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贺平江伯陈竹泉总戎两广奏功

贺平江伯陈竹泉总戎两广奏功

明代 湛若水

平江恭襄代有名,赋诗横槊不谈兵。百年文武传家学,经略元戎始有成。

诗人湛若水的古诗

考室

明代 湛若水

丁丑孟冬吉,湛子辟烟霞。虽非鹿门胜,亦携庞公家。

乃开正义堂,乃建崇经楼。乐阁在堂前,茹芝在楼头。

有亭面西壁,丽泽双泉北。退轩后洞居,峻洁垂虹侧。

亦或考金钟,亦或击石鼓。前抚卧龙吟,后引九龙舞。

七曜明天经,三水察地理。俯仰参两间,其道一而已。

新春出游白石试笔四首 其四

明代 湛若水

上上仰圣楼,举手望北辰。目短意苦长,咄咄多浮云。

九月廿日白云遣兴二首 其一

明代 湛若水

咄咄肩舆小北城,雨馀山色眼俱明。山眉似为先生展,故遣寒花一路迎。

题扇寄端溪彭太守兼呈王端溪宗伯

明代 湛若水

一握清风弥六合,此风传播到端溪。无中生有如神速,勿以炎凉间弃携。

南昌吴一舟送鸣鹤赋之

明代 湛若水

昂然独立我庭隅,海客携来伴老夫。折翼天门终有疗,凡今未有楚胡卢。

侄沾甫送游舫于三岛谢之

明代 湛若水

渔侣欣然送我舟,百年三岛任公游。江山民物同人乐,不用乘桴于海浮。

寿张母林孺人七十诞诗

明代 湛若水

北城楼张号高义,同居共爨已六世。留都风俗波靡馀,万一见之亦足异。

家人不离由母贤,孤侄孽子如己气。只今垂白跻古稀,寿筵高张三綵戏。

此筵合依连理枝,宁问同根与异蒂。我为作歌,也匪侑觞,感激慈孝警聋瞆。

送薛子荐还揭阳绝句三叠 其二

明代 湛若水

群忧初破大同言,一辨鹅湖累百千。人心自是閒分别,宇宙何人不共天。

送侍御清戎

明代 湛若水

绣衣乘青骢,矫矫气如龙。霜蹄振山岳,踏躞生龙风。

问君何所如,直指湖西东。问君何所事,皇命肃清戎。

戎籍亦已繁,号声上通天。仍闻父老叹,逃亡尚未还。

室有新寡妇,膝有新孤孱。何当见使君,长跪告此冤。

二子涉长江二章 其二

明代 湛若水

二子采芙蓉,因得直通理。刊落支蔓烦,于以观太始。

尝闻十丈花,孤光映天地。何以映天地,如船之藕是。

欲窥本来相,来照玉井水。

殿元石鹿子李子来诗举六字心诀深契道妙予病青能诗为十三字长句代 ...

明代 湛若水

嗟状元及第气干青云身依日月,犹青忘随处体认天理六字微诀,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一囊括。

经筵进讲启心沃心可以从头说,嗟石鹿子为天下得人知人之哲,为邦家之光为斯文如笺之青绝。

赠宁州吏目王君策

明代 湛若水

昔溯荆溪澜,登歌南岳山。今见荆溪子,令我心飘然。

之子南岳秀,官卑五马后。南岳何必高?壁立有孤操。

赠周君实夫升任思州太守诗

明代 湛若水

周君截截金华姿,扬眉吐气鸣彤墀。高才顽●不偶时,夷险一节终不移。

天子重远远非麾,宣尼直欲居九夷。礼失在野野不漓,使君去去宣恩威。

吾欲乘桴以从之,父母仁圣犹迟迟。

何亲邦仁将北上来别烟霞

明代 湛若水

有客来烟霞,告我游燕北。送子以愁心,徘徊瞻斗极。

送刘祠祭实夫迁宪佥之广右

明代 湛若水

昔我犹词垣,刘子居黄门。一挥紫薇幕,为发抗直言。

今我掌南礼,实夫在祠祭。不减肮脏姿,徐思强人意。

为上不失听,为下不失正。岂但平贯城,可使天下定。

古邕州忽见故人龚谦之赠之归潮阳

明代 湛若水

人生如浮云,散在天一涯。天涯又飘天,浩荡成离披。

风吹一朝合,聚会岂有期。闲云不出山,奇鱼不离溪。

行矣归毋迟,春山多紫芝。

大行人柯子归寿其大人云门先生七十华诞

明代 湛若水

丈人九华秀,曳裾自王门。归来遂云月,壁立华山尊。

有子恭皇命,适逢岳降辰。天寿祝平格,百龄安足论。

读冬官卢冠岩兴国生祠碑

明代 湛若水

岿然屹立此何为,先有民间口作碑。百世循良谁续传,青天白日照生祠。

送大司成陈琴溪之南雍

明代 湛若水

忆昔与君尸璧水,东厢南厢只尺耳。东予有行君不疑,德业相成同一致。

琴溪溪上风泠泠,君归予南旋北征。诗歌钟鼓停夜月,观光庭草待君青。

访阳明洞天

明代 湛若水

道经蓬莱馆,溪穷到阳明。下看东南峰,苍苍入青冥。

不诣此真境,焉知匪虚名。踧踖步岩石,山高岂无灵。

子乔不可见,伫立魂屏营。草木若有识,欣欣向予荣。

采之欲谁寄,岁晏难为情。

湛若水

湛若水

(1466—1560)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少师事陈献章。弘治十八年进士,授编修。历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礼,兵三部尚书。在翰林院时与王守仁同时讲学,主张“随处体认天理”,“知行并进”,反对“知先行后”,与阳明之说有所不同。后筑西樵讲舍讲学,学者称甘泉先生。卒谥文简。著有《心性图说》、《格物通》、《甘泉集》等。► 86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