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曹义
壁月当天霁色明,鳌山千叠壮神京。金莲璀璨祥光绕,绮树氤氲瑞楼生。
紫禁楼台回昼景,碧霄歌舞度春声。总知四海恩波洽,臣庶欢忻荷太平。
送郑司副雍言归浙东
英年才思竟谁同,文涌波澜气吐虹。疋马暂辞幽蓟北,孤舟远过浙江东。
篷窗山色青天外,驿路莺声绿树中。明到焚黄向何处,玉泉峰下海潮通。
贺陈都宪有戒寿
华诞忻逢甲子周,宪台贺客总儒流。霞觞满劝麻姑酒,寿算频添海绮筹。
春暖绮筵和气霭,夜深南极瑞光浮。自惭浅薄将何祝,簪笏年年侍冕旒。
小画梅竹幽禽二首 其一
玉骨冰肌傲雪清,岁寒碧筱结同盟。幽禽也似怜芳质,故故飞来啄落英。
题香竹卷为谢亚卿作
宝树君家旧有名,一盆香竹又天生。芬芳不让芝兰臭,馥郁浑同梅菊清。
凤尾影摇空翠湿,虬枝晴拂瑞烟轻。谩将截作伶伦管,吹向虞庭叶凤鸣。
椿萱堂为宁波傅光熹赋
堂北幽萱晚自芳,庭前椿树更苍苍。阴联几席班衣润,色浸杯圈寿酒香。
绿叶晓涵春雨暗,黄花晴度午风凉。入窗弘敞承颜处,应是双亲鬓未霜。
送王公顺归乡
广阳城外白云飞,送客南归对夕晖。别路谩斟桑落酒,高堂重著老莱衣。
望中绿柳经霜脆,江上青山带雨微。明到乡园逢故旧,愿言毋惜寄书稀。
戏题小扇诸侄各争先以讨走笔以荅之各回物状形十首 其一
野树映晴川,舟横古渡烟。分携如不忍,相顾意留连。
送刘归江阴就寄声严大理本斋先生
云接家山路几千,一帆归兴夕阳边。临岐尊酒从今醉,过雁音书别到传。
三径到时松菊在,双亲喜处綵衣鲜。寄声为报严君道,故旧相思意惘然。
送平江伯孙南还
将军孙子雪冰清,文武才高著令名。北上远承严侍训,南还深念倚门情。
雨晴紫陌骅骝健,风暖官河画鹢轻。悬想长□明到日,春生阀阅倍光荣。
挽李侍郎父
昭代贤郎列亚卿,先生林下乐升平。杖藜花径吟边兴,尊酒松窗醉里情。
鸾诰未膺孤禄养,鸡年先梦兆行程。也知积德多深厚,祭葬推恩荷宠荣。
赋竹
梦忆湘江路渺漫,鹧鸪啼处碧云寒。澹烟疏雨孤舟晚,曾记推蓬醉后看。
和晏驿幕宾咏天鹅二首 其一
暂寄行踪野水濆,雪霜毛羽夐超群。他时高展凌霄翮,万里扶摇掣海云。
送邵孟辉之任丹阳丞
相识京华半俊英,拜官今喜荷恩荣。马蹄未发金台路,声誉先驰铁已城。
判笔已知霜雪凛,襟怀还拟玉壶清。古来佐政谁无欲,独有张玄著令名。
送达先生之新淦
美秩新迁出帝州,凉生白苧值初秋。黄花白酒离亭兴,画鹢牙樯淦水舟。
送晚蝉声随树噪,横空雁影逐波流。悬知经过金陵日,应有门生为挽留。
题松上双喜鹊为易百户赋
乔木凌霄雨露深,阴连油幕昼沉沉。应多勋绩褒封近,灵鹊先来报好音。
送吴仪巡检弟回
官河杨柳半青青,话别离亭思不胜。行舟独载春归去,忍向沙头看鹡鸰。
送人归江西
旅食鲸川十载馀,春风一旦赋归欤。溪烟深锁江头柳,细雨斜侵担上书。
野店鸡声催去马,官亭草色逐征车。故园自是风光好,松菊青青绕旧庐。
送外甥为于中书沛作
几年不到渭阳城,一见春容满面生。宾馆正连徐孺榻,莼鲈忽动季鹰情。
官亭别处频斟酒,客路行时独计程。明日故乡逢故旧,平安为我报家声。
和月泉咏金山寺诗韵四首 其四
梵刹金山莽苍中,长江四面水涵空。玄厓琼岛霏空翠,雾阁云窗湿绛栊。
蜃气晓凝禅榻润,鲸涛晴涨海潮通。惭予未遂寻幽兴,赓罢新诗恨不穷。
口号冬日因士悦回寄先生
岁晚天寒日,山空风怒号。客边无所有,聊尔寄霜毫。
曹义
(1390—1460)明扬州府仪真人,字敬方。正统中以燕山左卫指挥佥事累功至都督佥事,副巫凯守辽东。凯卒,代为总兵官。数与兀良哈战,进都督同知,累官左都督。在边二十年,谨守边陲,辽人安之。英宗复辟,封丰润伯。 ► 361篇诗文
中秋病中口号五言十绝遣兴 其七
送廉使张宗政之山西
送人省亲归福建
送金华推官还任
寄家因东突南北四韵就寓怀 其一
送王仲章归乡时均辅在北
春日病中感怀四绝戏嘲同年诸知己 其三 嘲陈显良
送医人还金华
雪梅为蔡宗濂作二首 其一
初度日朋旧过临为贺戏笔书怀念先妣不及禄养也
题八骏啚
戏题小扇诸侄各争先以讨走笔以荅之各回物状形十首 其七
送桃源尹知县
对雨看晚唐柳中庸江行诗戏和遣兴
善庆堂
桂花小鸟
竹木幽禽
送倪东明归茅山
送王主事父归越布政暹之父
送陈同知克让同学友也
桃花白头翁
爱萱为林编脩赋
题小扇图示子昭 其二
送王得斋旧藁代人作分韵柳字
按察使张公宗政以客中写怀八绝见寄,聊和以荅 其二
送唐舟御史致仕归广东
和秦性初韵二首 其一
中秋病中口号二绝遣兴 其一
送人归乡
送大参刘长谦之广东
雨中有怀
忆味道二首 其一
半村江西一诗人手卷
题北堂卷
和前韵
送陈守道之蕲州
送韦道显归省庆远三首 其一
送刘进学之宣州任小画
送味道父楚兰翁
竹木白头翁
题墨竹二首 其一
题幽兰
送张先生致仕归闽 其三
口号四绝送蔡良医孙回桐乡 其三
挽工部诸郎中谦父
白鹦鹉
雪梅为蔡宗濂作二首 其二
山水图为华俊作
分题得直沽海势送杨公子
和祭酒陈先生留别诗韵
题道士小画二首 其一
口占送吴公琰兼寄宗濂等友 其二
送黎知州恬之南京
元夕赐观灯诗 其二
四月十九日过骊山访高味道弟侄各以扇索诗随景物走笔荅之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