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 :王翰
三子清标骨已仙,要将大雅继唐贤。诗吟柳絮春风外,人在梅花夜月边。
光夺兰膏微有晕,气凌茶灶湿无烟。想应一榻团栾处,绝胜山阴访戴船。
寿王教谕
杨柳初青莺语娇,祝君五福若春涛。亭前众子皆兰玉,席下诸生列俊髦。
九万鹏程天地阔,八千椿算海山高。花开满眼春无际,尽放诗豪与酒豪。
题潮州鸢飞鱼跃亭
虚亭倚危矶,苍莽澹无迹。幽人时往来,濯足坐苔石。
芰荷露涓涓,蒲苇风淅淅。物性机尽忘,上下皆自适。
遥峰敞空翠,落日洞深碧。悠然一舒啸,造化亘今昔。
圣门竟渊邃,世路何逼仄。遐哉古人心,日暮坐相忆。
秋暮会古心上人
远公与我云间别,几度西风海上秋。白发时来还自笑,青山归去与谁游。
薜萝久负孤灯梦,猿鹤应同两地愁。相对空林今夜月,清光迟尔少淹留。
柏塔寺 其五 杨公祠
中条山下古祠荒,祠下疏槐叶半黄。五载醉乡心兀兀,一封谏疏语琅琅。
朝廷独立寸心赤,岭徼思归两鬓霜。此去却当书上考,五云飞出紫泥香。
言怀柬解州典教黎先生
袖拂烟霞卧石矶,平田漠漠树依依。碧天田静鹤心远,白露江寒雁影稀。
微命未沾生不偶,老怀虽壮事多违。中条尽有诛茅处,一任王孙归不归。
咏史五首 其一 孔融
汉鼎恢图入笑谈,岂期失利向东山。召时已有忌才意,不待论封始犯颜。
题寒梅冻雀图
冰肌翠袖淡无痕,照影罗浮江上村。霜鸟寒蜂解清意,徘徊风月欲黄昏。
和王清源秋日漫兴五首 其五
白鸟飞飞绿柳长,雨收秋水满横塘。败荷折柄馀残翠,老藕着花留晚香。
读欧文
先生笔底有风雷,训练强兵自握机。埋狱龙泉须敛锷,蕴山荆璞不藏辉。
经丘觅壑滁山乐,问舍求田颍水归。本论实宗原道说,眉山何事不传衣。
古诗五首 其五
今日天气佳,曳杖出衡门。凉露湿芒屦,清风感帨巾。
幽鸟避人飞,游鱼畏钓沉。蛛丝映空张,饥隼号北林。
恶彼机事深,安能降我心。归来遣世虑,浊酒聊自斟。
久雨述怀
秋来连日雨涔涔,入夜閒愁苦不禁。冉冉绿苔沿砌长,苦苦黄叶拥门深。
匡时疏拙无奇策,忧国衰残负此心。长夜不眠空倚枕,挑灯时复一长吟。
福善寺开元石幢
孤山山下开元寺,石刻觚棱尚宛然。琬琰字形存晋法,依稀文律记唐贤。
树经劫火枝全死,塔裂惊霆瓦半悬。阶下村翁还好事,摩挲为问几何年。
送河南王府判考绩
三年佐治住东周,又及南辕报政秋。千里暮云迷汴水,一帘疏雨别嵩丘。
凤台晓上留新句,虎监春行访旧游。料得归期在初夏,杖藜携酒待仙舟。
送马文隆县令归临颍
醉把离杯汴水头,大梁风物又新秋。金门赐宴连朝醉,华馆题诗数日留。
斛麦每承贤宰送,绨袍不待故人求。乞书傥许归桑梓,投老瑶台续旧游。
和王清源秋日漫兴五首 其一
苒苒沙汀展翠毡,行行苔径踏青钱。适来倚杖看云处,閒与白鸥相对眠。
题风竹
月色不可埽,秋声何处闻。不应仙佩集,翠影乱纷纷。
柏塔寺 其十 谯楼秋望
楼下九衢千丈尘,楼头爽气豁烦襟。秋高姑射林烟薄,霜落长汾雁影沉。
万物生成君相力,二仪清静圣贤心。掀髯大笑无人识,徙倚阑干独自吟。
雪夜联诗图
瑶台顶 其四 碧流桥
山下寒泉胜醴甘,板桥倒影静波涵。阑干春晓看鱼乐,踪迹霜晨见客贪。
洗耳欣闻清漱玉,染衣偏爱翠揉蓝。劝君莫怆河梁别,拟泛星槎到斗南。
初冬述怀
带起儒冠五十年,误身方觉为儒冠。家贫那得连朝醉,岁为难逢一日欢。
藜杖缚床宜足矮,木绵裁被称身宽。功名百念如灰冷,只有诗狂不可镌。
王翰
王翰(公元687年~726年),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市)人,唐代边塞诗人。与王昌龄同时期,王翰这样一个有才气的诗人,其集不传。其诗载于《全唐诗》的,仅有14首。登进士第,举直言极谏,调昌乐尉。复举超拔群类,召为秘书正字。擢通事舍人、驾部员外。出为汝州长史,改仙州别驾。► 433篇诗文
龙湖夜泊
题都门送别
灯夕在平陆感旧三首 其一
龙兴观金箓建醮(景龙二年)
望嵩山
送成纪善省亲关中
登吴城山望湖亭
望云轩为白先生赋
平陆县丞何德举吾文字友也官满报政京师近书来升嵩县知县余作近体 ...
郁林州道中
瑶台顶 其七 巫咸谷
北海鲸时北征纳克楚
和黄体方伴读雪中即事
新春寄鲁客
送夏典仪丁艰回金陵
古诗五首 其三
底柱鸣澜
过黎城县
中秋小酌录呈诸贤友二首 其二
寄董仲伦四首 其三
南陌词 其三
相和歌辞。饮执长城窟行
和韵送陆员外
和陈克斋清明登瑶台有感 其二
归兴
送陈参政任满赴京
涉潞水
秦楼夕照 其一
和邓舍韵二首 其一
梁园言怀
云林书舍为黄金华题
过韩庙
暮秋梁园言怀呈体方伯振二诗伯 其一
过赵州石桥和杜缑山韵
孤山道中二首 其一
春日归思
瑶台篇
题山居幽趣图
题画寄会稽胡温
雪夜杂诗 其五
古诗五首 其四
和丁志善韵
讲堂前种竹旧极盛茂近为
送别刘子中二首 其一
春暮约鲁客游雁湖
无题五首 其一
题明皇吹箫图二首 其一
四老
咏史五首 其四 祢衡
言怀简丁志善三首 其一
琴月轩诗卷
雪夜杂诗 其三
晋阳寒食
和体方游相国寺
题棘石图
上刘道益知县
舟中望庐山
挽子中刘别驾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