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山行三首 其三 灵岩怀古

山行三首 其三 灵岩怀古

明代 王鏊

夫差霸业今何在,香径琴台鹿自游。天际青山还故国,夜深明月有荒丘。

涛声不尽英雄恨,草色犹含粉黛羞。莫为吴宫多怅望,今来古往总悠悠。

诗人王鏊的古诗

秉之作且适园有诗和之 其十

明代 王鏊

曾闻范老堂前柏,千载吴中泽尚存。我种庭槐高百尺,三公当必付诸孙。

送杨尚絅杨名甫毛贞甫陆全卿四进士归省 其三 贞甫

明代 王鏊

接官长傍驿边河,来往君家较独多。已向交情知鲍叔,岂因笔势误东坡。

还乡未觉关河远,感旧无如岁月何。南望吴门君独去,西风落木洞庭波。

和九逵见招山行

明代 王鏊

閒居无送亦无迎,唯是看山尚有情。那更亚夫怀怏怏,却怜定远策平平。

登高眺远眸方豁,度堑穿林脚尚轻。消夏湾前两明月,我船终日画中行。

送白主事辅之还任南京

明代 王鏊

采菱江上忆曾经,百里人传聚德星。报政三年还过阙,闻诗一月正趋庭。

马家群从眉多白,豸府中丞鬓尚青。他日同朝桥梓并,应烦圣主赐云屏。

和林见素次苏子卿见寄之韵四首 其一

明代 王鏊

向晚心不怡,中庭立徘徊。群雅竞鸣噪,孤鸿独无依。

无依亦何恨,禀气与时乖。物情逐时好,志士多苦怀。

咄哉贾太傅,厝薪胡独悲。黄竹有遗歌,至今令人哀。

笼鸟望云端,自伤翅翎摧。海滨有大老,何时当来归。

知音苟不存,五弦徒自挥。怅望武夷云,我身安得飞。

抱子猿

明代 王鏊

庄周亦有言,虎狼仁独至。今观王孙猿,其性复如是。

胡为吾人中,乃有乐羊辈。

秉之送至京口别去有诗和之 其二

明代 王鏊

相送不知远,直到江头住。遥遥一片心,随我江北去。

子心在江北,我心在江南。身心不相谋,日夕长酣酣。

荆溪杂兴六首 其一 惠山至永定

明代 王鏊

解䌫惠山下,问道荆溪程。荆溪百里遥,兰桨荡空明。

沿湖好青山,宛转送我行。惠山甫见辞,阳山复来迎。

东西夹画船,依依亦多情。忽然互回合,隐若百雉城。

西南豁中断,太湖渺然平。范蠡辞越相,此口云所经。

怀贤不可见,临流濯长缨。画船箫鼓荡春晴,一路青山送我行。

分付舟人行莫急,看山犹自未分明。

次韵徵明失解兼柬九逵

明代 王鏊

野渡空横尽日舟,蒹葭生满白蘋洲。毛嫱葭倚能倾国,稊稗宁知剩有秋。

学就屠龙谁与试,技同操瑟不相谋。人间得失无穷事,笑折黄花插满头。

宿卢氏芝秀堂留别师邵师陈二首 其一

明代 王鏊

越来溪上思悠悠,斜日门前一繫舟。水若有情随我去,山虽无语为君留。

梅花红褪墙头雪,麦叶青回垄上秋。一曲沧浪人去远,平湖万顷接天流。

己未岁南归至德州口占

明代 王鏊

舟发河西冰塞川,败林枯叶总萧然。德州杨柳青青在,南北端疑有二天。

送尤宗阳进士之京 其二

明代 王鏊

吴中世德纪延之,喜见春风入彀时。莫怪崔公多自诧,美庄三百在于斯。

石公山试剑石

明代 王鏊

悬崖峭壁立千尺,有洞虚明忽中坼。吴王宝剑乌能然,恐是巨灵神斧劈。

重到宜兴

明代 王鏊

三日兰舟只任风,洮湖过尽隔湖逢。溪山处处还依旧,却是人心自不同。

送茹銮知唐县

明代 王鏊

南省曾看驱笔阵,中山坐见播风谣。万家赤县仍为冀,千古青山尚记尧。

蟀蟋诗中怀旧俗,桑麻影里布新条。国朝循吏今谁是,青史无令久寂寥。

送彭阁老还江西

明代 王鏊

白麻新拜内尚书,黄阁沉沉仰步趋。四海谢安何日起,一年司马要人扶。

相门北阙存衣钵,祖帐东门入画图。知有寸心犹捧日,不殊廊庙与江湖。

试院赠外帘吕推官

明代 王鏊

棘垣深锁夜厌厌,每听钟声识外帘。咫尺相看成不语,两心对越幸无嫌。

青镫晃晃官曹接,白战沉沉号令严。一月春光人不见,归来庭草落红纤。

送刑部员外郎王存敬省祖

明代 王鏊

风飘飘,绶若若,游子东归乐复乐。桃花流东思天台,季父有书夜到来。

我今不去胡为哉。世上何人年百岁,天厚吾人岂无意。

从今百岁又几何,来日苦少去日多。假令就有黄金百,已去光阴谁买得。

百岁千金买不回,一日三公换应直。白玉为浆麟作脯,子拜父前父拜祖。

邻人拥满墙头看,何用长安为好官。

重改灵岩玩月诗

明代 王鏊

浮云捲尽碧天高,坐见冰轮出海涛。秋色十分当此夜,风光千古属吾曹。

璚楼不钥身亲到,香径无人首独搔。天柱峰头那似此,莫嫌醉墨涴宫袍。

王鏊

王鏊

  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51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