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陶安
石洞玲珑出水边,牵绳外递路中穿。挽夫飞度山腰去,隐隐欢声起半天。
送李生赴金陵
长途雨过息尘埃,马首钟山隐隐来。李绛首登龙虎榜,谪仙重上凤凰台。
芸囊册叶逢晴晒,雪屋灯花冒冷开。志士行藏随所遇,岂无当路为怜才。
桐城杂咏四首 其四
舍北有废园,灌木深且蕃。剪鏺忽明豁,有物峙草间。
瑰颀似人立,乃是石假山。汲泉洗宿翳,三峰各苍颜。
亦钟神秀资,似无斧凿痕。此地山既多,层峦缭周垣。
烟霏媚朝暮,晴雨皆可观。云何昔人意,因假遂遗真。
思欲庐峻顶,㟝嵝悉下陈。泰华在我闼,浩与寥廓邻。
飞蚁㈠
巨蚁插两翼,形与蜂虻类。群然穴我室,齧肥若锥利。
寻膻行案几,乘间穿衣袂。童子塞罅隙,又出屯满地。
有时忽飞扬,喧斗争意气。高或登栋梁,近或栖褥被。
或落头面上,或依墙壁萃。见者辄怒憎,予独无害意。
念其造物生,似知君臣义。但令扫常洁,迹远自清致。
咏史十五首 其十四 武穆
寡弱兵能击壮强,天生豪杰信非常。长城不使权奸坏,唾手中原复故疆。
拦江矶
朝来东北好风生,吹得云帆似叶轻。稳向拦江矶觜过,怒涛喷薄不须惊。
纵步
杂谣六首 其一
东南风起水流东,折转双帆横使风。莫言不及顺风速,还胜撑篙急浪中。
江行新齐
云开天日明,风顺水波平。造物怜迟暮,今朝快此程。
优优坐舟子,坦坦履夷庚。路过铜陵后,山从荻港迎。
桐城书事
丹明翠腻走峰峦,独坐茅庐咏硕宽。石触溪声喧夜枕,云分树影落朝盘。
浮屠鼎立频经乱,编户星稀渐得安。北峡关开人马过,不闻刁斗击霜寒。
次韩子鲁见寄诗韵
自笑平生山泽容,岂能奏对大廷中。天风能举高飞鹄,江月遥怜双影鸿。
每怀馆阁亲三益,拟具船车送五穷。应被昌黎嗤我鄙,何时一见扣洪钟。
雁鹊二图 其一
远塞来宾伴不孤,半生粒食寄江湖。虽然矰缴频年少,未可巡更少雁奴。
归涂纪事
雨收遵水浒,卫卒拥归鞍。滩浅轻舠滞,泥新步屧难。
诸峰云树净,百鹭雪翎乾。东渡留宣湛,相逢故旧欢。
重阳二首 其一
倚杖西风晚日间,一江晴色照衰颜。近年江喜行平地,才说登高倦上山。
乱后菊花栽已少,病馀酒盏饮何悭。霜螯玉鲙无寻处,老树残烟自掩关。
石假山歌
世上好山如好人,睨傲不肯来相亲。是何峰峦落几案,数寸气象排苍旻。
我闻好山芙蓉三十六,从有鸿濛露岩谷。一宵神运霹雳斧,但见二十四峰青立玉。
翻然飞去十二峰,来向君家伴幽独。忽遇云间骑鹤侣,为言此事非誇诩。
更有仙家十二楼,化作游龙渡江去。砚屏时映一拳小,万壑千岩共昏晓。
天地骨含千古清,收拾精神不为小。洞天两窍秘莫窥,虚冥眇漠涵天池。
须弥亦向芥子纳,静中观妙生神奇。幽人拂拭爱萧洒,掌握烟霏恣陶写。
着屐不劳追谢公,山同心会忘真假。
马当矶
低垂天宇湿青苍,西走危矶是马当。怒虎脊高生龃龉,活龙鳞动闪光芒。
三更独月开初晓,万古重关扼大荒。应想山灵爱诗客,翠屏如削照衣裳。
送汪朝宗四首 其四
萧相收图籍,功成有足称。圣谟能不坠,王业勃然兴。
辟蠹芸常在,登龙士必徵。诸公若留意,文会盛金陵。
郡寓偶成
宣湛即事
水退潜鱼露,洲宽落雁多。裹粮山估集,击鼓野巫歌。
纸帐春生梦,瓷杯夜酌酡。朔风吹雨至,行旅叹蹉跎。
偶成四首 其四
博学草庐翁,还存荆陆风。欧黄皆后出,绳墨是良工。
南土文华盛,中州景慕同。九原不可作,我亦老江东。
奉赓御制诗韵三首送茅山宗师 其一
太空珠镜豁然开,风运琼轮任往来。雨霁丹光云外紫,绕山海气隔黄埃。
陶安
(1315—1371)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479篇诗文
桐城即事
送东川山长张彦深
至安庆闻廖玉溪宪副等东下
发安庆二首 其一
金缕曲 夜宿省中有怀贺久孚
泊池口作
九日登高翠微亭分韵得满字
题范氏文官花二首 其二
次韵溪居六绝 其六
次韵画松二首
桐城杂咏四首 其三
题袁氏卧雪堂二首 其二
幽居九首次监郡韵 其三
送刘生省亲三首 其一
浔阳道中二首 其二
奉赓御制诗韵三首送茅山宗师 其三
次韵溪居六绝 其一
水龙吟 三首 其一 寿青溪主者
岁除日至都城
秋山曙色图
习静
过池阳
彭郎矶
偶成四首 其二
舟中望虎丘
寄潘章甫二首 其一
次蒲台
悼故妻喻氏(壬寅卒于黄州官舍)
九月蜂蝶
阅兵奏凯 其二 阅兵二
貂蝉冠
送文元粲游学杭城
梦兴云山
甲午六月旦日登屿山观海
次杨舜中教授韵
烟云万顷亭
晚至白兔河
至正戊子下第南归与同贡黄章仲珍雷燧景阳同舟仲珍赋诗因走笔次韵
客途岁晚
昱至枞阳喜而有赋
咏史十五首 其十 令公
送黄文敬长岱山
送张文质赴内察掾
赠风鉴雷霆电
过临朐
淩歊台
追述
送朱叔志
芒种前雨
赵老洲
次韵刘彦炳典签感秋七首 其七
过城子头
送刘生省亲三首 其三
次韵画松二首 其二
李氏孝义
参议李公次前韵二首见示赓歌奉荅 其二
送刘生二首 其一
过马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