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送常对水 其二

送常对水 其二

明代 余继登

太原亦是先王地,质朴犹馀太古风。君去好携循吏传,政成宁让晋阳公。

桑麻处处深山里,弦诵家家明月中。何日仙凫飞汉室,都人应避五花骢。

诗人余继登的古诗

敖嘉猷以诗索饮次韵招之

明代 余继登

君如时问字,不惮往来频。斗酒家藏久,园蔬市取新。

正堪同酩酊,无复叹沉沦。聚散吾生事,那能长比邻。

送王太初之金陵

明代 余继登

匹马西风出禁闾,皇恩新拜大鸿胪。有官何必中丞节,无地不堪君子居。

南北那非明主赐,往来可柰故人疏。秣陵旧迹时登眺,慷慨应伤六代馀。

刘柱翁双寿

明代 余继登

廿载人高大隐名,鹿门紫气映东瀛。灵萱特并庄椿茂,玉树双联窦桂荣。

伯氏南宫行曳履,仲方北阙正持衡。金陵江鲤仙茎露,并入琼筵佐寿觥。

游荷花池 其二

明代 余继登

白鹭白于银,独立池荷下。风吹叶乍翻,疑是弄珠者。

元日饮用韫宅遇雪兼赴刘工部之约 其二

明代 余继登

故人交如兰,故人酒为薏。交深酒更佳,何妨为君醉。

五忆诗 其三 常子仁

明代 余继登

子仁吾党彦,雅志在公车。词赋金同掷,丰标玉不如。

龙年忽冉冉,鹤梦竟蘧蘧。幸有佳儿在,犹能读父书。

送常对水 其二

明代 余继登

太原亦是先王地,质朴犹馀太古风。君去好携循吏传,政成宁让晋阳公。

桑麻处处深山里,弦诵家家明月中。何日仙凫飞汉室,都人应避五花骢。

寄友人鲁生同原 其一

明代 余继登

独爱同原子,昂藏一丈夫。蚤逃博士籍,急返步兵厨。

六帙身方健,百年事易徂。鹴裘何用惜,好付酒家胡。

寿俞进士父 其一

明代 余继登

六十庞眉叟,雅如陈太丘。閒情看畏垒,生事独沧洲。

自是形疑鹤,何须杖有鸠。君家邻海峤,岁岁自添筹。

客有说予学禅者戏答

明代 余继登

不谙贝叶编,且倾竹叶酒。醉中有真趣,真言吾何有。

元日饮用韫宅遇雪兼赴刘工部之约 其四

明代 余继登

踏雪觅刘郎,相看成一笑。不如王子猷,空返剡溪棹。

奉送少司空李棠翁老师之金陵 其四

明代 余继登

昔校陪京士,曾看吴苑花。今参玄武部,还泛大江槎。

世路疲行役,风尘老岁华。栖筠原重望,日下看宣麻。

恭题画鹿应制 其一

明代 余继登

匹练开仙籞,良工赋象奇。甡甡看逸态,麌麌见灵姿。

太液泉明处,长杨木茂时。试观町疃迹,知是恋恩私。

恭题画鹿应制 其四

明代 余继登

本是仙家畜,今归册府藏。冰纨呈宝箓,星毳散瑶光。

晴树纷供翠,秋芝细吐芳。上林无羽猎,群友任徜徉。

寿徐封君翰检端铭之父

明代 余继登

忆昔年当龆龀时,与君诸弟相游嬉。君时文章光陆离,淩云有赋众所奇。

投分未登孺子榻,论交已受季方知。三十馀年疾如驶,予发种种已如此,君今头颅可知矣。

闻君年开六帙馀,骨格清奇鹤不如。教儿已作凤池客,携室同向鹿门居,君今不乐将安须。

春花发繁红,秋樽湛芳绿。鸠杖双携灵寿筇,紫箫共度长生曲。

何必怀金纡紫谒帝庐,又何必求仙问道访茅屋,如此五年愿亦足。

元日饮用韫宅遇雪兼赴刘工部之约 其一

明代 余继登

子云拙可嗤,佳节甘萧索。喜得同心人,相招共相乐。

闻警 其三

明代 余继登

权总周连帅,爵悬汉彻侯。疮痍犹未复,征战几时休。

已仗上方剑,须枭回纥头。王师今老矣,空抱杞人忧。

费国聘入贺还蜀 其二

明代 余继登

吾党论英妙,惟君意气雄。入朝歌宴镐,献寿竞呼嵩。

名以游燕大,文从谕蜀工。怜才明主意,迟尔建章宫。

遇斋毅庵文所小饮敝居遇斋能谈玄修赋赠

明代 余继登

天涯宦迹许谁亲,且喜开樽对故人。浮白尚馀年少兴,谈玄欲驻老来身。

须知尘世生原幻,莫道丹经诀是真。今日与君聊尽醉,仙家几见有词臣。

王伯桢入都志喜

明代 余继登

世间万事难具陈,伯桢乃作外台臣。仰天大笑去不顾,抛却金紫如埃尘。

吾辈亦是奇男子,肯令行止由他人。世间万事谁能保,伯桢复走长安道。

囊中白简久模糊,腰下黄金尚美好。光阴去去如流水,六七年来复如是。

当日英雄安在哉,空令姓字污人齿。路人共指关西子,七尺肮脏犹如此。

春花正发玄都观,暮云空锁平津里。伯桢与君别来久,穷交醉汝一杯酒,胸中磊块能浇否。

陶令当年懒折腰,陈生有日终开口。饮君酒,为君歌,所得漫言比仲多。

西夏豺狼虽授首,北海鱼龙未偃波。中原白骨莽相望,赤子恐弄池潢戈。

丈夫报国须少壮,问君意气今如何。

余继登

余继登

(1544—1600)明河间府交河人,字世用,号云衢。万历五年进士。授检讨,与修《会典》。二十六年以礼部侍郎摄部事,请停一切诛求开采之害民者,又请罢矿税中官,皆不纳,郁郁成疾。著有《典故纪闻》、《淡然轩集》。► 142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