁起,
寒木楚山归思遥。独夜猿声和落叶,晴江月色带回潮。
故园新过重阳节,黄菊满篱应未凋。

春日旅游

唐代 刘沧

玄发辞家事远游,春风归雁一游愁。花开忽忆故山树,
月上自登临水楼。浩浩晴原人独去,依依春草水分流。
秦川楚塞烟波隔,怨别路岐何日休。

秋日过昭陵

唐代 刘沧

寝庙徒悲剑与冠,翠华龙驭杳冠冠。原分山势入空塞,
地匝松阴出晚寒。上界鼎成云缥缈,西陵舞罢泪阑干。
那堪独立斜阳里,碧落秋光烟树残。

宿题天坛观

唐代 刘沧

沐发清斋宿洞宫,桂花松韵满岩风。紫霞晓色秋山霁,
碧落寒光霜月空。华表鹤声天外迥,蓬莱仙界海门通。
冥心一悟虚无理,寂寞玄珠象罔中。

经过建业

唐代 刘沧

六代兴衰曾此地,西风露泣白蘋花。烟波浩渺空亡国,
杨柳萧条有几家。楚塞秋光晴入树,浙江残雨晚生霞。
凄凉处处渔樵路,鸟去人归山影斜。

月夜闻鹤唳

唐代 刘沧

碧落风微月正明,霜毛似怨有离情。莓苔石冷想孤立,
杨柳叶疏闻转清。空夜露残惊堕羽,辽天秋晚忆归程。
凤凰楼阁知犹恋,终逐烟霞上玉京。

登龙门敬善寺阁

唐代 刘沧

独步危梯入杳冥,天风潇洒拂檐楹。禹门烟树正春色,
少室云屏向晚晴。花落院深清禁闭,水分川阔绿芜平。
琐窗朱槛同仙界,半夜缑山有鹤声。
刘沧

刘沧

  刘沧(约公元八六七年前后在世),字蕴灵,汶阳(今山东宁阳)人。生卒年均不详,比杜牧、许浑年辈略晚,约唐懿宗咸通中前后在世。体貌魁梧,尚气节,善饮酒,好谈古今,令人终日倾听不倦。公元854年(大中八年),刘沧与李频同榜登进士第。调华原尉,迁龙门令。沧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刘沧为公元854年(宣宗大中八年)进士。据 《唐才子传》,刘沧屡举进士不第,得第时已白发苍苍。► 8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