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侍游西苑应制 其五

侍游西苑应制 其五

明代 杨士奇

一片帘泉泻不休,别看喷玉出金虬。须教流下天津去,散作恩波润九州。

诗人杨士奇的古诗

胡泉州朴斋

明代 杨士奇

籍甚清源守,高斋近海滨。依然如白屋,惟是表滨轮。

松竹论深契,诗书对古人。吏民从尚质,风俗渐还淳。

治比刘宗正,歌传召信臣。良哉二千石,时独见天真。

从军行六章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出门意气都,上马跨雕鞍。旌旗亘千里,戈矛霜雪寒。

来苏望苦深,遄驱敢辞难。经过令严肃,鸡狗亦得安。

九日度喜峰口次杨太常韵二首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飞涧悬崖百折东,跻攀无处不相同。他年九日萸觞畔,能忘今晨此路中。

赠陆伯阳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妖媚园中花,岂不当春荣。孤高陵上柏,严霜厉坚贞。

匠氏来相求,藻绘升栋楹。固知君子人,特立以成名。

题梅送钟沔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墨绶铜章向永嘉,人如素璧净无瑕。琴堂画永玩香雪,绝胜河阳县里花。

赠杨晟参政还福建

明代 杨士奇

杨子河南俊,诗书夙所务。蚤膺大廷选,从事玉堂署。

步履循周行,居心在忠素。抽毫立螭陛,鞠躬谨常度。

济济近侍班,娟娟水玉柱。一朝起高擢,万里南闽路。

大藩开海隅,卓卓挺疏附。寒操凛清严,春阳播温煦。

八郡五十邑,讴歌出黎庶。丈夫千载志,功业及时树。

肯堕尘俗流,甘同草木腐。念子予故交,仳别岁已屡。

耳熟道路言,良慰心所慕。玄冬十一月,风凄气寒冱。

朅来一晤对,告归复何遽。因诗寄深衷,勉植后来誉。

题竹寄彦实侄

明代 杨士奇

清江一曲绕柴门,乐志轩中隐趣繁。满种琅玕隔尘杂,更裁简册课儿孙。

李孟昭挽诗

明代 杨士奇

月落城乌啼,风凄寒露繁。轜车戒明发,祖送城南门。

挽者皆丧歌,增我中郁烦。向来相知人,古道子克敦。

荆玉抱贞洁,楚兰含幽芬。周行慎素履,雅义播清文。

表俗赖耆俊,启迪资多闻。德业之所造,诜诜各高鶱。

如何乘化迁,奄忽在兹晨。渺渺东去波,翩翩南飞云。

铭旌望已遥,涕泪空沾巾。

题周汝清梅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本是阳春第一花,皎如冰雪净无瑕。自缘不与东风竞,故向寒冬作岁华。

题竹送康叔圭郎中之南京刑部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文溪风物擅清幽,忆过君家溪上头。当日相欢尽童稚,共循修竹濯清流。

题武昌陈氏荣寿堂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坐分天禄荷天恩,赐帛年来屡到门。但比乾坤祝明圣,都将勋业付儿孙。

书驿舟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二十六年曾过此,萧萧芦苇带荒村。如今重过头成雪,渺渺桑麻雨露繁。

赐游西苑同诸学士作 其一

明代 杨士奇

东风御苑物华新,吉日游观命近臣。金瓮特颁游日酝,玉盘兼赐八珍淳。

翠含杨柳桥边雾,香汎芙蓉水上云。鱼跃鸢飞皆化育,须看海宇颂皇仁。

杂诗三首赠陆伯阳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南国有佳人,皎皎怀芬芳。被服纨与绮,五色何煌煌。

容仪希世有,音响流四方。我怀往从□,晨征越河梁。

喜遇诚独难,欢爱两相当。愿得常携手,终岁不相忘。

题蒋主善梅

明代 杨士奇

蒋氏传家秉清白,住在金陵大江侧。三径风流松菊存,别有梅花春意繁。

开轩正对花林下,襟抱冲和兴潇洒。香浮丹鼎雪融初,影转琴床月明夜。

自承徵诏戴朝冠,朝朝拜谒趋金銮。故乡迢遥隔烟水,十年梦绕梅花寒。

閒暇从容咏清句,节操从知凛贞素。嗟余同是爱梅人,何时归赏江南春。

题脊令图三首 其三

明代 杨士奇

清泉白石秋风里,下上和鸣相共怡。比似汤家好兄弟,临岐为赋在原诗。

题欧阳渤梅

明代 杨士奇

莫叹冷官兼冷地,古人忧道不忧贫。一经分教繁昌县,日对梅花慕古人。

游白云观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云台远人境,升高适奇观。西瞻五华秀,东顾绿漫漫。

坐玩金夫渠,流咏翠琅玕。祥飙含桂树,仙禽唳石坛。

闻昔有至士,于此养神丹。飞盖一朝举,翱翔紫霞端。

道高用自超,志一功匪难。脱屣当何时,相从命青鸾。

吴兴章郎中母挽诗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上堂甘旨皆推孝,主馈恭勤更让贤。八十年华随逝水,独留女范后人传。

题武昌陈氏荣寿堂 其二

明代 杨士奇

九天鸾诰下林皋,五彩宫罗绣豸袍。荣寿堂中过百岁,日持仙醴荐仙桃。

杨士奇

杨士奇

  杨士奇(1366~1444),明代大臣、学者,名寓,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汉族,江西泰和(今江西泰和县澄江镇)人。官至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历五朝,在内阁为辅臣四十余年,首辅二十一年。与杨荣、杨溥同辅政,并称“三杨”,因其居地所处,时人称之为“西杨”。“三杨”中,杨士奇以“学行”见长,先后担任《明太宗实录》、《明仁宗实录》、《明宣宗实录》总裁。 ► 630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