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江村杂兴 其九

江村杂兴 其九

明代 杨基

江影摇春树,潮痕折晚沙。绿芜三尺雨,朱槿一篱花。

去国仍思国,还家复梦家。自无干禄意,何必远京华。

诗人杨基的古诗

江村杂兴 其十

明代 杨基

将雨山光黑,初晴树色青。卖薪沙店远,占谷瓦龟灵。

石枕支颐冷,江瓢漱齿腥。醉余春睡熟,长得鸟呼醒。

浣溪沙 花朝

明代 杨基

鸾股先寻斗草钗,凤头先绣踏青鞋。衣裳宫样不须裁。

软玉镂成鹦鹉架,泥金镌就牡丹牌。明朝相约看花来。

浦口逢春忆禁苑旧游

明代 杨基

春冰消尽草生齐,细雨香融紫陌泥。
花里小楼双燕入,柳边深巷一莺啼。
坐临南浦弹流水,步逐东风唱大堤。
还忆当年看花伴,锦衣骢马玉门西。

湘江道中思常宗

明代 杨基

暮江散微雨,风定波自碧。
一鹭立不飞,双鸿递相直。
余烟菱女唱,新月渔郎笛。
此处忽怀人,相思杳何极。

烛影摇红 帘

明代 杨基

花影重重,乱纹匝地无人卷。有谁惆怅立黄昏,疏映宫妆浅。

只有杨花得见。解匆匆、寻芳觅便。多情长在,暮雨回廊,夜香庭院。

曾记扬州,红楼十里东风软。腰肢半露玉娉婷,犹恨蓬山远。

闲闷如今怎遣。看草色、青青似剪。且教高揭,放数点春,一双新燕。

赤山书事寄龟巢谢隐君君南兰陵人今避兵居吴

明代 杨基

曾向溪南看艺麻,竹杠兜子一肩斜。
秧苗尚短兜含谷,荷叶才高已上花。
蚕屋柘烟朝焙茧,鹊炉沉火昼薰茶。
而今风雨成抛绝,卧听西园两部蛙。

江村杂兴 其十三

明代 杨基

情深却倦游,矮屋任低头。花落东风怨,莺啼夜雨愁。

酒烦邻媪买,诗许社僧求。欲驾东家鹤,吹笙到十洲。

无题和唐李义山商隐(五首选一)

明代 杨基

一瓣芙蕖是彩舟,棹歌离思两夷犹。
风鬟雾鬓遥相忆,月户云窗许暂留。
波冷绿尘罗袜晓,恨添红叶翠颦秋。
双鸾镜里瑶台雪,任是无情也上头。

江村杂兴 其十一

明代 杨基

江月盈盈白,墟烟细细阴。茅茨孤碓急,机杼一灯深。

短笛多悲调,长歌少醉吟。自怜知己尽,空负壁间琴。

省掖观梅和宋草堂韵

明代 杨基

玉肌瘦怯春风恼,唇红不褪香云老。
绮窗人静不初圆,笑觉飞琼颜色槁。
罗幄铜瓶小几边,银灯疏影砚台前。
一株初破休轻折,半朵犹含最可怜。
宫妆近眼人争爱,却恐愁多零落快。
莫教纤手嗅东风,谁画生香与真态。

到江西省看花次韵(四首)

明代 杨基

东湖东畔柳枝长,满苑飞花乱夕阳。
何处祓除儿女散,过来流水郁金香。

秋斋杂赋五首 其二

明代 杨基

今日长洲苑,秋风列羽旗。不图新约法,复见旧威仪。

鼓舞儿童乐,歌谣父老悲。烟埃方衮衮,禾黍正离离。

杜伯渊送新米

明代 杨基

山人送我山田米,粒粒如霜新可喜。
雨春风播落红芒,照眼明珠绝糠粃。
饥肠欲食未敢炊,未及秋尝羞祖祢。
忆我春来岁方旱,焦穗萎苗将槁矣。
不意兹晨见精凿,此宝更将何物比。
终岁勤劳农可念,不耕而食余堪耻。
归买淞江雪色鲈,持向高堂奉甘旨。

句曲秋日郊居杂兴(十首)

明代 杨基

地与华阳近,三峰独往来。
草香千品药,松老一身苔。
书怪猿偷读,门经鹿撞开。
墙东有修竹,移向北庭栽。¤

赠婉素

明代 杨基

同祀碧鸡神,丝萝又结姻。
文如谢道韫,书逼卫夫人。
冀缺终相敬,梁鸿不厌贫。
还能事荆布,归钓五湖滨。

初夏过宁真道院

明代 杨基

偶来高树下,独坐青苔石。
涧雨落余霏,衣裳淡生碧。
道因微物悟,理向玄言析。
习静自无营,何妨处嚣寂。

闻邻船吹笛

明代 杨基

江空月寒江露白,何人船头夜吹笛?参差楚调转吴音,定
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江村杂兴 其十二

明代 杨基

清流曲几回,吃饭此山隈。歌断怜莺续,诗迟畏酒催。

晚晴初见月,春尽尚逢梅。归路缘江熟,支筇不用陪。

句曲秋日郊居杂兴十首 其六

明代 杨基

地与华阳近,三峰独往来。草香千品药,松老一身苔。

书怪猿偷读,门经鹿撞开。墙东有修竹,移向北庭栽。

西园梨花春晚开一枝

明代 杨基

明日是清明,孤花雪斗轻。
不须开满树,春少更多情。
杨基

杨基

  杨基(1326~1378)元末明初诗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乐山),大父仕江左,遂家吴中(今浙江湖州),“吴中四杰”之一。元末,曾入张士诚幕府,为丞相府记室,后辞去。明初为荥阳知县,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谗夺官,罚服劳役。死于工所。

  杨基诗风清俊纤巧,其中五言律诗《岳阳楼》境界开阔,时人称杨基为“五言射雕手”。少时曾著《论鉴》十万余言。又于杨维桢席上赋《铁笛》诗,当时维桢已成名流,对杨基倍加称赏:“吾意诗境荒矣,今当让子一头地。”杨基与高启、张羽、徐贲为诗友,时人称为“吴中四杰”。

► 193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