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初夏陈东甫张仲参东园小集

初夏陈东甫张仲参东园小集

明代 于慎行

竹间三径午凉新,四月烟光似上春。倚槛青山烟入座,隔林黄鸟故窥人。

花香零落随歌管,酒态蹁跹傍舞茵。但使求羊能共醉,知他何地有风尘。

诗人于慎行的古诗

送朱可大工部奉使归省四首 其一

明代 于慎行

宝马鸣珂御苑东,路人争识小司空。看君昼锦应难似,两袖天香出汉宫。

子夜歌十二首 其七

明代 于慎行

明旦沟水头,折柳牵郎衣。郎心如流水,东去何时归。

夏日村居四十二首 其三十四

明代 于慎行

畏听山猿报客,愁看海鹤传书。可幸知交渐少,音尘不到幽庐。

查虞皋文学自越中遣书相讯寄谢四首 其一

明代 于慎行

春风曾泊孝廉船,握手相看各黯然。别后秋鸿江上去,一封来到海云边。

送彭肯亭太史册封沈藩便道过里寿太公九十

明代 于慎行

潞子城头紫气悬,词臣持节下从天。绨函借日持银榜,绮阁飞花映醴筵。

疏雨寒声汾水上,白云秋色太行前。江乡更待趋庭庆,共羡彭■阅大年。

送人作府幕二首 其二

明代 于慎行

幕下风流何处寻,芙蓉秋水白云深。府中不识参军笔,试问甘泉旧羽林。

酬冯学士用韫寄问

明代 于慎行

宿酒初醒午梦馀,春皋小雨试挥锄。忽逢陇上梅花使,为送云中锦字书。

别后瑶华常满袖,归来白发渐盈梳。闻君亦有东山兴,海畔秋风扫石闾。

送朱可大工部奉使归省四首 其四

明代 于慎行

南极天高动使槎,五云缥缈上公家。趋庭傥问垂髫侣,避世如今鬓已华。

秋日酬寄周二鲁符卿

明代 于慎行

万里秋江入画图,望中人已北归无。十年海畔烟波迥,一疏朝端日月孤。

国论当时频倚借,民生何计许昭苏。只求且漏渔竿税,着得扁舟在镜湖。

己丑入院部宴八韵

明代 于慎行

东阁颁新命,南宫考上筵。车旌三殿下,剑佩五云边。

柳映金堤日,花飞紫陌烟。九衢欣聚睹,百吏奉周旋。

鷟鸑仪琼树,骅骝望玉鞭。四科卑汉制,三物狭周年。

桃李归薇省,人文列琰编。得贤应有颂,欲献衮衣前。

闰九月朔日姜民部养冲邀登黄楼夜饮

明代 于慎行

风露严城欲暮秋,重关灯火上黄楼。山邀夜色灯杯入,云拥河声抱槛流。

片石长留苏子赋,荒原不散楚人愁。论文况是登高日,藉甚逢君自胜游。

寄吴少溪宫录七十 其五十九 石楼观穫

明代 于慎行

楼前高柳昼成阴,楼上窗开夏日深。隔岸莺声犹似管,迎风麦浪已如金。

奚官唱罩遥分陇,野妇提筐渐满林。幸藉薄收供早税,忧天且释老农心。

夏日村居四十二首 其二十四

明代 于慎行

春尽新醅绿醑,日高旋煮雕胡。不羡金齑玉脍,休称琬液琼苏。

寿京山李太封君八十 其四

明代 于慎行

八十年来卧楚山,绯袍春酒醉红颜。从今岁月应难纪,名在丹台玉室间。

夏日村居四十二首 其十三

明代 于慎行

雀入大水为蛤,橘踰长淮化枳。天地岂私我哉,人生贵适志耳。

纪赐四十首 其二十一 赐新刻韵府群玉

明代 于慎行

策府群书代所耽,珠英玉屑卷中探。曾闻乙夜玉芝检,敢望彤庭锡宝函。

子孺休称三箧记,庄生漫向五车谈。从前亦恐酬清问,浩瀚青藜阁上参。

濮阳李鸿胪为大父北山先生求铭

明代 于慎行

名家阀阅未湮沦,绳武君今列从臣。司马正当求草日,杜陵犹有乞铭人。

操觚雅解亲文史,委佩应堪侍禁宸。海内相逢多世旧,休将薄俗浪悲辛。

寄赵少虚先生四首 其二

明代 于慎行

岱宗海上来,西蹴千峰倒。虎岫何崔嵬,倬彼空城道。

下有啸歌客,翛然澹怀抱。十年不下堂,腐心著玄草。

藻翰纵横流,百家如电扫。如何鲜良觌,落落荒山老。

青葱松柏颜,敷华不在早。君其爱景光,修名以为宝。

读高年会诗录寄寿陈寅所宪伯

明代 于慎行

华堂高会聚耆英,黄发如云象赤城。四座飞觞如笑语,百年击壤沐升平。

人浮洛社诗中数,事胜襄阳传里名。七十主翁犹未老,已从仙籍领长生。

冬至南郊扈从纪述和陈玉垒太史韵八首 其四

明代 于慎行

玉兰东畔画帘前,到处常随豹尾旋。圣代仪文今日盛,儒臣雨露向来偏。

琅函赐锦驰中骑,宝鼎分餐出御筵。斋室受釐应有问,朝回犹恐夜深宣。

于慎行

于慎行

(1545—1607)明山东东阿人,字可远,更字无垢。于慎思弟。隆庆二年进士。万历初历修撰、日讲官,以论张居正“夺情”,触其怒。以疾归。居正死后复起。时居正家被抄没,慎行劝任其事者应念居正母及诸子颠沛可伤。累迁礼部尚书。明习典制,诸大礼多所裁定。以请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余年。万历三十五年,廷推阁臣,以太子少保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以病不能任职。旋卒,谥文定。学问贯穿百家,通晓掌故。与冯琦并为一时文学之冠。有《谷城山馆诗文集》。► 603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