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朱同
千里奔驰志未灰,小舟又唱楚歌回。举头遥见□和塔,无数青山隔岸来。
访祥云谷首座不遇
荷锄欲访祥云谷,云出天涯昼寂寥。拟念过从知姓字,秋声何处有色蕉。
次韵冯伯昂见寄 其一
君在高楼对山坐,我向蓬窗对山卧。湖山收雨作晚晴,山色满帘窗外过。
茶烟石鼎松风远,半枕梨云春梦破。起来便作春山游,莫待早梅如豆大。
墨菊寄方山程德明
方山处士别我久,每挹高风晚节香。赖此鹅溪三尺雪,寄君日日作重阳。
发钱塘至馀杭城阻雨三日题城北楼 其二
百雉孤城流水东,青山掩水戍旗红。蛙声日夜乱城柝,岚气作云漫碧空。
茅屋几家兵火后,关河千里战尘中。鹍鹏自有天池路,非复吴中旧阿蒙。
施杜端三使君见访索赠
联翩三骑出城东,此日追游清赏同。但向梅花玩初月,肯随柳絮逐春风。
稻收平野郊原旷,雁叫清霜宇宙空。先后锦还京阙近,莫言耕钓有隆中。
同余子韶等十人赴儒选舟行分韵赋诗得临字
明月出东海,馀辉照衣襟。赫日苦炎蒸,爱此清夜深。
况有群贤俱,樽酒相与斟。共嗟会面难,扣舷发长吟。
严亲既我弃,遗书宁披寻。游子复远征,何以慰母心。
圣朝无弃物,四海同君临。岂以衰绖儒,而强加冠簪。
君当登云衢,我当归故林。努力崇令德,矫首领佳音。
睡起偶书
八面棂窗八面开,画屏窗外绿于苔。竹床藤枕凉如水,睡熟不知山雨来。
閒閒道士求题息斋竹
楚山修竹不可致,谁写秋风笔底开。疑是道人吹紫竹,月明引得凤凰来。
黟山汪孟和以其祖居栖碧楼作图求赋为题之时为府吏
谪仙去我日已远,谁复结楼栖碧山。韶华一逐流水去,碧桃几见春风还。
龙鱼每怀鼻祖重,骐骥肯放闻孙閒。题诗不尽归欤意,安得与子穷跻攀。
汪谷宾因李雪斋求余写临清楼图并清
野人未上临清楼,作图题清神预游。题清不尽登临兴,作图漫写凭栏秋。
水南鬟黛入帘小,松萝空翠当窗流。想像赋成终未稳,安得乘兴来上头。
题自作山水 其一
小阁独坐日无事,几回飞梦到天台。一时风雨眼前过,万里山河笔底开。
林下有人閒白昼,世间无地不黄埃。便当办取九节杖,剑阁匡庐频往回。
题画扇钱叶省郎越中行 其一
三月钱塘春渐浓,老松长吼海门风。故人一别知何处,天外青山是越中。
宿嘉兴通济院题壁
过尽平湖拟问津,忽惊林屋傍湖滨。竹阴风细疑无暑,花落莺啼别有春。
身世不逃嗔妄想,飘零长作别离人。何时一了平生愿,归去家山拜老亲。
竹枝词十八首 其十三
阿侬随郎上钓舟,郎作钓丝侬作钩。钓丝无钩随风飏,钓钩无丝随水流。
梦别陈彦珍
握手相逢喜未阑,又遮西日上长安。江山千古形空壮,戈甲十年民已残。
路远谁怜行役苦,情深自觉别离难。下车早报平安信,白发高堂泪未乾。
题菊堂
菊堂诗债已年馀,孟德重催始就书。欲寄渊明篱下句,未寻安道雪中居。
清香独傲秋霜老,栋宇犹涵夜月虚。甲子千年谁解得,为题君卷倍踌躇。
过瑶溪访俞敬道不遇因留宿是时敬道有金陵经商之行
故人别去忽三月,乘兴泠然御晓风。避客本非段干木,泛舟应拟陶朱公。
窗间月影生林外,壁上灯花落酒中。自是过门不相见,风流难与昔人同。
契友汊口范平仲写云溪归隐图成题此
叠巘青螺拥,閒云白练舒。林椽数间屋,彷佛似吾庐。
曹操杨修玩曹娥碑图
江水粼粼照岸浮,古碑如堠立江头。谁知手撚吟髭日,已是心疑国士秋。
奸计不逃人物议,画图解写古今愁。沽才斗虏固应尔,更有同时鹦鹉洲。
应制作潇湘八景
岳阳楼前秋风起,碧波夜凉秋在水。纤云捲尽四望遥,一色澄清几千里。
烂烂银盘海上来,金光荡漾镜中开。洞箫依微碧烟外,应有羽客凌风回。
朱同
徽州府休宁人,字大同,号朱陈村民,又号紫阳山樵。朱升子。洪武中举明经,官至礼部侍郎。有文武才,工图绘,时称三绝。坐事死。著有《覆瓿集》。► 125篇诗文
竹枝词十八首 其五
秋雨感怀
竹枝词十八首 其四
竹枝词十八首 其十四
遣人归寄 其二
题琴趣轩卷 其一
应制作潇湘八景 其三 烟寺晚钟
题琴趣轩卷 其二
山中书怀奉寄叶实夫
至枫林登东山楼有感
归故宅
题画马手卷 其一
竹枝词十八首 其十
送吴允坚掌仪入闽省亲
至赤岸
赠别赵省郎
瑞莲诗赠李子才
题琴趣轩卷 其三
何士明判簿以诗求作云麓书隐图不果为作步韵奉答
升春官侍郎遣笃郎归寄陈姊夫德铭
始生日有感
醉歌行赠唐佐衡
端午中黄亲招饮齐明楼分韵得榴字
赠别鲍尚絅赴人才选
应制作潇湘八景 其七 渔村夕照
赠王若霖二首 其二
梦中渡江之作
遭诬得罪赋此以见志
竹枝词十八首 其九
泛舟严陵 其四
过吴江思归
题浯溪清隐图赠吴甥
竹枝词十八首 其二
上巳苦雨呈汪养晦
花朝登砂子岭
题宣上人栖碧轩
题希陶诗卷
五月十五夜对月
赠项子全
西村画山水为罗传道邑令题
同鲍氏诸公游灵山绝顶松林
题五城程均敬画
竹枝词十八首 其三
遂邑阻雨书怀甲寅二首 其二
严陵舟还喜晴赠陈大用 其一
竹枝词十八首 其一
次韵冯伯昂见寄 其二
汪尚书挽章
云溪归隐图
竹枝词十八首 其十七
发钱塘至馀杭城阻雨三日题城北楼 其一
题姚智伯仲凝霏轩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