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 :陈樵
飞泉五色映花梢,秋色观前看玉豪。花落空中和月冷,树当湿处见雨消。
依依雨气侵萤火,一一水纹生鹤毛。几度下帘山影动,卧看红日到芭蕉。
劝兄弟 其一
田氏好兄弟,初焉念少差。一朝仍会合,荆树再开花。
越上宝林寺八咏 其一 飞来山
宝林从何来,飞空锡同住。天风吹海涛,常恐复飞去。
玉雪亭 其二
梨云柳絮共微茫,春入园林一色芳。枸杞通灵空吠月,芙蕖到死不禁霜。
梦游蓬岛瑶台曙,歌落吴云玉树长。亦拟广寒亲学舞,朝来新制白霓裳。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四 萝衣洞
萝衣草带护烟蓑,楚国狂夫尚楚歌。石影到溪千丈劲,藤痕入木八分多。
泉分少白山中雨,衣取云门寺顶荷。洞口樵人谁语汝,棋边相遇懒相过。
送张仲举归晋阳举进士 其三
牵牛在南纪,游子上河梁。殿阁终前席,江湖且下方。
州闾无别业,文字有他肠。万里关西路,秋槐日夜黄。
题郑仲潜东明山凿池曰灵渊
凿池得清泉,泉清乃见天。宁知天可见,有自未凿前。
池泉一何静,天体一何圆。仰视天广覆,俯察天在渊。
俛仰倏上下,孰得知其然。至人有真见,不滞方若圆。
仰虑本一致,万殊同一原。渊渊与浩浩,信匪言可宣。
天运妙不息,君子贵乾乾。孔圣有明训,请子观逝川。
临花亭 其二
恶雨愁风易结阴,夜游秉烛昼传飧。香添荔子能消日,粥费桃花怕减春。
绿暗有人来折柳,红飞剪纸为招魂。竹间午梦时惊觉,满眼卿云覆锦茵。
劝兄弟 其四
鸿雁天边过,脊令原上飞。寻声还顾影,次序不相违。
寻春园 其二
月楼花落水侵岑,紫石峰前绿又新。承露囊中盛臈药,无尘袖里有晴云。
松高猿见古时月,花晚莺添几日春。篱畔寻芳寻不见,楞梨绿李下纷纷。
送蔡竹涧江山教谕
仙霞岭与落霞齐,乘兴吟游日未西。帘影到池元是水,縠纹浮雨却成溪。
烟青院竹鸾窥客,日暖宫芹燕拾泥。莫道广文官况冷,窗前生意草萋萋。
石楼草庐
一室宽于一亩宫,隔林竹树影重重。青春著地十分绿,白日经天两度红。
小草自怜无远志,茯苓终不近孤松。未须西忆金华洞,只在周回百里中。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十四 望月台
玉箫吹断暮云平,散发临风露气清。尾见欲当南纪出,月销半入楚天青。
松高琥珀无苗茁,蟾老丹书满腹生。桂子何年生石上,丹英零落树冥冥。
石磴
磴平如席草茸香,盛夏宜人石气凉。杜宇血销添碧燐,山鸡食罢化有粮。
赤松有约吾将老,白发无愁不解长。醉则枕流眠枕石,看云不复据胡床。
越上宝林寺八咏 其六 古铁钵
铁钵生古色,曾经饭胡麻。黄龙此降伏,更长碧莲花。
春日闺思
白玉堂前双燕飞,堂中思妇怨残晖。臂环寄远青芜合,琼宇题乾白雁归。
醉倚合昏惊叶暗,愁寻豆蔻妒花肥。窗间昨日同心锦,染罢香丝不上机。
送卢经历归北
汝南不识有宗资,幕府惟闻赞画奇。化笔几惊霜共肃,归舟祇许月相随。
松花风老金华洞,桐树烟青婺女祠。曾是旧时游适地,郡人终古结遗思。
蜡屐亭
七贤老死独南奔,袖有江亭堕泪痕。函夏尽为新土宇,醉乡不失旧乾坤。
金貂曾入丹阳市,蜡屐应归白下门。惆怅黄门墓前柏,不禁三度见风尘。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三十 南轩
石上菖蒲绿满丛,石根水竹傍梧桐。人来此地见山碧,月未冷时如日红。
春水有声通北涧,晚花无信误东风。人间不是高寒地,那得春红入夏中。
宣和滕奉使茂实
鸭绿少年骄不舞,大梁花石春无主。天与辽人十四州,四海九州非相土。
相使相看堕节毛,乌鸟黑头羝不乳。旧时别赠杨柳枝,插向云中今十围。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一 泰素坛
竹死烟寒树不荣,石坛千仞与云平。春来天上元无色,雨到人间方有声。
梦入松风吹不断,诗如芳草剪还生。陶山北望飞霞散,夜半有时孤鹤鸣。
陈樵
(1278—1365)元东阳人,字君采,号鹿皮子。幼承家学,继受经于程直方。学成不仕,隐居圁谷。性至孝。为文新逸超丽。有《鹿皮子集》。► 166篇诗文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四 北峰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三十三 兰池
玉雪亭 其一
飞花亭 其三
题竹隐
越上宝林寺八咏 其八 盘翠轩
临花亭 其一
永日观
石庐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十八 少霞洞
玉雪亭 其八
黄晋卿见过却归乌伤 其六
楼氏云楼
霜岩石室 其三
石笋
飞雨亭
分题送李齐贤 其二 占星台
石溪歌
拙斋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二 招隐岩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十九 圁谷涧
玉雪亭 其五
寻春园 其一
分题送李齐贤 其三 半汤湖
次周刚善僧房牡丹韵 其一
分题送李齐贤 其一 绣衣亭
霜岩石室 其二
三泉
玉雪亭 其七
临花亭 其七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十一 醒酒石
石碍楼
雨香亭
送沈教谕 其二
次韵黄晋卿见寄之什 其一
远目楼
黄晋卿见过却归乌伤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七 水亭
霜岩石室 其一
送余善之归浏阳
次韵黄晋卿见寄之什 其二
涵碧亭 其三
劝兄弟 其八
北山别业碧落洞
胡伯玉隐趣图四咏 其一 蜀锦屏
芦雁四咏飞鸣宿食 其二
劝兄弟 其二
北山别业三十八咏 其二十六 飞花亭
哀江南效李义山
劝兄弟 其五
越上宝林寺八咏 其二 应天塔
答李齐贤言别
獐谷
刘山南挽歌 其一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