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

和侯司空登楼望乡诗

南北朝 阴铿

怀土临霞观。
思归想石门。
瞻云望鸟道。
对柳忆家园。
寒田获里静。
野日烧中昏。
信美今何益。
伤心自有源。

诗人阴铿的古诗

南征闺怨诗

南北朝 阴铿

湘水旧言深。
征客理难寻。
独愁无处道。
长悲不自禁。
逢人憎解佩。
从来懒听音。
唯当有夜鹊。
南飞似妾心。

赋咏得神仙诗

南北朝 阴铿

罗浮银是殿。
瀛洲玉作堂。
朝游云暂起。
夕饵菊恒香。
聊持履成燕。
戏以石为羊。
洪厓与松子。
乘羽就周王。

晚出新亭

南北朝 阴铿

大江一浩荡,离悲足几重。
潮落犹如盖,云昏不作峰。
远戍唯闻鼓,寒山但见松。
九十方称半,归途讵有踪。

西游咸阳中诗

南北朝 阴铿

上林春色满。
咸阳游侠多。
城斗疑连汉。
桥星象跨河。
影里看飞毂。
尘前听远珂。
还家何意晚。
无处不经过。

五洲夜发

南北朝 阴铿

夜江雾里阔,
新月迥中明。
溜船惟识火,
惊凫但听声。
劳者时歌榜,
愁人数问更。

江津送刘光禄不及

南北朝 阴铿

依然临江渚,长望倚河津。
鼓声随听绝,帆势与云邻。
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林寒正下叶,钓晚欲收纶。
如何相背远,江汉与城闉。

和樊晋陵伤妾诗

南北朝 阴铿

画梁朝日尽。
芳树落花辞。
忽以千金笑。
长作九辞悲。
镜前尘剧粉。
机上网多丝。
户余双入燕。
床有一空帷。
名香不可得。
何见返魂时。

新成安乐宫

南北朝 阴铿

新宫实壮哉。
云里望楼台。
迢递翔鹍仰。
连翩贺燕来。
重櫩寒雾宿。
丹井夏莲开。
砌石披新锦。
梁花画早梅。
欲知安乐盛。
歌管杂尘埃。

和傅郎岁暮还湘州诗

南北朝 阴铿

苍茫岁欲晚,辛苦客方行。大江静犹浪,扁舟独且征。

棠枯绛叶尽,芦冻白花轻。戍人寒不望,沙禽迥未惊。

湘波各深浅,空轸念归情。

游巴陵空寺诗

南北朝 阴铿

日宫朝绝磬。
月殿夕无扉。
网交双树叶。
轮断七灯辉。
香尽奁犹馥。
幡尘画渐微。
借问将何见。
风气动天衣。

晚泊五洲诗

南北朝 阴铿

客行逢日暮。
结缆晚洲中。
戍楼因嵁险。
村路入江穷。
水随云度黑。
山带日归红。
遥怜一柱观。
欲轻千里风。

闲居对雨诗

南北朝 阴铿

四溟飞旦雨。
三径绝来游。
震位雷声发。
离宫电影浮。
山云遥似带。
庭叶近成舟。
茅檐下乱滴。
石窦引环流。
寄言一高士。
如何麦不收。

奉送始兴王诗

南北朝 阴铿

良守别承明。
枉道暂逢迎。
去帆收锦{糹乍}。
归骑指兰城。
纷糺连山暗。
潺湲派水清。
桂晚花方白。
莲秋叶始轻。
背飞伤客念。
临歧悯圣情。
分风不得远。
何由送上征。

和登百花亭怀荆楚诗

南北朝 阴铿

江陵一柱观。
浔阳千里潮。
风烟望似接。
川路恨成遥。
落花轻未下。
飞丝断易飘。
藤长还依格。
荷生不避桥。
阳台可忆处。
唯有暮将朝。

侯司空宅咏妓诗

南北朝 阴铿

佳人遍绮席。
妙曲动鹍弦。
楼似阳台上。
池如洛水边。
莺啼歌扇后。
花落舞衫前。
翠柳将斜日。
俱照晚妆鲜。

渡岸桥诗

南北朝 阴铿

画桥长且曲。
傍险复凭流。
写虹晴尚饮。
图星昼不收。
跨波连断岸。
接路上危楼。
栏高荷不及。
池清影自浮。
何必横南渡。
方复似牵牛。

广陵岸送北使诗

南北朝 阴铿

行人引去节。
送客{舟羲}归舻。
即是观涛处。
仍为郊赠衢。
汀洲浪已息。
邗江路不纡。
亭嘶背枥马。
樯啭向风乌。
海上春云杂。
天际晚帆孤。
离舟对零雨。
别渚望飞凫。
定知能下泪。
非但一杨朱。

渡青草湖

南北朝 阴铿

洞庭春溜满,平湖锦帆张。
沅水桃花色,湘流杜张香。
穴去茅山近,江连巫峡长。
带天澄迥碧,映日动浮光。
行舟逗远树,度鸟息危樯。
滔滔不可测,一苇讵能航?

雪里梅花诗

南北朝 阴铿

春近寒虽转,梅舒雪尚飘。
从风还共落,照日不俱销。
叶开随足影,花多助重条。
今来渐异昨,向晚判胜朝。

行经古墓诗

南北朝 阴铿

偃松将古墓。
年代理当深。
表柱应堪烛。
碑书欲有金。
逈坟由路毁。
荒隧受田侵。
霏霏野雾合。
昏昏陇日沉。
悬剑今何在。
风杨空自吟。
阴铿

阴铿

  阴铿(约511年-约563年),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北朝时代梁朝、陈朝著名诗人、文学家,其高祖袭迁居南平(在今湖北荆州地区),其父亲子春仕梁,为都督梁、秦二州刺史。铿幼年好学,能诵诗赋,长大后博涉史传,尤善五言诗,为当时所重,仕梁官湘东王萧绎法曹参军;入陈为始兴王陈伯茂府中录事参军,以文才为陈文帝所赞赏,累迁晋陵太守、员外、散骑常侍。约在陈文帝天嘉末年去世。阴铿的艺术风格同何逊相似,后人并称为“阴何”。► 31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