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燕子和韵

燕子和韵

宋代 李之仪

依依梁间燕,终日密相对。本不欲尔期,何为尚此会。

得非缘所遭,又恐意有在。飞来复飞来,好语如湍濑。

我亦强维絷,尔岂知向背。万事杳霭间,一笑沉吟外。

玄妙第一义,为尔降障碍。卷帘见天下,始信物有大。

诗人李之仪的古诗

宿天禧因书壁间

宋代 李之仪

月堕风林夜已深,寒衾展转不能禁。一番过眼知何处,惟有孤灯识此心。

庄居值雨偶得十诗示秦处度 其五

宋代 李之仪

死生固可嗟,一谪辄不返。君恩非不深,奈尔道路远。

反初不忍歌,折臂信能遣。已矣何足论,幸子真入眼。

送人入馆阁

宋代 李之仪

天禄峥嵘北斗齐,享穷人欲去无梯。自非终贾名偏重,祇恐蓬瀛到却迷。

铅椠异时森杞梓,功名他日看虹蜺。中朝若问姑溪老,但道摧颓一木鸡。

济上閒居

宋代 李之仪

闭阁焚香万虑澄,莫云身似打包僧。功名了未荣三事,理打容先契一灯。

丹灶鹤归休炷火,茶瓯客访旋敲冰。倦来却有登临兴,上彻层楼最上层。

秦太虚出鲁直所寄诗因次其韵

宋代 李之仪

别子又春杪,幽怀谁与欢。返复事远途,缭绕如理绵。

家山虽入眼,尚疑隔晨烟。破闷得子诗,鸣鸡还到船。

追随日苦短,容易悲长年。犹能共一辙,植足临天旋。

下泽政有味,万户自我捐。唯有不舍心,常如俯奔川。

青玉案·小篷又泛曾行路

宋代 李之仪

小篷又泛曾行路。这身世、如何去。去了还来知几度。多情山色,有情江水,笑我归无处。
夕阳杳杳还催暮。练净空吟谢郎句。试祷波神应见许。帆开风转,事谐心遂,直到明年雨。

题朱砂汤

宋代 李之仪

忆同德曜涉歊蒸,欲濯汤池竟辍行。憔悴独来琴瑟变,满怀谁识泪纵横。

惠崇扇面小景二绝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耳冷无人唱竹枝,归心惟有梦魂知。杨花扑地烟波阔,犹记征帆欲卸时。

次韵子椿五首 其五

宋代 李之仪

附见谁为邹湛,奖成无复山涛。岂敢遽名此地,不如且醉归舠。

竹鹤

宋代 李之仪

瘦玉萧疏触处宜,仙风一霎散霜威。未应舞罢排云去,更看丹砂理雪衣。

减字木兰花·乱魂无据

宋代 李之仪

乱魂无据,
黯黯只寻来处路。
灯尽花残,
不觉长更又向阑。

灯回枕上,
那件不曾留梦想。
变尽星星,
一滴秋霖是一茎。

答吴子友见寄昔与子友同书局以此韵往来人各

宋代 李之仪

忆昔榱题杂梁栋,怀璧握珠容抱瓮。大宛天马本不羁,擪耳辕驹援就控。

捞虾摸蟹力易尽,搏虎擒蛟杀方痛。君时正射晁董策,直把黄金变铅汞。

顾我衰迟特相子,许我过比仪韶凤。回头已数六端午,几向梦中自占梦。

迩来欲述陷肤语,岂谓书词情愈重。琅琅楚虞奏未缺,杳杳燕鸿目频送。

壮君已赴宣室召,老来未弃蟭螟动。诗成新月半侵帘,更听楼头角初弄。

同子椿游三品石诗

宋代 李之仪

桑柘丘墟辇路长,景阳依旧在山阳。石标官品名常在,井记胭脂迹半荒。

吊古漫劳兴感慨,寄怀聊以共彷徉。相看等是未推枕,何日同惊梦后粱。

次韵见寄两绝 其二

宋代 李之仪

七分年纪十分愁,物理乘除不自由。死葬生游今得地,却嗟无计共迟留。

书龚彦本庄壁二绝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青黄赤白千畦稻,远近高低四面山。旧约买邻今已决,却忧无力伴跻攀。

真师约过寄老庵雨不止两日不得往小霁辄涉淖以契前约次其所示韵庵 ...

宋代 李之仪

一接深言一点头,离骚致处未头幽。不嫌坏路容连步,且欲他年作旧游。

翰墨抑扬虽已晚,林泉栖止会终收。孤云祗恐元无定,候我归来共此丘。

题画扇 其一

宋代 李之仪

曾记终南雪里山,玉峰琼岫耸巑岏。风流转入丹青手,画作江城六月寒。

失题九首 其六

宋代 李之仪

映月临灯万萼披,喜随宾客宴芳菲。诸姨队合骊山晓,猎骑夜从云梦归。

须把玉觞酬胜丽,徒劳彩笔强依稀。回头便见飘红雨,莫惜频歌金缕衣。

和子椿七夕

宋代 李之仪

何用封侯曲似钩,且将肤寸等岑楼。佳时未用倾河鼓,爽气先期胜蓐收。

月影正迷千古恨,雨声还助五更愁。王孙赏咏元无敌,又见诗中第一流。

写裙带

宋代 李之仪

轻裙碎摺晓风微,弱柳腰肢稳称衣。更剪垂虹平窄地,双凫似恐见人飞。

李之仪

李之仪

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字端叔,自号姑溪居士、姑溪老农。汉族,沧州无棣(庆云县)人。哲宗元祐初为枢密院编修官,通判原州。元祐末从苏轼于定州幕府,朝夕倡酬。元符中监内香药库,御史石豫参劾他曾为苏轼幕僚,不可以任京官,被停职。徽宗崇宁初提举河东常平。后因得罪权贵蔡京,除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后遇赦复官,晚年卜居当涂。著有《姑溪词》一卷、《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和《姑溪题跋》二卷。 ► 695篇诗文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