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宿鸟远峡化台遇风雨

宿鸟远峡化台遇风雨

唐代 李群玉

孤鹤长松颠,独宿万岩雨。龙湫在石脚,引袂时一取。
惊风折乔木,飞焰猎窗户。半夜霹雳声,高斋有人语。

诗人李群玉的古诗

山中秋夕

唐代 李群玉

抱琴出南楼,气爽浮云灭。松风吹天箫,竹路踏碎月。
后山鹤唳定,前浦荷香发。境寂良夜深,了与人间别。

落帆后赋得二绝

唐代 李群玉

平湖茫茫春日落,危樯独映沙洲泊。
上岸闲寻细草行,古查飞起黄金鹗。
水浮秋烟沙晓雪,皎洁无风灯影彻。
海客云帆未挂时,相与缘江拾明月。

小弟艎南游近书来

唐代 李群玉

湘南客帆稀,游子寡消息。经时停尺素,望尽云边翼。
笑言频梦寐,独立想容色。落景无来人,修江入天白。
停停倚门念,瑟瑟风雨夕。何处泊扁舟,迢递湍波侧。
秋归旧窗竹,永夜一凄寂。吟尔鶺鴒篇,中宵慰相忆。

将之京国赠薛员外

唐代 李群玉

黄叶下空馆,寂寥寒雨愁。平居寥华晏,络纬啼林幽。
节物凋壮志,咄嗟不能休。空怀赵鞅叹,变化良无由。
所思杳何知,侧身仰皇州。苍烟晦楚野,寒浪埋昭丘。
赵壹赋命薄,陈思多世忧。翻然羡鱼鸟,畅矣山川游。
薛公龙泉姿,其气在斗牛。南冠束秀发,白石劳悲讴。
圭衮照崇阅,文儒嗣箕裘。旷然方寸地,霁海浮云舟。
澧浦一遗佩,郢南再悲秋。叫阍路既阻,浩荡怀灵修。
莫奏武溪笛,且登仲宣楼。亨通与否闭,物理相沉浮。
天子坐宣室,夔龙奉谟猷。行当赐环去,岂作遗贤羞。

中秋夜南楼寄友人

唐代 李群玉

海月出银浪,湖光射高楼。朗吟无渌酒,贱价买清秋。
气冷鱼龙寂,轮高星汉幽。他乡此夜客,对景饯多愁。

广州重别方处士之封川(久约同游罗浮期素秋而行)

唐代 李群玉

楚国傲名客,九州遍芳声。白衣谢簪绂,云卧重岩扃。
长波飞素舸,五月下南溟。大笑相逢日,天边作酒星。
七年一云雨,常恨辉容隔。天末又分襟,离忧鬓堪白。
愿回凌潮楫,且著登山屐。共期罗浮秋,与子醉海色。

洞庭驿楼雪夜宴集,奉赠前湘州张员外

唐代 李群玉

昔与张湘州,闲登岳阳楼。目穷衡巫表,兴尽荆吴秋。
掷笔落郢曲,巴人不能酬。是时簪裾会,景物穷冥搜。
误忝玳筵秀,得陪文苑游。几篇云楣上,风雨沉银钩。
□□□□□,□□□沧洲。童儿待郭伋,竹马空迟留。
路指云汉津,谁能吟四愁。银壶傲海雪,青管罗名讴。
贱子迹未安,谋身拙如鸠。分随烟霞老,岂有风云求。
不逐万物化,但贻知己羞。方穷立命说,战胜心悠悠。
不然蹲会稽,钩下三五牛。所期波涛助,燀赫呈吞舟。

桑落洲

唐代 李群玉

九江寒露夕,微浪北风生。浦屿渔人火,蒹葭凫雁声。
颓云晦庐岳,微鼓辨湓城。远忆天边弟,曾从此路行。

别狄佩(梁公玄孙,旅于南国)

唐代 李群玉

翠竹不着花,凤雏长忍饥。未开凡霄翮,空把碧梧枝。
圣人奏云韶,祥凤一来仪。文章耀白日,众鸟莫敢窥。
郁抑不自言,凡鸟何由知。当看九千仞,飞出太平时。

请告出春明门

唐代 李群玉

本不将心挂名利,亦无情意在樊笼。
鹿裘藜杖且归去,富贵荣华春梦中。

晚莲

唐代 李群玉

露冷芳意尽,稀疏空碧荷。残香随暮雨,枯蕊堕寒波。
楚客罢奇服,吴姬停棹歌。涉江无可寄,幽恨竟如何。

春日寄友(一作春日南台初晴望寄友)

唐代 李群玉

晴气熏樱蕊,丰蒙雪满林。请君三斗酒,醉卧白罗岑。

题樱桃

唐代 李群玉

春初携酒此花间,几度临风倒玉山。
今日叶深黄满树,再来惆怅不能攀。

山驿梅花

唐代 李群玉

生在幽崖独无主,溪萝涧鸟为俦侣。
行人陌上不留情,愁香空谢深山雨。

题二妃庙

唐代 李群玉

黄陵庙前春已空,子规啼血滴松风。
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

古词

唐代 李群玉

一合相思泪,临江洒素秋。碧波如会意,却与向西流。

醉后赠冯姬

唐代 李群玉

黄昏歌舞促琼筵,银烛台西见小莲。二寸横波回慢水,
一双纤手语香弦。桂形浅拂梁家黛,瓜字初分碧玉年。
愿托襄王云雨梦,阳台今夜降神仙。

寄长沙许侍御

唐代 李群玉

三年文会许追随,和遍南朝杂体诗。未把彩毫还郭璞,
乞留残锦与丘迟。竹斋琴酒欢成梦,水寺烟霞赏对谁。
今日秋风满湘浦,只应搔首咏琼枝。

病起别主人

唐代 李群玉

益愧千金少,情将一饭殊。恨无泉客泪,尽泣感恩珠。

重阳日上渚宫杨尚书

唐代 李群玉

落帽台边菊半黄,行人惆怅对重阳。
荆州一见桓宣武,为趁悲秋入帝乡。
李群玉

李群玉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人。澧县仙眠洲有古迹“水竹居”,旧志记为“李群玉读书处”。李群玉极有诗才,他“居住沅湘,崇师屈宋”,诗写得十分好。《湖南通志·李群玉传》称其诗“诗笔妍丽,才力遒健”。关于他的生平,据《全唐诗·李群玉小传》载,早年杜牧游澧时,劝他参加科举考试,并作诗《送李群玉赴举》,.但他“一上而止”。后来,宰相裴休视察湖南,郑重邀请李群玉再作诗词。他“徒步负琴,远至辇下”,进京向皇帝奉献自己的诗歌“三百篇”。唐宣宗“遍览”其诗,称赞“所进诗歌,异常高雅”,并赐以“锦彩器物”,“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回归故里,死后追赐进士及第。► 202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