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学阮公体

学阮公体

唐代 刘禹锡

少年负志气,
信道不从时。
只言绳自知,
安知室可欺?
百胜难虑敌,
三折乃良医。
人生不失意,
焉能慕知己?

诗人刘禹锡的古诗

刑部白侍郎谢病长告,改宾客分司,以诗赠别

唐代 刘禹锡

鼎食华轩到眼前,拂衣高谢岂徒然。九霄路上辞朝客,
四皓丛中作少年。他日卧龙终得雨,今朝放鹤且冲天。
洛阳旧有衡茆在,亦拟抽身伴地仙。

和仆射牛相公寓言二首 其一

唐代 刘禹锡

两度竿头立定誇,回眸举袖拂青霞。尽抛今日贵人样,复振前朝名相家。

御史定来休直宿,尚书依旧趁参衙。具瞻尊重诚无敌,犹忆洛阳千树花。

海阳十咏。切云亭

唐代 刘禹锡

迥破林烟出,俯窥石潭空。波摇杏梁日,松韵碧窗风。
隔水生别岛,带桥如断虹。九疑南面事,尽入寸眸中。

自江陵沿流道中

唐代 刘禹锡

三千三百西江水,自古如今要路津。月夜歌谣有渔父,
风天气色属商人。沙村好处多逢寺,山叶红时觉胜春。
行到南朝征战地,古来名将尽为神。

赠东岳张炼师

唐代 刘禹锡

东岳真人张炼师,高情雅淡世间稀。堪为列女书青简,
久事元君住翠微。金缕机中抛锦字,玉清台上著霓衣。
云衢不要吹箫伴,只拟乘鸾独自飞。

酬喜相遇同州与乐天替代

唐代 刘禹锡

旧托松心契,新交竹使符。行年同甲子,筋力羡丁夫。
别后诗成帙,携来酒满壶。今朝停五马,不独为罗敷。

西山兰若试茶歌

唐代 刘禹锡

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
自抽芳丛摘鹰觜。斯须炒成满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
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悠扬喷鼻宿酲散,
清峭彻骨烦襟开。阳崖阴岭各殊气,未若竹下莓苔地。
炎帝虽尝未解煎,桐君有箓那知味。新芽连拳半未舒,
自摘至煎俄顷馀。木兰沾露香微似,瑶草临波色不如。
僧言灵味宜幽寂,采采翘英为嘉客。不辞缄封寄郡斋,
砖井铜炉损标格。何况蒙山顾渚春,白泥赤印走风尘。
欲知花乳清泠味,须是眠云跂石人。

洛中送崔司业使君扶侍赴唐州

唐代 刘禹锡

绿野芳城路,残春柳絮飞。风鸣骕骦马,日照老莱衣。
洛苑鱼书至,江村雁户归。相思望淮水,双鲤不应稀。

陪崔大尚书及诸阁老宴杏园

唐代 刘禹锡

更将何面上春台,百事无成老又催。
唯有落花无俗态,不嫌憔悴满头来。

和李相公平泉潭上喜见初月

唐代 刘禹锡

家山见初月,林壑悄无尘。幽境此何夕,清光如为人。
潭空破镜入,风动翠蛾嚬。会向琐窗望,追思伊洛滨。

酬宣州崔大夫见寄

唐代 刘禹锡

白衣曾拜汉尚书,今日恩光到敝庐。再入龙楼称绮季,
应缘狗监说相如。中郎南镇权方重,内史高斋兴有馀。
遥想敬亭春欲暮,百花飞尽柳花初。

酬乐天闻新蝉见赠

唐代 刘禹锡

碧树鸣蝉后,烟云改容光。瑟然引秋气,芳草日夜黄。
夹道喧古槐,临池思垂杨。离人下忆泪,志士激刚肠。
昔闻阻山川,今听同匡床。人情便所遇,音韵岂殊常。
因之比笙竽,送我游醉乡。

重寄绝句(一作寄唐州杨八)

唐代 刘禹锡

淮西既是平安地,鸦路今无羽檄飞。
闻道唐州最清静,战场耕尽野花稀。

谢宣州崔相公赐马

唐代 刘禹锡

浮云金络膝,昨日别朱轮。衔草如怀恋,嘶风尚意频。
曾将比君子,不是换佳人。从此西归路,应容蹑后尘。

酬令狐相公六言见寄

唐代 刘禹锡

已嗟别离太远,更被光阴苦催。吴苑燕辞人去,
汾川雁带书来。愁吟月落犹望,忆梦天明未回。
今日便令歌者,唱兄诗送一杯。

赠别君素上人诗

唐代 刘禹锡

穷巷唯秋草,高僧独扣门。相欢如旧识,问法到无言。
水为风生浪,珠非尘可昏。悟来皆是道,此别不销魂。

浪淘沙·其七

唐代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题报恩寺

唐代 刘禹锡

云外支硎寺,名声敌虎丘。石文留马迹,峰势耸牛头。
泉眼潜通海,松门预带秋。迟回好风景,王谢昔曾游。

梁国祠

唐代 刘禹锡

梁国三郎威德尊,女巫箫鼓走乡村。
万家长见空山上,雨气苍茫生庙门。

赠乐天

唐代 刘禹锡

一别旧游尽,相逢俱涕零。在人虽晚达,于树似冬青。
痛饮连宵醉,狂吟满坐听。终期抛印绶,共占少微星。
刘禹锡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 684篇诗文

唐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