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诗文> 西施滩

西施滩

唐代 崔道融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崔道融西施滩译文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
奸臣伯嚭使吴国走向灭亡,却反而让西施承担这恶名。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
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像在为西施述说身世的不平。

崔道融西施滩注释

注释
西施滩:西施,春秋时代的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
宰嚭:即伯嚭。春秋时,吴国太宰,又称太宰嚭。在吴国与越国的争战中,吴王夫差打败越国,俘虏了越王勾践及群臣,勾践贿赂了伯嚭获得了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
陷:落得,这里指承担。
浣:洗。

崔道融西施滩鉴赏

  西施是春秋时代越国人,家住浙江诸暨县南的苎罗山。苎罗山下临浣江,江中有浣纱石,传说西施常在此浣纱,西施滩因而得名。这首是不同于一般的吊古伤今的登临之作,而是针对“女人祸水”这一传统的历史观念,为西施翻案。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这首小诗的前两句是说,奸臣伯嚭使吴国灭亡,恶名却推在西施身上。
  上联平平道来,旨在澄清历史事实。据《史记》载,越王勾践为吴王夫差战败后困于会稽,派大夫文种将宝器美女(西施在其中)贿通吴太宰伯嚭,准许越国求和。越王勾践因此获得了休养生息的机会,后来终于灭掉吴国。这就是历史的真相。所以诗一开头就道破问题的实质。这个“陷”字用得十分精当,推翻了“女人祸水”论,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
  “浣纱春水急,似有不平声。”小诗的后两句是说,想当年浣纱春水滚滚,声声好似为美女不平。
  议论入诗一般容易流于枯涩,而这首诗却把议论和抒情有机的结合起来。诗人在为西施辩诬的同时,很自然地把笔锋转到了西施滩,用抒情的笔触,描写了西施滩春日的情景。春天到了,江河水涨,西施当年浣纱的滩头那哗哗的江水急促的奔流,好像在为她所蒙上的一层历史的污垢发出如泣如诉的声音,诉说着世事的不平。但是春水毕竟不具有人的思想感情,这一切只是诗人的想象,所以第四句很快补上:“似有不平声”。这“似有”二字,选用得非常得体,真切自然,寄寓着作者深沉的感叹。这一联完全是在抒情中进行议论,在议论中渗透感情。这首诗立意新颖,议论形象而富有感情。将理智和感情自然的糅合在一起,是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诗人崔道融的古诗

读杜紫微集

唐代 崔道融

紫微才调复知兵,长觉风雷笔下生。
还有枉抛心力处,多于五柳赋闲情。

春闺二首 其二

唐代 崔道融

欲剪宜春字,春寒入剪刀。辽阳在何处,莫望寄征袍。

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

唐代 崔道融

桐谷孙枝已上弦,野人犹卧白云边。
九天飞锡应相诮,三到行朝二十年。

元日有题

唐代 崔道融

十载元正酒,相欢意转深。自量麋鹿分,只合在山林。

寓吟集

唐代 崔道融

陶集篇篇皆有酒,崔诗句句不无杯。
醉来已共身安约,让却诗人作酒魁。

归燕

唐代 崔道融

海燕频来去,西人独滞留。天边又相送,肠断故园秋。

春题二首

唐代 崔道融

青春未得意,见花却如雠。路逢白面郎,醉插花满头。
满眼桃李花,愁人如不见。别有惜花人,东风莫吹散。

羯鼓

唐代 崔道融

华清宫里打撩声,供奉丝簧束手听。
寂寞銮舆斜谷里,是谁翻得雨淋铃。

寄人二首

唐代 崔道融

花上断续雨,江头来去风。相思春欲尽,未遣酒尊空。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落花相与恨,到地一无声。

江鸥

唐代 崔道融

白鸟波上栖,见人懒飞起。为有求鱼心,不是恋江水。

江夕

唐代 崔道融

江心秋月白,起柁信潮行。蛟龙化为人,半夜吹笛声。

雪窦禅师

唐代 崔道融

雪窦峰前一派悬,雪窦五月无炎天。
客尘半日洗欲尽,师到白头林下禅。

春墅

唐代 崔道融

蛙声近过社,农事忽已忙。邻妇饷田归,不见百花芳。

寒食客中有怀

唐代 崔道融

江上闻莺禁火时,百花开尽柳依依。
故园兄弟别来久,应到清明犹望归。

病起二首 其二

唐代 崔道融

病起绕庭除,春泥黏屐齿。如从万里来,骨肉满面喜。

对早梅寄友人二首

唐代 崔道融

忆得前年君寄诗,海边三见早梅词。
与君犹是海边客,又见早梅花发时。
忆得去年有遗恨,花前未醉到无花。
清芳一夜月通白,先脱寒衣送酒家。

镜湖雪霁贻方干

唐代 崔道融

天外晓岚和雪望,月中归棹带冰行。
相逢半醉吟诗苦,应抵寒猿袅树声。

夜泊九江

唐代 崔道融

夜泊江门外,欢声月里楼。明朝归去路,犹隔洞庭秋。

溪夜

唐代 崔道融

积雪消来溪水宽,满楼明月碎琅玕.渔人抛得钓筒尽,却放轻舟下急滩。

郊居友人相访

唐代 崔道融

柴门深掩古城秋,背郭缘溪一径幽。
不有小园新竹色,君来那肯暂淹留。
崔道融

崔道融

崔道融(880年前—907年),唐代诗人,自号东瓯散人。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乾宁二年(895年)前后,任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县令,早年曾游历陕西、湖北、河南、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后入朝为右补阙,不久因避战乱入闽。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与司空图、方干为诗友。《全唐诗》录存其诗近八十首。► 41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闽ICP备2023015952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