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王廷直画

题王廷直画

明代 陈献章

曲肱带酒眠花间,有月穿松到我前。人去华山今已久,丹青犹画在山年。

诗人陈献章的古诗

村晚

明代 陈献章

渔笛狂吹失旧腔,采菱日暮斗歌长。老夫独面东溟坐,月上孤琴未解囊。

和鹿步韵

明代 陈献章

黑甜一枕鼻呼雷,江浪如山梦里来。乾坤何处留双眼,不向三洲鹿步开。

与廷实看李世卿题竹

明代 陈献章

来看竹上旧题名,已有清风挹世卿。夭矫龙蛇不堪捕,安知不是野狐精。

读胡佥宪访缉熙榄山诗因为三绝句寄题山中书舍兼呈竹斋老丈 其一

明代 陈献章

护法沙门也作人,白衣送酒此山频。天机蚤有胡僧识,算到梅花五百春。

慈母石歌

明代 陈献章

岩石江头峻如壁,舟人指为慈母石。慈母名来不可闻,巉岩兀嵂秋江碧。

我闻慈母名,起我父母思。人有父母谁不思,我思父母徒伤悲。

忆昔生我童稚时,家贫逐日图生资。析薪与我代灯烛,鬻衣与我买诗书。

朝夕俾我苦勤学,戒我勿似庸常儿。况生我命苦多疾,父母提挈绵岁月。

一朝我病忽呻吟,父母咿哑面如漆。父母衣我兮宁自寒,父母食我兮宁自饥。

我今身为一命仕,薄俸堪将备甘旨。二亲已去掩荒丘,薄俸还将饱妻子。

几回举箸食腥膻,默默不知双泪涟。收泪还将酒杯奠,杯奠不到音容前。

慈母石,世罕有,汝在江头天地久。我思父母不能养,恨恨当同尔齐朽。

呜呼罔极恩难报,幸今赖有移忠孝。尚当竭力事吾君,庶可扬名酬二亲。

诗曰:谁化江边石,世传慈母名。神枯真可想,意得貌如生。

行路三回顾,题诗独见称。丹青在人目,千古共沾缨。

梅花 其十三

明代 陈献章

苍烟袅树溪冥冥,夜半江楼笛一声。怅望错疑溪女折,满头只惯插金樱。

卧游罗浮 其二 度铁桥

明代 陈献章

一度一万丈,飞空本无铁。何名为飞空,道是安排绝。

夜久天宇高,霜清万籁彻。手持青琅玕,坐弄碧海月。

木犀四绝寄倪麟 其四

明代 陈献章

风吹雨打只伤神,白首龙钟尚爱春。花意未应嫌老丑,十年前是种花人。

藤蓑五首 其四

明代 陈献章

新蓑藤叶青,旧蓑藤叶白。新故理则然,胡为浪忻戚。

扁舟西浦口,坐望南山石。东风吹新蓑,浩荡沧溟黑。

须臾月东上,万里天一碧。安得同心人,婆娑共今夕。

赠李世卿六首 其二

明代 陈献章

青青墙下竹,冬后色如是。灿灿月中花,岁寒香不匮。

新知语未足,远别情难置。独上江门舟,北风日凌厉。

社西村 其三

明代 陈献章

君家里社西,我家里社东。平分社公雨,不隔马牛风。

瓜地妻能种,衣巾俗与同。云边采芝径,高尽玉台峰。

赠化州守郑顺解官归

明代 陈献章

湖上鸱夷久买舟,清风明月几宜休。未知进退存亡事,只问归来郑化州。

筑室

明代 陈献章

辛勤结吾庐,经始算一策。广狭更度量,卑高在平秩。

堂以备荐享,阁以邀风日。前榜贞节门,后治渭川室。

四垣谢粉饰,牡蛎高为骨。仰瞻势微峻,其间仅容膝。

前以储简编,犹堪敛袍笏。是年秋在仲,筮日欣得吉。

良友交助余,众工告易毕。把酒对梅花,浩歌新突兀。

次韵李宪副若虚白沙别后途中见寄 其一

明代 陈献章

江门春浪两涯平,半醉船如天上行。坐冷烛花归问夜,逢逢津鼓欲三更。

拟移木犀于上游黄云示民泽

明代 陈献章

木犀金粟散天香,在秋之季庐山阳。湛生期我上游庄,移根千丈黄云冈。

万丈黄云千丈山,金粟花开不等閒。金粟氤氲塞两间,先生与尔同岁阑。

感刘琨与卢谌事

明代 陈献章

越石信英臣,子谅亦文雅。生遭并运微,奔走风尘下。

并阳笑明月,胡雏夜回马。并州困石勒,从事为别驾。

成败非所论,吾怜凿抔者。

感事呈宋督学先生

明代 陈献章

禄位升天元有命,情怀化俗却无医。道不易行休恕已,仁非可让更由谁。

韦夫人挽

明代 陈献章

人生如朝露,死亦同蜕蝉。有子能如诩,夫人可以仙。

春台花灼灼,秋浦月娟娟。唤醒何州梦,归来泪迸泉。

答张梧州书中议李世卿人物庄定山出处熊御史荐剡所及 其一

明代 陈献章

德行文章要两全,乾坤回首二千年。自从孟子七篇后,直到于今有几贤。

周方伯至白沙

明代 陈献章

天上客来寻故人,江门月下足音闻。便传一点江门信,逢著桃源且问津。

陈献章

陈献章

(1428—1500)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648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