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观沧海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观沧海译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就用诗歌来表达内心的志向吧。

曹操观沧海注释

注释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河北昌黎碣石山。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得胜回师时经过此地。
沧:通“苍”,青绿色。
海:渤海
何:多么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 ,通耸,高。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的声音。
洪波:汹涌澎湃的波浪
日月:太阳和月亮
若:如同.好像是.
星汉:银河,天河。
幸:庆幸。
甚:极点。
至:非常。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最后两句每章都有,与本诗正文的内容没有的直接关系。)

曹操观沧海赏析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澹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观沧海》的高潮放在诗的末尾,它的感情非常奔放,思想却很含蓄。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寓情于景。因为它含蓄,所以更有启发性,更能激发我们的想像,更耐人寻味。过去人们称赞曹操的诗深沉饱满、雄健有力,“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从这里可以得到印证。全诗的基调为苍凉慷慨的,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四言写景诗。“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观”字起到统领全篇的作用,体现了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澹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澹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表现出作者面对萧瑟秋风,仍有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澹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曹操观沧海创作背景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所以就写下此诗,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汇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

曹操观沧海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这首诗不但通篇写景,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 在这首诗中,情景紧密相连。作者通过写沧海,表达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并没有直接表露,而是把它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来抒发情感,寓情于景中,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水何”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机勃勃的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透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于是借助澹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宇宙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感情奔放,却很含蓄。“日月”四句是写景的高潮,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宋人敖陶孙说曹诗“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观沧海》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
建安十二年(207),曹操率领大军征伐当时东北方的大患乌桓。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大业中的一次重要战争。远征途中,他写下了乐府歌辞《步出夏门行》(属于《相和歌·瑟调曲》)。这一组诗包括五个部分,开头为“艳”辞,即序诗,以下各篇分别取诗句命名,依次为《观沧海》、《冬十月》、《河朔寒》(亦作《土不同》)、《龟虽寿》。从音乐曲调上说,五个部分是一个整体,从歌词内容上看,四篇则可以独立成篇。
首二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写诗人于挥师北伐之际来到碣石山下,登高观海。碣石山原位于今河北省乐亭县西南(一说在今河北省昌黎县西北),汉时还在陆上,面对着渤海,六朝时由于地质变动,沉于海中。诗人登上碣石山,俯视大海,只见的:“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澹澹,水波动荡。竦峙,岛屿高耸的样子。诗人登高远眺,举目所及只见一望无垠的大海波摇浪涌,海中的岛屿高高矗立。这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在历史上,秦始皇、汉武帝都曾东巡至此,刻石观海。如今诗人站在秦皇、汉武游踪所到之处,居高临下,望着水天相连的苍茫大海和海中高耸的岛屿,想到中原地区已经平定,北伐乌桓也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北方统一即将实现,心情该是何等激奋!这时,诗人的目光注视着海上的岛屿,眼前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树木丛生,百草澹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曹操在取得一连串的战争胜利之后,他觉得自己的雄图伟业犹如这树木百卉一样,生机勃发,也为这洪波涌起的大海,充满生命的活力。以下,诗人又展开其澹富的想象,进一步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日月的运行好像出没于大海的怀抱之中,灿烂的银河群星好像包孕于大海的母腹之内。请看,这就是大海的气魄,大海的胸怀。真是太壮观、太奇伟了。 《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虽然其中并无直抒胸臆的感慨之词,但是诵读全诗,仍能令人感到它所深深寄托的诗人的情怀。通过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全诗语言质朴,想象澹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沈德潜在《古诗源》中评论此诗“有吞吐宇宙气象”。这是很精当的。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和乐时加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诗人曹操的古诗

塘上行

两汉 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陌上桑

两汉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善哉行 其二

两汉 曹操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其穷如抽裂,自以思所怙。
虽怀一介志,是时其能与!

守穷者贫贱,惋叹泪如雨。
泣涕于悲夫,乞活安能睹?

我愿于天穷,琅邪倾侧左。
虽欲竭忠诚,欣公归其楚。

快人由为叹,抱情不得叙。
显行天教人,谁知莫不绪。

我愿何时随?此叹亦难处。
今我将何照于光曜?释衔不如雨。

秋胡行

两汉 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有南篇

两汉 曹操

南山有大石。

精列

两汉 曹操

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终期。
莫不有终期。圣贤不能免,何为怀此忧?
愿螭龙之驾,思想昆仑居。
思想昆仑居。见期于迂怪,志意在蓬莱。
志意在蓬莱。周孔圣徂落,会稽以坟丘。
会稽以坟丘。陶陶谁能度?君子以弗忧。
年之暮奈何,时过时来微。

善哉行 其一

两汉 曹操

古公亶甫,积德垂仁。
思弘一道,哲王于豳。

太伯仲雍,王德之仁。
行施百世,断发文身。

伯夷叔齐,古之遗贤。
让国不用,饿殂首山。

智哉山甫,相彼宣王。
何用杜伯,累我圣贤。

齐桓之霸,赖得仲父。
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蒿里行

两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冬十月

两汉 曹操

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
鵾鸡晨鸣,鸿雁南飞,鸷鸟潜藏,熊罴窟栖。
钱镈停置,农收积场,逆旅整设,以通贾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善哉行

两汉 曹操

痛哉世人,见欺神仙。

董逃歌词

两汉 曹操

德行不亏缺,变故自难常。
郑康成行酒,伏地气绝;
郭景图命尽于园桑。

饮马长城窟行

两汉 曹操

四时隐南山,子欲适西戎。

苦寒行

两汉 曹操

北上太行山,艰哉肠巍巍!
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
树木肠萧瑟,北风声正悲。
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
溪谷少人民,雪落肠霏霏!
延颈长叹息,远行多所怀。
我心肠怫郁,思欲一东归。
水深桥梁绝,中路正徘徊。
迷惑失故路,薄暮无宿栖。
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
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
悲彼《东山》诗,悠悠使我哀。

气出唱

两汉 曹操

驾六龙,乘风而行。
行四海,路下之八邦。
历登高山临溪谷,乘云而行。
行四海外,东到泰山。
仙人玉女,下来翱游。
骖驾六龙饮玉浆。
河水尽,不东流。
解愁腹,饮玉浆。
奉持行,东到蓬莱山,上至天之门。
玉阙下,引见得入,
赤松相对,四面顾望,视正焜煌。
开玉心正兴,其气百道至。
传告无穷闭其口,但当爱气寿万年。
东到海,与天连。
神仙之道,出窈入冥,常当专之。
心恬澹,无所愒。
欲闭门坐自守,天与期气。
愿得神之人,乘驾云车,
骖驾白鹿,上到天之门,来赐神之药。
跪受之,敬神齐。
当如此,道自来。

两汉 曹操

云行雨步,超越九江之皋。
临观异同,心意怀犹豫,不知当复何从?
经过至我碣石,心惆怅我东海。

述志令

两汉 曹操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

善哉行 其三

两汉 曹操

朝日乐相乐,酣饮不知醉。
悲弦激新声,长笛吹清气。

弦歌感人肠,四坐皆欢悦。
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

持满如不盈,有德者能卒。
君子多苦心,所愁不但一。

慊慊下白屋,吐握不可失。
众宾饱满归,主人苦不悉。

比翼翔云汉,罗者安所羁?
冲静得自然,荣华何足为!

龟虽寿

两汉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