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欧阳修苏轼,两个生动活泼的宋代大文豪

欧阳修苏轼,两个生动活泼的宋代大文豪

  


  欧阳修、苏轼是宋代历史上前后相承的两位文坛宗师,他们还是一对著名的师生。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那年,欧阳修是主考官,两人由此结缘,建立师生之谊。

  登第之后,苏轼恭恭敬敬地给欧阳修写了一封信,表达对老师知遇之恩的诚挚谢意。收到信后,欧阳修高兴地给自己的挚友梅尧臣写信,说他读苏轼的信真是“快哉!快哉!”还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那种兴奋的神情真是溢于言表,跃然纸上。随着对苏轼了解更加深入,身为文坛盟主的欧阳修对苏轼语重心长地说,“我将老矣,付子斯文”。把殷切的期望托在苏轼身上,希望他能成为下一代文坛领袖,担起引导文化发展的重任。事实证明,苏轼没有辜负老师的瞩望,他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新一代的文章宗师。

  


  欧阳修、苏轼这两代文坛盟主前后相承,奖掖人才,扶持后进,将宋代文化推向了高峰,他们可以说是北宋“黄金时代”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辉映,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历史的大脉络可以从他们的立身处世和文章著述中探求。所以,他们倍受后人关注。

  


  宋代文史研究方面,王水照先生是首屈一指的学者。王先生是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代文学学会名誉会长,还是中国苏轼研究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代表作有《苏轼选集》《唐宋文学论集》《苏轼论稿》《苏轼研究》《宋代文学通论》《王水照自选集》等,又著有《半肖居笔记》《鳞爪文辑》《走马塘集》等学术随笔,编有《宋人所撰三苏年谱汇刊》《历代文话》等古籍文献,另外还主持编译有《日本学者中国词学论文集》《日本学者中国文章学论著选》《日本宋学研究六人集》(第一辑、第二辑)等书。所撰著作获国家级、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2012年获上海市学术贡献奖,是当代宋代文学研究的奠基者与拓荒者之一。

  王先生特别钟爱苏轼这个人物,他的很多著述都是以苏轼为中心展开的。王先生今年接收记者采访时说:“初次接触苏轼的人,容易被他的‘全才’特点所吸引。在他那宏博的文化知识、成熟的艺术技巧、丰富而复杂的人生经验面前,人们难免错愕、惊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体验的积累,我逐渐认识到,苏轼的意义和价值似不宜仅限于文学领域。他的全部作品展现了一个可供人们感知、思索的活生生的真实人生,表达了深邃精微的人生思考。”(《解放周末》6月4日)在先生看来,苏东坡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身份从诗人、文章家、书法家、政治家、绘画家到美食家,不一而足。苏轼一生乐观豁达,三起三落,始终保持初心,关注社稷,追求美好事物,坚持艺术创作。苏轼的品格令后世的知识分子倾慕不已,清代、近代更有一批忠实的拥趸在十二月十九日这天办东坡生日会。如今步入耄耋之年的王先生仍会每天和书待在一起,读得最多的仍然是东坡的书。

  


  崔铭老师是王先生的弟子,自1995年追随王先生,攻读宋代文学,2000年博士毕业后,又去南京师范大学做了两年博士后研究,2002年入同济大学,现任该校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著有《张耒年谱及作品编年》《大学语文》《唐代诗歌选》《宋代诗词选》等书。

  崔老师秉承师学,她的学术研究以欧阳修、苏轼等北宋著名文学家为中心。她说:“欧阳修、苏轼的人生都极为波澜壮阔,既备尝世路艰险,遭遇家庭生活的不幸,又享受到世人渴慕的富贵与荣耀,却能在逆境中保持乐观旷达,积极进取,在顺境中不迷失自我,心境恬淡,在尽职尽责地完成作为一名官员的社会责任之余,潜心学术文化事业的创造,为后世留下言说不尽的精神文化遗产。他们生活的年代虽然距离我们已近千年,但诸如得失祸福、升沉顺逆等生活形态或境遇和今天完全一样,他们的人生历程,对于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巨大的现代人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王先生、崔老师致力于宋代文学、文化研究多年,倾慕欧、苏文学与人格。1998年,他们合作撰写了《苏轼传》。在撰述时,他们遵循“无一‘事’无来历”的“信史”宗旨,却不主张“无一‘字’无来历”,也就是说,写传记既追求叙事的文献根据,而又允许作适度的想象和推演,同时非常重视传主的文学创作,采取“以译代注”的方式对作品予以阐释。传记叙述一气呵成,文笔洗练。十年之后,他们又以同样的写作思想联袂撰述了《欧阳修传》。这两部传记,根基作品,细述诗人生平行迹,用事实表彰诗人性情、精神和品格,它为我们呈现了两个生动活泼的宋代文豪。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开拓宋代思想文化的巨人

  欧阳修出身孤寒,父亲早逝,母亲教他识字读书。少年欧阳修资质颖异,很早就显出过人的文学天赋。后来在胥偃的奖掖和扶助下,他科考中第,走上仕途。

  欧阳修仕途展开的起点是西京洛阳。在洛阳,他加入了以钱惟演、谢绛为中心的朋友圈,在这里,他结识了尹洙、梅尧臣等人,梅尧臣成了他终生的挚友。朋友间的唱酬和砥砺,锻炼了他的文学创作能力,开阔了他的眼界。

  后来在王曙的推荐下,欧阳修转入汴京任职。意气风发的欧阳修勇于言事,支持范仲淹,批评宰相吕夷简,后来因痛骂高若讷为伪君子而被贬到荒凉的夷陵。在夷陵,他用心研究经学,开始撰述《新五代史》。

  庆历年间,范仲淹在朝廷主持改革,欧阳修也回到了朝廷,成了革新派的舆论大旗,政敌们炮制“盗甥案”诬陷欧阳修,欧阳修离开汴京,去到偏僻的滁州做太守。在这里欧阳修重新省思人生出处的问题,他的思考结晶为《醉翁亭记》。“醉翁”从此成为他最具标示性的称号。滁州任满,他又转任颍州,在颍州期间完成了《新五代史》。

  母亲去世,欧阳修暂时疏离政坛,但在丁忧服满之后,他旋即被诏入京。这次入朝为官,他的境遇要好多了,一路升迁,最后成为亲近皇帝的侍从官。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他被任命为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他利用这次机会革新文风。这一年他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程颢、张载、朱光庭等人,网罗了北宋中后期政界、文学界、思想界的大部分重要人物。在这个时期,他还与宋祁等人完成了《新唐书》。欧阳修为北宋开创了新的文化局面。

  


  晚年欧阳修德高望重,做了很多大事。仁宗后期,他与韩琦等一起促使仁宗早立太子;英宗继位后,他们又促使太后及时归政;英宗早逝,他们又辅助神宗即位,为稳定政局做出了巨大贡献。虽然如此,但政敌们并没有放过他,他们附会流言,再次炮制出“通媳案”,肆意毁谤欧阳修。年老的欧阳修十分疲惫,他决意退隐。宋神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准许他安居颍州,颐养天年。在颍州,他终于可以在山水中徜徉,在文籍中悠游,时光多美好,可惜生命却也接近了终点。熙宁五年(1072)闰七月,六十六岁的欧阳修病逝。

  这本传记以欧阳修的生平事迹为经,以诗文作品为纬,以诗、词、文入传,书中引述的作品六百多篇,该书完整地叙述了欧阳修跌宕起伏的一生,以及他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开拓过程,展现了一代文宗丰富多面的性格样貌、豁达弘毅的思想品格和光辉灿烂的政治、文学、史学成就。

  


  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偶像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苏轼出生于眉山县,二十一年后,他和弟弟苏辙在父亲苏洵的带领下,告别故乡,赶往京城,参加科考。他的才华震动了主考官欧阳修,一举成名。

  苏轼才华出众,但并没有即刻平步青云,宋代的官员大多循例历练,逐步升迁,苏轼也不例外。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丁忧服满的苏轼再次入京,这时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推行变法,苏轼并不认同新法,于是他自请外任。熙宁四年年底,他离开汴京,赴任杭州通判,之后相继出任密州、徐州、湖州知州,作为地方官,他尽其所能地纠正变法造成的弊病。

  苏轼到湖州上任不久,嫉恨他的政敌开始悄然罗织他的罪名,他们拿着苏轼的诗文,寻章摘句,谓其诽谤先帝、皇上和新法,神宗震怒,下令将苏轼送交御史台审问。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诗案”完结,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苏轼开始使用“东坡居士”雅号。在这里,他出入佛道,静参荣辱得失,思想、胸怀、境界都得到了升华。文学上,他收获了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等。

  元丰七年(1086),东坡离开居住了五年的黄州,这是将被重新起用的信号。不久即被任命为登州知州。宋神宗去世,太后主持大局,反对变法的人纷纷起复,回到朝廷掌握大权。苏轼也被诏回汴京委以重任,并很快升迁为翰林学士知制诰,成为玉堂里的重臣。反变法派对一切变法措施无论合理不合理,一概否决,苏轼并不赞同这种做法,他极力维护他认为合理的一些变法措施,结果招致顽固派的不满;与此同时,他又深陷蜀、洛党争的漩涡中,进退维谷。因此,他再次请求外任,随后朝廷任命其为杭州知州,任满后移颍州,可惜好景不长,哲宗亲政,政局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法派重执大权,并肆意报复反变法人士(被称为“元祐党人”),苏轼首当其冲,他被贬到充满瘴气的岭外惠州安置,不久又被贬到更远的儋州。那些政敌欲置苏轼于绝地,令其绝望而死。但是他们低估了苏轼,他们不知道身处绝域的东坡愁怀散尽,心胸早已澄明,得失已不挂怀矣。

  宋哲宗去世,宋徽宗继位。新皇帝打算弥平新旧党争,苏轼获赦,返回中原。经过长途跋涉,苏轼到达常州,也许因为太劳累,一代文豪竟溘然而逝。

  苏轼晚年曾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总结自己的一生,这其实是他对自己长期贬谪生涯的自嘲,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其诙谐的个性和坦荡的胸怀。苏轼的一生,大起大落,落差令人难以想象,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人生中最沉重的经历。经受了无数的磨难,苏轼最终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超然得失的人生境界,成为后人倾慕不已的偶像,他也因此赢得了“坡仙”的称号。

  苏轼一生创作丰富,人生中的很多细节都可以通过作品来还原,这本传记以苏轼传世作品为依据,援引相关文章八百余篇,同时结合宋代历史文化分析,忠实生动地叙写苏轼的人生轨迹、政治作为、文学创作,以及他领悟人生、超然得失的思想升华过程,为我们展现了一代文豪的人格魅力。

  


  《欧阳修传》《苏轼传》都是口碑很好的佳作,这次在我社编印,作者做了全面的修订。关于修订的情况。崔铭老师说:

  “《苏轼传》初版时间是2000年,甫一上市,即赢得了广大读者朋友的喜爱。随后《欧阳修传》完成,出版社遂以姊妹篇的形式,将两部传记于2008年同步推出,市场反映良好。于是,2013年再次改版重印。在过去的三次再版和十余次重印过程中,均有过零星修订。

  “此次再版,作者和编辑又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了全面的修订。我们听取了许多热心读者的意见,吸收了近二十年来部分新的学术成果以及作者自己的学术思考,对于一些不是特别经典的、或者是与传记叙述本身粘合不够紧密的作品原文进行了适当删削,同时在标题、语言文字等多方面进行了精心打磨,并一一核对了书中引用或叙及的几乎所有原始文献,改正了一些讹误。在此过程中,作者和编辑通过微信、电子邮件频繁互动,仔细商讨,几易其稿。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新版欧、苏传相较于之前各个版本更为严谨、精炼、优美,敬请广大读者朋友关注。”

  《欧阳修传》《苏轼传》书籍设计

  (一)关于封面

  本书装帧设计由我社著名书籍设计师刘远担任。关于设计中的一些细节,他有一则简述,贴出来与大家分享。

  


  刘远:李白、杜甫、欧阳修、苏轼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人物,课文里有很多他们的作品,一般读者并不陌生,因此在设计中,我们一定要给读者传递出一种新颖的感觉。当时拿到这四本书,并没有丛书名,显然这是一套没有丛书名的“丛书”,要靠设计语言把它们串起来。当时责编给我提的设计要求是既要有现代感,又要有古典的韵味,整体的感觉希望干净利落。以上三个方面是我设计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设计的语言无外乎线条、色彩和材质,设计无非是这三种语言的运用之道。开始时我想采用正向加强的方式增强读者对经典人物的认同,从而感知一本书的内容。比如《杜甫传》这本书,《语文》课本里有一幅蒋兆和先生绘《杜甫像》,很经典。编辑很有心,联系蒋氏家属获得正式授权,我们可以放心大胆地用。我想在封面上用这幅肖像,标示性肯定很强。经过尝试,我发现这幅作品线条是最富表现力的,线条是主格,它对色彩有着强有力的制约,用它,我们只能选择“素淡”的色彩,色彩稍浓就会覆盖线条表现力。如果以线条作为分隔边界,大面积填色,那么就会导致这幅作品中的“杜甫”变异或漫画化,这恐怕会让人联想到“杜甫很忙”的感觉。这种感觉与编辑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杜甫、李白、苏轼都是肖像画,欧阳修没有,四本在这一元素上无法统一。所以,这个方案放弃了。

  此外,我还尝试了另外一种方案,即以读者熟悉的山水画作为图像元素,以清纯干净色彩为底色,整体格调亮丽,好像也有雅致的感觉。但不惬意的地方在于山水画元素是为了“古典”而“古典”,这是设计上的“凑”。

  后来,我跟编辑沟通,问可不可以用抽象符号,编辑虽说可以,但不免有点心虚。不管行不行,尝试总是可以的。这里所说的抽象符号也不是胡乱找的,我们需要对古代人物精神气质进行提炼,创造出新意象来表达。我问编辑这四个人给人最直接的印象是什么?编辑说,杜甫是“仁者”的形象,李白是飘逸的“诗仙”,欧阳修大家都知道他是“醉翁”,仁爱入世的那一面很突出,苏轼的为人为文都很潇洒,古人说“韩潮苏海”,他本人有一句词说“一蓑烟雨任平生,谁怕?也无风雨也无晴”。“仁”可以用什么表示?编辑说:“仁者乐山。”“山好办!”“仙可以用什么表示?”编辑说:“云生结海楼。”“云好办!”欧阳修怎么也绕不过“醉翁亭”,苏轼最好用“水”来表示(最后我做了一个水纹与阳光叠加的图像——“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样四个核心的东西都有了。这些东西在古代绘画里面都有对应的东西,但是古代绘画大多是写意的,离开了整体的意境,个性都不太明显,我要进行处理,这个处理要做出现代感,我就朝着古人相反的方向走。古人用弯曲松弛的线条,我就用平滑有弹性的线条;古人用灰淡的底色,我就用反白渐变,与环境氛围形成对比。这就是现代的新意象。

  以上是元素,但整个封面该如何布局?我想“一山不容二虎”,已经有新颖的元素了,我们不能再搞创新了。封面一应该大道至简,二要相反相成,封面正背都用淡雅的象牙白做底色,新意象符号就做在上面,书脊则分别运用了中国传统色彩中的石青、藤黄、辰沙、铜绿这四种颜色作为每本书的主色调。这个色调跟书中插图外的色彩格调相呼应,这样一本书的内外在视觉上就贯通了。

  书名用字也用格调简约清爽的仿宋。封面下部的辅文是对传主精神的概括,有点题的作用,同时还能较好地抑制画面单调和“飘”的感觉。这样整本书的气质基本呈现出淡雅、干净,没有污浊尘俗的气质,我相信这气质感觉也是很多读者对这四位古人最起码的心理预期。

  关于书中的插图,主要采用前插的方式,特殊之处就是每本书都有一张拉页。条件合适的,我们做了一张局部细节图,如此可以兼顾总体与局部,既不浪费空间,也不违和。

  以上就是我关于这套书的设计感想,稍微遗憾的是用纸,由于种种原因,最后退而求其次,质感可能稍微弱了一点。

  (二)关于插图

  这两本传记中的插图是我们这次编辑时非常注重的内容之一。

  北宋时期是书、画艺术与文人士大夫生活交融的重要历史时期,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书、画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欧阳修曾说:“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笔说》),又说:“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余。”欧阳修晚年自号“六一居士”,其中一项就是用大半辈子时间辑录金石遗文一千卷,所收拓本数量在当时首屈一指。而苏轼是名列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绘画则与表兄文同为“湖州画派”的代表性人物。“胸有成竹”的画学理论就是他在给文同写的一篇文章中生发的,他所作的墨竹独具特色。

  第二,欧、苏很注意文学与艺术的沟通,苏轼论王维的诗曾说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他们自己的文字也很注意这种意趣的沟通融会,他们的文学作品,像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赤壁赋》等,也都成了宋代以后书画家所乐于表现的题材,并且有很多重要的书画艺术精品流传至今。

  欧阳修、苏轼都是跟书画艺术联系非常密切的人物。因此,我们在编辑这两本传记时,就考虑搜罗一些相关的书画作品,放在书中,以便读者在了解他们的立身行事的同时,也能欣赏这些名迹,从而收获双重的享受。

  


  《欧阳修传》中,我们选印的名迹如下:

  1、〔宋〕欧阳修书《灼艾帖》局部(故宫博物院)

  2、〔宋〕欧阳修书《集古录跋》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宋〕欧阳修书《谱图序稿》局部(辽宁省博物馆藏)

  4、〔元〕赵孟頫书《秋声赋》(辽宁省博物馆藏)。这幅书法作品,我们做了一个折页,为的是完整地呈现这件书法作品的笔迹,以总览其格局,同时又做了一个放大的局部,显示一些细节,呈现精彩的笔触状态。

  5、〔明〕文徵明书《醉翁亭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苏轼传》中,我们选印的名迹如下:

  1、传〔宋〕李公麟绘,〔清〕朱野云摹“苏轼坐像”,(〔宋〕苏轼《天际乌云帖》局部,上海博物馆藏)。这幅画像具有特殊的意义,详细内容参见《苏轼传》中的《后记》。

  2、〔元〕赵孟頫绘“苏轼像”(《行书赤壁赋》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3、〔宋〕苏轼书《黄州寒食诗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件作品,我们特地做了一个长长的折页。中国古代的书画精品,大多经过众多名家保藏,题跋累累,我们平时比较容易见到这件作品中的苏轼笔迹,但对引首、题跋等样貌了解相对较少。这次完整地印出来,也是希望藉此让读者看看一个书法名帖卷轴的完整样貌,丰富我们的视觉经验。

  4、〔宋〕苏轼绘《枯木怪石图》局部。这是近年佳士得拍卖的一幅作品。

  5、〔宋〕《赤壁图》(佚名,故宫博物院藏)

  6、〔明〕仇英 绘《赤壁游》局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答圣俞白鹦鹉杂言

宋代 欧阳修

忆昨滁山之人赠我玉兔子,粤明年春玉兔死。
日阳昼出月夜明,世言兔子望月生。
谓此莹然而白者,譬夫水之为雪而为冰,
皆得一阴凝结之纯精。常恨处非大荒穷北极寒之旷野,
养违其性夭厥龄。岂知火维地荒绝,
涨海连天沸天热。黄冠黑距人语言,
有鸟玉衣尤皎洁。乃知物生天地中,
万殊难以一理通。海中洲鸟穷人迹,
来市广州才八国。其间注辇来最稀,
此鸟何年随海舶。谁能◇历海上峰,
万怪千奇安可极。兔生明月月在天,
玉兔不能久人间。况尔来从炎瘴地,
岂识中州霜雪寒。渴虽有饮饥有啄,
羁绁终知非尔乐。天高海阔路茫茫,
嗟尔身微羽毛弱。尔能识路知所归,
吾欲开笼纵尔飞。俾尔归托宛陵诗,
此老诗名闻四夷。

戏答仲仪口号

宋代 欧阳修

弊居回看如蛙穴,华宇来栖若燕身。
敢望笙歌行乐事,只忧无米过来春。

望州坡

宋代 欧阳修

闻说夷陵人为愁,共言迁客不堪游。
崎岖几日山行倦,却喜坡头见峡州。

下直呈同行三公

宋代 欧阳修

午漏声初转,归鞍路偶同。
天清黄道日,街阔绿槐风。
万国清车会,中天象魏雄。
戢戈清四海,论道属三公。
自愧陪群彦,从来但朴忠。
时平容窃禄,岁晚叹衰翁。
买地淮山北,垂竿颍水东。
稻粱虽可恋,吾志在冥鸿。

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

宋代 欧阳修

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和梅圣俞元夕登东楼

宋代 欧阳修

游豫恩同万国欢,新年佳节候初还。华灯烁烁春风里,黄伞亭亭瑞雾间。

可爱清光澄夜色,遥知喜气动天颜。自怜曾预称觞列,独宿冰厅梦帝关。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770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