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论语·孝弟章

论语·孝弟章

宋代 陈普

仁民爱物本亲亲,有子当年见亦真。
第一注中明体用,洗空千载说经人。

诗人陈普的古诗

咏史下·裴頠

宋代 陈普

惠帝君臣一样愚,九龙翁仲泪如珠。
眼前丧乱浑如冈,崇有何当却破无。

孟子·良知良能

宋代 陈普

孩提亲长根天性,尧舜由来共一初。
情欲既趋天者灭,反疑性恶复何如。

孟子·闻知

宋代 陈普

神知不在见知闻,气化流行一本存。
轲后谁言无复有,遗歌依旧起龙门。

咏史下·锺会

宋代 陈普

身在成都已孟津,霎时飞首过函秦。
子房智勇裁如此,不悟诛秦灭项人。

咏史下·王羲之

宋代 陈普

不缘廓庙尽谈空,安得狐狸啸晋宫。
王氏可人惟逸少,更容谢万作三公。

咏史下·陶潜

宋代 陈普

谢瞻屋裹立篱墙,似水弘微粪也尝。
康乐始兴门户尽,聿修祖德独柴桑。

咏史下·徐邈

宋代 陈普

东第山成乱亦成,长星映酒甚分明。
分劳太保惟徐邈,谁道能言独许营。

孟子·今乐古乐

宋代 陈普

韶濩无声郑衔淫,纪纲条理杳难寻。
虽然古乐非今乐,又与民同无古今。

旦气诗

宋代 陈普

书气如大雾,蒙我大明镜。
主人莫如乡,奴柰窃权柄。
不能巍巍莅,惟听纷纷命。
是非既昧瞀,操执岂中正。
不惟裁截偏,尤苦怠惰病。
一柱一柔弱,四维俱不竟。
循兹不回首,安得逃禽行。
为人自暴弃,造化德独盛。
纳日息万物,停止吾视听。
魂归魄不安,灵根复凝定。
潜龙蟠深渊,不灭飞腾性。
五更号群鸡,陡然得大庆。
熹微一隙开,洞达八荒圣。
天地顿轩豁,暂度亦饾饤。
昨非咸昭晰,今日足审订。
乃知天於人,父母未足并。
晦以养其明,止以茁其莹。
此而不接续,诚犯不恭令。
工夫知如何,焚香且虔敬。
咸淳甲戍杭州作

孟子·井未及泉

宋代 陈普

井深九仞已劳功。未及於泉等是空。
学问垂成还自弃,有为何异不为同。

文公书厨 永言宝之

宋代 陈普

世人多可笑,蜣丸富收拾。复有一般人,燕居加什袭。

六经与玉府,惠我一何多。区区缘实见,没世抱荆和。

七月六日夜雨

宋代 陈普

苍生一一共胞胎,日夜无端心上来。
半月骄阳四更雨,豳风夏校梦初回。

太极诗上范天碧侍郎

宋代 陈普

涵涵六合八肱裹,类聚化生何可纪。
固然两人阴与阳,大要一个不得已。
所从无声亦无臭,所出如彼复如此。
成象效法森目前,大自三才小一虮。
形样度数各有极,体段一一无偏倚。
纇疵痕迹毫发空,可惊可怪复可喜。
参如交错天然文,不断去来川上水。
尧舜得之御黄屋,不动脚手万物理。
孔颜得之洗其心。四时收夜同行止。
盖缘道理元如斯,无非礼义当然耳。
就中发出太极来,万化一丸而已矣。
眼看手搏漠无有,一日无之天地毁。
片时俄顷不可离,万古千秋长不死。
静为体而动为用,来为神兮去为鬼。
不离於物仍犹尊,并行不僭光同体。
但从化上识中庸,立见源流彻精髓。
自从夫子系周易,千古百年没荆杞。
一朝道在九疑下,红轮扶出咸池洗。
不私其有以示人,意与朋类同甘美。
隋珠夜光翻不幸,操刀按剑如蠭起。
唇焦口燥朱晦翁,至今无柰龙无耳。
终然性在天地间,臭味不患无兰芷。
文正有孙已佳绝,混沌相识尤奇伟。
震泽天台合清秀,洞见无终与无始。
一笑相逢武夷足,菊花未老梅含蕊。
共在在生不息中,思入遥天碧万里。
金城铁壁私家学,一言半句俘其垒。
断槎枯卉晚未生,睡魔辟易面沃水。
世间无限扫复生,无事生事杂且猥。
一天一地珠为丸,注疏陋儒足加箠。
愿公多与说无外,庶使苍生安六礼。

咏史上·萧张二首

宋代 陈普

晦迹功曹不受徵,兴亡事已若丹青。
世间尽有文章各,谁信龙蛇尺蠖形。

咏史下·窦氏二女

宋代 陈普

冰霜不肯受尘埃,携手同糜百丈崖。
熊掌嚼来似鸡肋,问君可事苦关怀。

孟子·性善

宋代 陈普

异论纵横害已深,一言性善发天心。
民彝物则依然定,多少纲常起兽禽。

次答熊去非七夕遇雨见候 其五

宋代 陈普

空言未深切,聊可烛朦胧。好辩若无益,庶以雷群聋。

群仙去已久,吾侪当嗣功。

咏史上·李膺范滂

宋代 陈普

凤麟自古待明时,矶虱何堪论是非。
可是首阳可埋骨,争知人怨首阳希。

伯循和石堂后二首复依韵 其二

宋代 陈普

棹歌一唱醒群迷,先有胸中九曲溪。仁智之真常莹彻,过门不入亦山栖。

咏史下·慕容垂

宋代 陈普

国亡家破此心全,氐与鲜卑两付天。
王猛开心似诸葛,风云无望白头年。
陈普

陈普

陈普(公元一二四四年至一三一五年)生于宋理宗淳祐四年,卒于元仁宗延祐二年,年七十二岁。居石堂山。入元,隐居教授,从学者数百人。三辟为本省教授,不起。当聘主云庄书院。晚居莆中,造就益众。普著述有石堂遗稿四卷,《四库总目》行于世。► 496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