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长沙三咏 其二 贾谊井

长沙三咏 其二 贾谊井

明代 杨士奇

迢迢俯碧甃,濛濛翳紫苔。犹传贾太傅,知历汉朝来。

诗人杨士奇的古诗

题戴文进竹雪书房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此君高节净娟娟,况复瑶华相映妍。王子斋居足清兴,定知不棹剡中船。

题欧阳潘梅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万里秋风蜀道难,绿袍西去作儒官。行装祗有梅花卷,须共冰霜阅岁寒。

送佘通判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分明一道澄江月,照见冰霜铁石心。谁谓今人未如古,古来循吏只如今。

武昌游道院 其二 客字

明代 杨士奇

通衢拥车骑,四术罗第宅。仙宫郁云兴,邈与红尘隔。

交疏被朱绣,飞薨绚金碧。竹树纷掩映,烟霞互辉赫。

爰有一羽人,于焉托其迹。皓皓白玉姿,翩翩异人格。

我来扣松关,相与论玄默。阶前孤鹤舞,林下啼猿寂。

于兹究典坟,信足探幽阒。无田寄閒身,翘思羡乡国。

天台与赤城,聊可资游息。丹丘有遗构,琼台多旧识。

胡为旷归期,久作周南客。

盘谷草堂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盘之中兮良畴,下宜稻禾兮高宜来牟。春出耕兮夏耨,旦勤斯兮夕休。

或雨旸兮匪时,何仓庾兮有秋。怀古人兮食力,吾弗力兮谁尤。

寄杨少保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分手东华一月来,画船春水奉恩回。计程定过金陵去,新笋鲥鱼对酒杯。

题江乡归趣图 其四

明代 杨士奇

七十年高鬓未皤,新来归兴似江波。玉堂更住三千日,去和尧民击壤歌。

题梅送吴野知县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西昌县令辞官后,归住延陵季子州。好觅孤山林处士,看花携取鹤同游。

胡泉州朴斋

明代 杨士奇

籍甚清源守,高斋近海滨。依然如白屋,惟是表滨轮。

松竹论深契,诗书对古人。吏民从尚质,风俗渐还淳。

治比刘宗正,歌传召信臣。良哉二千石,时独见天真。

题萧彦常竹

明代 杨士奇

雨苔绿遍珊瑚石,云彩晴开翡翠林。好作萧斋傍幽处,一编时究古人心。

胡学士山居八景之二首竹坞云林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衡门对芳坞,上有脩竹林。旦暮碧云合,晻霭成幽森。

云起歘乘运,从龙沛甘霖。终焉君子节,永矢岁寒心。

寄杨少保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三十登朝雪满簪,长风万里称归心。白云翠岫江乡趣,一路题诗入绣林。

题伯牙子房子猷太白四图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八音丝为尊,由来识者难。邂逅两相契,何辞为君欢。

妙绝山水操,殷勤一再弹。相知苟不尽,徒贻后时叹。

题蒋婿重梅

明代 杨士奇

北风振长林,黄叶萧萧下。大地一清肃,梅花独潇洒。

纷看雪满枝,已觉春在野。不有贞白心,谁知岁寒者。

题辉侄兰

明代 杨士奇

幽澹其芳,介于贞石。何彼鸾凤,而栖枳棘。言念君子,可以观德。

送杨允宽贤良省觐后南还 其八

明代 杨士奇

娟娟玉树照人明,仪表雍容意度新。珍重茂年勤德业,承芳终合到公卿。

挽俞汉远诗

明代 杨士奇

穷通各有命,匪人所克为。俞生越乡彦,落落荆璞资。

一朝污苍蝇,弃置在涂泥。良工屡回顾,昧者掩抑之。

俞生安义分,浩浩旷达怀。庭阶绝尘杂,春草含碧滋。

对之襟宇融,点染出天机。兴来写川岳,奋笔疾若飞。

以斯自陶适,贵富邈罔知。自偶清者游,宁惭俗流疵。

如何逐化物,奄忽在今兹。岂徒同侪憾,上有慈母悲。

幽室杳冥冥,怀旧书此词。

题山水小画赠康甥归西昌

明代 杨士奇

凫渚斜通鹤径,水亭静对林扉。群峰云际相待,一棹江南未归。

题竹寄本清良友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往岁金陵城里住,竹阴相对话同乡。蓟门此日看图书,却望金陵别思长。

德州城下题竹寄刘仲兼

明代 杨士奇

谬忝玉堂署,荏苒四十年。始来当壮龄,不觉今皓颠。

水木有本源,谁能忘桑梓。耿耿旦暮心,迢遥七千里。

仰承圣主仁,优诏赐暂归。归来入闾巷,十室已九非。

素交皆下泉,存者才百一。容颜变故常,聆音但彷佛。

岂乏后来者,貌同多异心。鸱枭产凤窠,枳棘生桂林。

感我衰病怀,忧来向谁道。前后左右人,雷同讥我耄。

贤哉吏部孙,夙昔吾所知。居贞而履素,身老心不移。

念我久仳离,时来相慰藉。言必合典则,义不苟取舍。

譬如群飞中,见此五色鸾。又如丛荟中,见此青琅玕。

我行有程期,过别情缱绻。别来未几日,忆子常在眼。

因风寄平安,托此修竹枝。岁晏当来归,永结林下期。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63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