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授官后,呈黄石斋、曾二云两师

授官后,呈黄石斋、曾二云两师

清代 钱澄之

艰难雪窖向南奔,万里惊看双笔存。却幸荐由文举牍,更怜身笔陆公门。

浮名海内今谁在?吏道中朝久不尊。啸傲半生成小草,好持冰蘖报师恩。

诗人钱澄之的古诗

行路难 其六十一

清代 钱澄之

头白浔阳老楫师,江村邻舍半相知。故园桂树闻名久,可识如今剩几枝?

江雨,赠延安刘客生卧病 其一

清代 钱澄之

鶗鴃初鸣村雨斜,吉州烽火暗天涯。留侯借箸身多病,庾信伤心鬓早华。

半夜吹灯重煮药,三春掩袖忍看花。扣舷泪溅双流水,渭北、江南何处家?

桂林杂诗 其七

清代 钱澄之

湖南江御史,卧疾伏波门。久客中湘幕,深衔国士恩。

叙劳官不受,破虏檄犹存。问著长沙败,伤心指箭痕!

闻谤

清代 钱澄之

贝锦班行构,谗人计亦愚。所关伤国体,不为惜孱躯!

志士终难辱,微官岂待驱!明朝拂衣去,幸谢李金吾。

虔州即事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吉州烽火照江干,一夜腥风江水寒。急撤万安防皂口,早催章、贡下棉滩。

云南戍卒全营去,「龙武新军」驻马看。独见尺书来幕府,誓将坚卧砥狂澜。

行路难 其六十二

清代 钱澄之

放棹中流恨短篷,江山如旧恨无穷!邻船不识伤心事,打鼓鸣锣赛晚风。

龙隐洞九日

清代 钱澄之

司马搜奇汎菊杯,灵岩生面喜重开。悬崖昨日攀萝上,古道今朝并马来。

勒石勋名空岁月,磨碑党籍长莓苔。千秋不数龙山宴,幕下谁非作赋才!

酬汪辰初

清代 钱澄之

三年沦异域,一命重同官。以我栖山苦,羡君渡海安!

图书随宦失,生死诉人难。近奉新功令,休称两鬓完!

端州杂诗又十一首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相公再出辅吾君,捧诏趋朝亦太勤。老子未惭「长乐」号,大太难悔美新文!

露章谏议先时去,抗疏班行迥不闻。风节最称金给事,依违也畏李将军。

忆龙眠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短檠孤咏夜,憔悴忆方干。族大辞人熟,身羸苦夏寒。

诗书经乱废,车马隔篱看。故里田荒尽,悲君去住难。

哀江南 其三

清代 钱澄之

詹事秀吴阊,扁舟拂袖早。诗酒怡良朋,丝竹娱遐抱。

如何峰、泖间,不问入山道!胡尘渡江昏,姱修闭门保。

辫发号国门,洁身赴池岛。腥风虽满城,沈沙独皓皓。

人生足荣名,得死乃为宝。

别孙不害途中有怀

清代 钱澄之

出街别孙楚,驴背独成眠。客影瘦残照,人声喧渡船。

鱼罾争闸口,牛路指墟烟。念尔柴关掩,初抄《秒水》篇。

行路难 其二十九

清代 钱澄之

维舟崖寺试追攀,却说飞来自皖山。乡国十年归未得,暂留此地算生还。

昭江三首 其二

清代 钱澄之

艰辛海外远趋庭,咫尺音容痛未聆。匍匐祗拚收骨去,却衔哀恨滞幽囹!

全阳松,和留守相公韵 其四

清代 钱澄之

此地新经虎豹过,更冲炎暑去如何!烽销喜见栖玄鹤,泉闭嫌如饮橐驼。

侧耳寒涛疑泛海,沾衣空翠笑扪萝。几经劫火阴常在,为荷先朝雨露多。

谒谢山阴师,值五十初度,窃睹御赐斐叠,敬呈二首 其一

清代 钱澄之

书生新谒相公尊,再拜中堂故事存。自诧榜居苏轼列,岂期荐出少师门!

老才入彀惊知遇,庆值悬弧睹圣恩。闭阁悄然无贺客,数株桃李照庭轩。

哀江南 其十

清代 钱澄之

我昔游钱塘,缟纻何缤纷。大行赋豪气,顾盼凌青云!

呜呼钱塘破,抗义无一闻!吾子先几决,超然绝尘氛。

临决亦有约,一死真伪分。贤偶殉所天,闺阁同清芬。

哲兄奉寡母,抚尸悲且欣。闭门养亲志,饥寒甘卖文。

卓哉此二陆,机、云安足云!

哭董紫

清代 钱澄之

蛮乡淹瘴疠,闽海共艰难。皮骨殊方老,神情白昼寒。

辞荣求远使,破格拜天官。报国时甘忤,思亲泪未乾!

九原留鬓发,万古葬衣冠。久蓄南还橐,开箱不忍看!

赠杨幼于给谏

清代 钱澄之

杨子流三吴,烟尘罹家患。泛海入闽来,涕泣授给谏。

衔诏赴荆南,憔悴衣履绽。何意章、贡烽,竟阻衡阳雁!

攘袂誓登陴,甲冑亲自擐。壮士勇为鼓,戎器徐亦办。

屡战摧敌锋,咬指西山瞷。守将弃城奔,保障属游宦。

乃知将军印,古来书生绾!

临轩曲 其十九

清代 钱澄之

敕使凌晨候谢恩,口传天语浃春温。榜中怕有冯唐老,为报青年慰至尊!

钱澄之

钱澄之

钱澄之(1612~1693),初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晚号田间老人、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 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钱澄之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钱澄之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472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