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小桃源图为韩寅仲先生 其五

题小桃源图为韩寅仲先生 其五

明代 倪元璐

携将琴鹤过夷门,比勘温公独乐园。圣世遭逢无避理,不应题是小桃源。

诗人倪元璐的古诗

卜居 其一

明代 倪元璐

亦由贪道韵,求与寺钟邻。嗜酒酒泉郡,姓何何国人。

楚云小歇脚,舞取略旋身。幸有池兼竹,此其家不贫。

赋得御河新柳色

明代 倪元璐

天孙春懒散机丝,挂向章沟缕缕垂。浅黛依微宜缀绿,柔枝飘袅不胜衣。

殢人掌上千回舞,临本宫中十样眉。清跸欲来须整态,何如张绪少年时。

皇极门颁历

明代 倪元璐

凤阙开彤旭,猊炉散紫烟。六阶齐度散,七政转玑璿。

甲历龙缠改,寅宾象魏悬。明时功在革,资始义承乾。

黑帝威初试,东皇信早传。周官新月令,甘氏旧星篇。

人继羲和后,书成蓂荚前。庚先三日戒,贞下一元旋。

图箓符垂赤,干支德应玄。兴王惟省岁,太史又编年。

赐出黄星曜,披看绿字鲜。因知天历数,如日起虞渊。

寿闽泉郑封公

明代 倪元璐

欲奏元灵曲一词,如君的的有仙姿。如逢若士邀为友,梦领沂公下作儿。

旧筑秀才堤被锦,新生书带草成芝。世人但识龙章贵,名在丹台那得知。

涂德公太学以疏救予友石斋廷杖遣戍便道访予山中临别感赋 其一

明代 倪元璐

才接云虹气,吾旗已竖降。一浮锄水宅,共倚叫山窗。

蒋筑能无径,潘才信若江。不须邀月上,君面有银缸。

体秋 其四

明代 倪元璐

势人既函矢,丽子亦圜觚。钟鼓享之背,赍咨赋者诬。

舟无水可住,琴不弦能娱。二子心差似,不然即钓徒。

雄州道上望溪流泓然

明代 倪元璐

大小雄如画,丹楼十里城。此方元特达,得水益精神。

口语烟波气,饭香鱼子羹。扁舟遥望美,乃始觉驴狞。

题松石寿吴澹人母杨夫人

明代 倪元璐

骊山老母石长在,华岭玉姜松愈芬。十二灵飞篇烂熟,传经偶尔号宣文。

戊辰春 其五

明代 倪元璐

昔云必复楚,亦曰苏君时。宁作秦庭泣,无为马食羁。

蒲胥投愤毂,博浪喧惊椎。血满脉俱竖,不能如戚施。

雄州道中

明代 倪元璐

风声怪得似鸺鹠,大掠黄沙塑马头。韩愈饱争如二鸟,谢丞渴又甚三驺。

偶遗一睫成深梦,直听双眉作远愁。客路不知天近远,程程须筑望京楼。

双节篇

明代 倪元璐

鸾悲只不舞,鹣比两为奇。燕子最深阁,怀清相望碑。

孟陶贵毛里,婴杵仗须眉。何似双婺影,桑虫夜祝时。

冒雨行乐陵道入其城萧条非昔矣而闻中使者索邮骑大哗感赋

明代 倪元璐

已作不栖鸦,随风转鹿车。丝云抽茧谷,针雨刺纹纱。

来去千年鹤,官私两部蛙。看惟城郭是,愁听此嚣哗。

送陈章侯南还暨阳 其三

明代 倪元璐

玉鞭在手眼迷离,是写芭蕉怪石时。供作丹徒书院谱,世间只有米颠知。

忆母遂病三上疏求归不允却赋十诗 其八

明代 倪元璐

曾观人上书,澹远策疲驴。明月谨环玦,穷交怀笠车。

巨灵强剖擘,路鬼笑安居。坐负秋来意,湘江大好鱼。

其二 其六

明代 倪元璐

草卉亦难必,香荪化刺荆。耕田多赋税,作贼有功名。

北跳蹋雍绛,南游翻洞彭。但更名曰盗,即解杀官兵。

叹 其六

明代 倪元璐

似有通消息,情深不可胪。读书叫警策,呵镜取糊涂。

阎没前持橐,梁鸿后捧炉。坐煎忠孝士,声出变头须。

送文长洲相国放归 其一

明代 倪元璐

只看波旬斗曲多,魔宫震动转多魔。暴公昔亦持三物,陆子今方出一鹅。

中必叠双真射手,戏如格五小风波。南园碑记秦城咏,可及君家正气歌。

忆母遂病三上疏求归不允却赋十诗 其五

明代 倪元璐

情绪如春草,茸茸不可删。虫攻心是恙,刀折首无镮。

游士倨黄鹄,豪人闷白鹇。微臣非此意,亦不动天颜。

忆母遂病三上疏求归不允却赋十诗 其三

明代 倪元璐

三载千明发,岂不怀宛鸠。既惭蚨子母,亦妒雁春秋。

心畏病因病,人言愁始愁。难将五十席,换取一扁舟。

题马腾仲大母显贞录

明代 倪元璐

死节何难难立孤,青闺容易到黄垆。青留老眼看孙子,但不峨冠自丈夫。

仰德怀清台是范,陈情令伯表如图。九天褒诏千秋史,博得泉涂一笑无。

倪元璐

倪元璐

倪元璐(1593—1644),字汝玉,一作玉汝,号鸿宝,浙江上虞(今绍兴市上虞区)人,明末官员、书法家。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历官至户、礼两部尚书,书、画俱工。倪元璐书法灵秀神妙,行草尤极超逸,最得王右军、颜鲁公和苏东坡三人翰墨之助, 用笔锋棱四露中见苍浑,并时杂有渴笔与浓墨相映成趣,结字奇侧多变,书风奇伟,后人对他有“笔奇、字奇、格奇”之“三奇”,“势足、意足、韵足”之“三足”的称誉。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陷京师,元璐自缢殉节,卒年五十二。弘光时,追赠少保、吏部尚书,谥文正,清廷赐谥文贞。著有《倪文贞集》。► 167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