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采苢

采苢

宋代 安道

采采采苢,薄言采之。采采采苢,薄言有之。
采采采苢,薄言掇之。采采采苢,薄言捋之。
采采采苢,薄言袺之。采采采苢,薄言襭之。

安道采苢注释

注释
采采:采而又采。
采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
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
有:取得。
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
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
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
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安道采苢赏析

  “采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
  《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采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采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
  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采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采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采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采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
  关于当时人们采采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
  所以应该给《采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
  以此释《采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采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

安道采苢创作背景

  这是周代人们采集野生植物车前子时所唱的歌谣。《毛诗序》:“《采苢》,后妃之美也,和平则妇人乐有子矣。”后人多不赞成毛序的说法。

诗人安道的古诗

西江月 桥口

宋代 安道

两岸柴门临水,人家卅六湾头。片云无意觅行舟,偏在斜阳渡口。

笛韵横飘渔浦,钟声敲落僧楼。暮鸦斜带一行秋,啼入西风杨柳。

送许都司母出殡

宋代 安道

故家今已等夷看,陵阜丘园墓道难。日晚北邙山下路,蒿歌空展汉衣冠!

题邱菽园「星洲选诗图」

宋代 安道

南溟万里海水黑,游人到此俱失色。诗卷空留天地间,珊瑚直沈波涛侧。

儋崖久已无名儒,峒黎岂复知苏轼!况自贡道当时绝天家,南洋万国已阻万重沙。

衣冠文采风流尽,言语侏禽教化差。不迎白虎周符节,且罚黄龙汉使槎。

此时纵来青云士,如以衣裳卖越市。世界烽烟炮火多,夷歌起时弦歌止。

倘逢世上操觚人,不啻海滨逐臭子。谁知豪杰出芦中,独回窄袖乘长风。

怀铅握椠星洲东,大笔一扫万尘空。汉、唐遗族有生聚,舜、禹苗裔非洪濛。

身自南来心自北,应有悲歌哀家国。狂澜不断欧罗巴,痛泪无穷波罗的。

李、杜百篇寄远邮,板荡八章吟绝域。我从王子慕邱迟,亦在天南沦迹时。

绝口不谈寰中事,杜门罕驰海外诗。忽由图里见君面,不夷、不夏匡解颐。

想见掷笔鸡林地,折尽浮海扶桑枝。孔融、德祖大小儿,贾山、鼌错新相知。

君也置喙于其际,令我闻之轩须眉。云何避祸忽变计,朱公赎罪千金赀。

南海虽得云雾披,此生未免付聋痴。今日閒情操选政,蛟龙岛国平如镜。

星辰时从海底回,日月每向涛头迸。七洲洋过接昆崙,昆崙奴奉陶岘令。

鼠毫麋墨长髯来,犀角象牙奇物竞。更闻炎方出翠毛,片羽值得黄金绦。

君也见诗如见宝,沧海一钓连六鳌。人生时事不称意,浮沈一身无位置。

惟有饮酒与放歌,足以幕天兼席地。二三素心共擘笺,传之千秋成韵事。

恨余阻隔万重山,蓬莱可望不可致!题诗寄与海西头,拍海鹍鹏云生翅。

挽中书侍郎懿献傅公二首 其一

宋代 安道

里闬推前辈,臣邻接近班。深心语默外,大节险夷间。

付托龟趺字,哀荣马鬣山。遥知济源第,风月草堂闲。

百字令 戊戌中秋

宋代 安道

碧空云敛,看团圆三五,古今同羡。秋满小筵花径里,恰是良宵庭院。

桂魄浮光,兰心度馥,拜罢纤腰倦。倚阑遥望,星河天外微粲。

且把玉斝频酬,绣帘全卷,举烛开家宴。只觉管弦声入破,何处宫商细按。

愿祝椿堂,年年此夜,百岁长清健。最佳风月,几回洗盏重劝。

瓜果四首 其四

宋代 安道

山北山南杏子多,更夸仙果好频婆。枣花落后樱桃熟,一段风光莫忽过。

凤栖梧 自题“梧馆吟秋图”

宋代 安道

泠泠何处秋声起。欲问秋声,只在桐阴里。风定芙蓉香十里。

烹茶唤起娇嫞婢。

把卷论文人有几。还是芭蕉,解得侬心意。不合读书明眼底。

添将多少愁滋味。

寄张无颇

宋代 安道

羞解明珰寻汉渚,但凭春梦访天涯。
红楼日暮莺飞去,愁杀深宫泥砌花。
燕语春泥堕锦筵,情愁无意整花钿。
寒闺欹枕不成梦,香炷金炉自褭烟。

虞美人·有赠

宋代 安道

帘前试作双垂手。为尽杯中酒。销魂真个是倾城。学画论诗心性又聪明。

偷閒矾得鹅溪绢。落日桃花院。明年何处醉看风。记取琉璃砚匣映霞红。

戊辰九月将从楚游留呈两大人兼别弟妹 其二

宋代 安道

北宫有奇女,不嫁能安贫。甘心粥钗珥,守贞奉老亲。

有志我不逮,俯仰愧此身。但觉秋风恶,吹我如轻尘。

悠悠远别离,世事难由人。

满庭芳(梅)

宋代 安道

东阁官梅,玉栏朱槛,未如山馆疏篱。水边未外,斜出两三枝。最好西湖月下,林处士、著意吟时。何须说,扬州旧日,何逊更能诗。
谁知。深雪里,玉妃粲粲,初下瑶池。笑人间春色,只在桃蹊。紫燕黄鹂解语,来时但、青实离离。争知道,调羹附鼎,终得近丹墀。

新岁唫

宋代 安道

新年初见雪消时,拜舞欢同觐赤墀。颁朔载分尧甲子,明禋重饬汉威仪。

铜龙漏彻鸡人报,铁骑班回象路移。帝道由来严正始,从臣还儗太平诗。

景德祭社稷三首 其三 送神用《静安》。

宋代 安道

制币牺齐,正辞无愧。乐以送之,毕其精意。

寿右丞相 其二

宋代 安道

淳祐更弦第二春,顺开黄道对昌辰。貔貅不动红尘骑,鸿雁于归青龙人。

千载龙云符气运,一堂鱼水会精神。地寒燕谷须钧播,挥手东风造化仁。

采蘋

宋代 安道

于以采蘋?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以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竹上白头

宋代 安道

碧霄云路几升沈,楚楚毛衣太古音。自笑白头无伎俩,坚持一节老山林。

閒居初夏七首次王校理韵 其五

宋代 安道

云木苍苍夏雨过,望中樵径入烟萝。山中惟欠流莺语,花比春深也较多。

宝祐二年皇子冠二十首 其二

宋代 安道

丰芑诒谋,建尔元子。揆礼仪年,筮宾敬事。八音克谐,嘉宾至止。

于以冠之,成其福履。

甲午江行

宋代 安道

百川无敌大江流,不与人间洗旧仇。
残垒自缘他国废,诸公空负百年忧。
边寒战马全装铁,波阔征船半起楼。
一举尽收关洛旧,不知消得几分愁?

武丘寺

宋代 安道

高僧危阁侵云际,尽日披襟濯好风。
极目长川人不见,万株烟树接遥空。

宋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