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题美人背面欠伸图

题美人背面欠伸图

明代 陈镒

东风背立好腰肢,脉脉含情睡起时。若使画工开正面,罗虬应不咏红儿。

诗人陈镒的古诗

过溪居次韵

明代 陈镒

玉溪溪上晚春馀,凉樾苍藤日影疏。闲傍竹门南畔过,石阑阴处看鯈鱼。

次韵同周子符晚步

明代 陈镒

溪上紫烟生远林,乘闲偶出散冲襟。青山如故诗人老,红叶无言秋意深。

万里封侯非我愿,半生学稼识农心。凉风满路归来晚,且对黄花索酒斟。

次韵中秋登水光山色亭时王县尹季山长同游

明代 陈镒

策策凉风拂帽轻,缓扶藤杖出西城。县公小队能同乐,诗老高怀觉倍清。

白石清溪寒潦缩,丹崖紫谷夕阳明。广寒桂树今何似,赢得年年折又生。

甘露寺废址

明代 陈镒

金碧楼台安在哉,空留铁塔镇崔嵬。慈云散尽无甘露,烈火烧残有欹灰。

巨镬欹斜堆败叶,断碑零落付苍苔。老僧飞锡知何处,落日长江潮自回。

中秋对月次韵

明代 陈镒

屡遭离乱奈愁何,对月今宵感慨歌。万里烟尘连紫塞,九天风露下银河。

无人折桂当秋赏,有女乘鸾或夜过。岁岁青光只如旧,却怜白发满头多。

次韵叶文范训导见寄二首 其一

明代 陈镒

骚客携书过远林,日长无事称闲心。路通岩寺僧供茗,树合山亝鹤听琴。

两处怀思怜近别,一封书札寄新吟。玉溪风月浑如旧,应念青青竹数寻。

次韵感事

明代 陈镒

独立西风尘满眼,纷纷鹰隼少文鹓。自怜人世逢多难,谁叩天阍上万言。

黄浊水深龙喷薄,青冥日迥雁联轩。客怀寥落秋将晚,空对黄花忆故园。

次韵邓知州会秦邮乾明寺二首 其一

明代 陈镒

特向诗禅觅一参,秦邮寺里听雄谈。政成洛北官方满,家近淮南路竹谙。

春日竹窗多雅趣,暮年蔗境有馀甘。超然跳出尘笼外,风月招邀兴倍堪。

和贾县尉秋日往山中诗韵二首 其二

明代 陈镒

山色苍茫翠欲流,行经熟路忆曾游。西风鸟影寒塘晚,细雨蝉声碧树秋。

过眼年光如急电,伤怀世事等浮沤。知君为国勤劳苦,一寸丹心有百忧。

古诗二首 其一

明代 陈镒

深谷有幽兰,独抱林下姿。濯濯见贞性,不受蒿艾欺。

凄凉风露晨,花叶两葳蕤。孤洁羞自献,深晦乃若遗。

岂无采芳者,悠然寄所思。

再和韵

明代 陈镒

清溪绕屋竹萧然,潇洒蕉衣乐暮年。数点归鸦流水外,一行飞鹭碧山前。

功名已似沈泥剑,岁月还同下濑船。试向小亭闲玩物,满池荷叶绿田田。

送王本立赴京师

明代 陈镒

丈夫有志取侯封,剩喜君家袭世功。腰佩虎符头已雪,胸韬豹略气如虹。

策书此日才名遂,尊酒何时笑语同。若会故人张应奉,为言耕钓老山中。

秋日叶训导招饮分韵得摘字

明代 陈镒

主人登楼宴宾客,笑语相欢尽今夕。蟾溪清浸月光秋,兔阜寒通云气白。

举头但觉银汉低,浇胸未怪金杯窄。重阳更约醉西风,墙根菊蕊应堪摘。

次韵登玉溪山绝顶

明代 陈镒

溪头一片碧崔嵬,我为寻幽亦上来。山势渐高黄叶尽,天光忽近白王开。

因怀王子笙吹月,更忆羊公石卧苔。此处尽堪逃乱世,渔郎相见莫相猜。

重阳后二日遣闷

明代 陈镒

去年登高莲城北,今年复在松山阳。自嗟头发间白黑,忍见菊蕊含青黄。

世乱甲兵战未已,日报羽书驰更忙。苦无尊酒慰寂寞,东望家山愁思长。

庚子岁旦次韵

明代 陈镒

山城兵火经过后,旧业能留有几人。万事从来皆定数,一杯且喜及儿春。

谩怜儿女称吾寿,深荷天公眷此身。坐对青山无愧色,红尘幸不污渔巾。

题方泳道县尹竹石图

明代 陈镒

潇洒数尺篁,孱颜一拳石。开卷清风生,凛然见寒碧。

次韵萧别驾秋怀四首并呈章参谋 其三

明代 陈镒

端居聊自适,远色望中明。载诵悲秋句,难忘忧国情。

溪风荐微冷,山月吐寒更。兀坐浑无寐,愁闻警柝鸣。

次韵答松学诸友二首 其二

明代 陈镒

不嫌官舍毡长冷,酒熟诗温可献酬。剩有禅谈来白足,更无俗事委苍头。

观鱼真乐惟心会,识马天机不色求。我愿买田为隐计,未知造物肯从不。

再次韵荅周学录

明代 陈镒

此地风尘息,聊堪避网罗。潜鳞依旧穴,倦翮恋深柯。

迟暮相知少,艰时感慨多。酒醒过半夜,奈此客愁何。

陈镒

陈镒

陈镒(?—1456年),字有戒,江苏吴县人,永乐年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先后任湖广、山东、浙江等地的副使,明英宗时期镇守陕西,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陕西的饥荒问题,后看到河南等地流民啸聚,建议派人前往抚恤,英宗同意后,但官员却没有施行,导致后来河南等地的叛乱。陈镒共三次镇守陕西,前后十余年,陕人很爱戴他,敬若父母。每次陈镒回朝廷,老百姓总是挡道拥车而泣。他回来时,则欢迎的人群数百里不绝。他之得军民之心,前后镇守陕西的无人可及。景泰四年(1453年)因病致仕。景泰七年(1456年),陈镒去世,获赠太保,谥僖敏。 ► 284篇诗文

明代古诗词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