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 :元好问
金菊对芙蓉·银烛摇红
喜迁莺 以上十七首见石莲庵汇刻遗山先生新
点绛唇·冰雪神人
古意二首 其一
七岁入小学,十五学时文。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
秦中多贵游,几与书生亲。年年抱关吏,空笑西来频。
在昔学语初,父兄已卜邻。跛鳖不量力,强欲缘青云。
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负薪。寂寥抱玉献,贱薄倡优陈。
青衫亦区区,何时画麒麟。遇合仅一二,饥寒几何人。
谁留章甫冠,万古徒悲辛。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 其二
山腰抱佛刹,十里望家园。亦有野人居,层崖映柴门。
昔我东岩君,曾此避尘喧。林泉留杖屦,岁月归琴尊。
翁今为飞仙,过眼几寒暄。苍苍池上柳,青衫见诸孙。
疏灯照茅屋,新月入颓垣。依依览陈迹,恻怆不能言。
沁园春 除夕二首
风雨停舟图
老木高风作意狂,青山和雨入微茫。画图唤起扁舟梦,一夜江声撼客床。
王子端内翰山水同屏山赋二诗 其一 前人
郑虔三绝旧知名,付与时人分重轻。辽海东南天一柱,胸中谁比玉峥嵘。
九日读书山用陶诗露凄暄风息气清天旷明为韵赋十诗 其五
我在正大初,作吏淅江边。山城官事少,日放淅江船。
菊潭秋花满,紫稻酿寒泉。甘腴入小苦,幽光出清妍。
归路踏明月,醉袖风翩翩。父老遮我留,谓我欲登仙。
一别半山亭,回头馀十年。江山不可越,目断西南天。
论诗三十首·十四
并州少年行
北风动地起,天际浮云多。登高一长啸,六龙忽蹉跎。
我欲横江斗蛟鼍,万弩迸射阳侯波。或当大猎燕赵间,黄熊朱豹皆遮罗。
男儿万马随撝诃,朝发细柳暮朝那。扫云黑山布阳和,归来明堂见天子,黄金横带冠峨峨。
人生只作张骞傅介子,远胜僵死空山阿。君不见并州少年夜枕戈,破屋耿耿天垂河,欲眠不眠泪滂沱。
著鞭忽记刘越石,拔剑起舞鸡鸣歌。东方未明兮奈夜何!
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二首 其二
落日青山一片愁,大河东注不还流。若为长得熙春在,时上高层望宋州。
黄鹂绕碧树 秋景
别程女
减字木兰花·瑞云仙雾
芳华怨
娃儿十八娇可怜,亭亭袅袅春风前。天上仙人玉为骨,人间画工画不出。
小小油壁车,轧轧出东华。金缕盘双带,云裾踏雁沙。
一片朝云不成雨,被风吹去落谁家?少年岂无恩泽侯,金鞍绣帽亦风流。
不然典取鹔鹴裘,四壁相如堪白头。金谷楼台悄无主,燕子不来花著雨。
只知环佩作离声,谁向琵琶得私语。无情鸂鶒翡翠儿,有情蜂雄蛱蝶雌。
劝君满酌金屈卮,明日无花空折枝。
梁园春五首 其五
双凤箫声隔綵霞,宫莺催赏玉溪花。谁怜丽泽门边柳,瘦倚东风望翠华。
五松平
竹港晨露白,石门秋气寒。湍流落涧壑,细路深茅菅。
江平白石出,竟日沿清湾。四顾不见人,山鸟时閒关。
苍崖入地底,烟霭青漫漫。力尽不能过,却坐空长叹。
青天白云间,可望不可攀。虚名竟何得,行路乃尔难。
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二首 其一
天门笔势到閒閒,相国文章玉笋班。从此晋阳方志上,系舟山是读书山。
自题中州集后五首 其一
邺下曹刘气尽豪,江东诸谢韵尤高。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
元好问
元好(hào)问(1190年8月10日—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号遗山,世称遗山先生。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金末至大蒙古国时期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文坛盟主,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他擅作诗、文、词、曲。其中以诗作成就最高,其“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有《元遗山先生全集》、《中州集》。► 649篇诗文
鹧鸪天·只近浮名不近情
丙辰九月二十六日挈家游龙泉
点绛唇·玉宇沈沈
寄荅溪南诗老辛愿敬之
风柳鸣蝉
过晋阳故城书事
学东坡移居八首 其四
三乡杂诗二首 其一
王仲泽
雪岸鸣䳺
台山杂咏五首 其四
昆阳
洛阳高少府瀍阳后庵四首 其三
玉漏迟 壬辰围城中,有怀淅江别业
从希颜觅笃耨香 其一
羊肠坂
感皇恩 寿韩侯恬然
野谷道中怀昭禅师
俳体雪香亭杂咏十二首 其三
乐府鸟衣怨 旧名点绛唇
浣溪沙 相州西南善应,洹水所从出,风物绝
水调歌头 史馆夜直
梦归
京都元夕
论诗三首 其三
论诗三十首·其九
紫牡丹 其二
鹧鸪天 祝妇人寿
眼中
岳山道中
郁郁
怀州子城晚望少室
赠别孙德谦
【中吕】喜春来
甲午除夜
三乡杂诗二首 其二
喜春来·梅擎残雪芳心奈
赠答杨焕然
雪行图
十二月六日二首 其二
甲寅十二月四日出镇阳寄宰鲁伯
与张杜饮
闻歌怀京师旧游
摸鱼儿 泰和中,大名民家小儿女,有以私情
读书山雪中
江城子·河堤烟树渺云沙
桃园忆故人 代赠良佐所亲
续小娘歌十首 其九
品令 清明夜,梦酒间唱田不伐映竹园啼鸟乐
清平乐 己亥春,济原先观赋杏花
后芳华怨
朝中措·帘旌烘日绣波翻
为邓人作诗
论诗三十首 其十七
鹧鸪天 效朱希真体
人月圆·重冈已隔红尘断
台山杂咏五首 其三
南柯子·画扇香微远
梁园春五首 其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