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评论里问及大家最喜欢唐宋八大家里的谁,好多人都说是东坡大大,实不相瞒,我也是... ...在我接触到我们今天的主人公之前。
今天我们要说到的这位仁兄,仍旧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算得上是宋代六大家的领袖,更是宋代政坛和文坛的领袖(官至副宰相,参与政治革新,主持修撰《二十四史》中的两部史书)。
苏轼、苏辙、曾巩都是他的学生;
王安石是他提拔的;
苏洵的文章是在他的大力推荐下才出名的……
他就是——欧阳修。
知人
欧阳修出生于四川绵阳,幼年丧父,从小跟着叔叔长大 。小时候孩子家里穷没钱买书,找到一本残缺的韩愈文集如获至宝,喜欢得跟什么似的,遂决定跟着韩愈学他的文风。
可是我们知道韩愈这个苦孩子当时就是因为写这样的文章咋考咋不中 ,欧阳修坚持不懈地朝着韩愈的文风一路狂奔 ,结果可想而知 ,考了两次都名落孙山。
(韩愈)
碰了壁的欧阳修决定曲线救国,此前唐朝流行骈文(王勃的《滕王阁序》的那种),注重格律和辞藻的华丽,这种风格一直影响到宋,欧阳修遂投身骈文,一考即中,24岁就当了进士,一时间可谓春风得意。
欧阳修做官时,北宋已经建立了七十多年,当时当权者吸取唐朝灭亡的教训,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简言之就是中央集权——使天下的财、兵、政权全部集于中央。中央集权使朝廷免受节度使之乱,但却造成了宋代“三冗两积”的局面。
冗费冗兵冗官使朝廷入不敷出,每年都出现财政赤字,而北宋朝廷重在安内轻于攘外的政策也造成了积弱积贫的现象——军队战斗力弱,老百姓生活贫苦。
当时北宋的当朝皇帝是宋仁宗,这个小伙子13岁就即位了,面对这样的朝廷,他当然是锐意改革的。
于是乎,这个小伙子提拔了当时一个特别牛掰的年轻人——范仲淹(欧阳修的好战友),让他做自己的右司谏为自己出谋划策整饬吏治。
(范仲淹)
这时候朝廷的宰府是吕夷简,吕夷简做宰相已经做了十几年了,朝廷上下到处都是他的门生和关系,范仲淹一上任就画了一张《百官图》,当着皇帝和吕夷简的面儿把官场里的关系理得清清楚楚 ,让皇帝一定要亲自选拔人才。
这一举动彻底激怒了吕夷简,后果则是范仲淹因“私结朋党、离间君臣、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
范仲淹一走,他身边的好多朋友强势跟他站边然后一起被贬(余靖、尹洙),有一次欧阳修去余靖家喝酒,聚会的人中有一个谏官叫高若讷,不停地说范仲淹罪有应得、活该被贬Blablabla... ...欧阳修在现场就想跟高若讷开撕,可是鉴于人多,欧阳修当时选择了引而不发。
等到他回了家,立马铺开纸拿起笔,文不加点地给高若讷写了一封公开信,这就是在宋代政治史上非常著名的《与高司谏书》。
《与高司谏书》也许是欧阳修青年时代最有轰动效应的一篇文章了,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可是在这之前宋仁宗早已下达旨意,百官不得再妄议范仲淹一事,欧阳修的慷慨陈词虽然出了胸中的一口恶气,却违背了宋仁宗的旨意,于是耿直Boy欧阳修被贬夷陵。
可是被贬的小欧阳不仅没有自暴自弃反而心态超好,继续不思悔改甚至觉得自己贼自豪贼骄傲,还说韩愈当时一被贬就跟皇帝乞求讨好,自己才不屑呢!
四年后,在地方上政绩卓著的欧阳修再度被召回朝,归来后的欧阳修依旧故我锐气十足,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中间,他建议皇帝纲举目张、抓贼擒王,把吕夷简这种奉行武大郎哲学,把苟且偷生当稳定,把回避诽谤当智慧的一大批人都弹劾了。
他还建议皇帝改革人事制度,老迈昏庸、年老体衰、贪赃枉法、碌碌无为的人全都不用。之后仅仅一年的时间,支持改革的一批官员得到迅速的提拔,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欧阳修被任命为右正言知制诰,改革派中一个叫石介的文人,还写了一首激情澎湃的《庆历圣德颂》来歌颂这场空前的改革运动。可是欧阳修们还是太年轻,老范一看这文就说“为此怪鬼辈坏之也”。
果不其然,《庆历圣德颂》刺痛了保守派的神经,于是两方提前开始了疯狂Battle。
在第一轮的决斗中,保守派派出了一个叫蓝元震的选手,这家伙选择了“文斗”,直接用皇帝最介意的“朋党”一说戳仁宗心窝子。(仁宗果然一击即中,跑去问范仲淹欧阳修说,我从来只听说小人才会结党,难道君子也会?
欧阳修 邪魅一笑 来了一招“四两拨千斤”,写《朋党论》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小人君子都会结党,但小人因利而聚所以短期内一定因利而散,可是君子心底无私天地宽,结党都是为国家用命,这样的结党不仅长久而且越多越好。)
就这样,欧阳修偷换概念借力发力,赢得了第一局的胜利。
...
第二轮决斗,保守派派出了古文字书法大家——夏竦。夏竦以前是个权势极大的枢密使,因为石介他被贬亳州。听说自己可以出场之后,老夏火速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女奴去石介府当奴婢,暗中模仿石介的笔迹,修改石介给友人的信件。
此事一出,朝野哗然,虽然仁宗觉得这事儿没谱也没追究什么,但改革派重臣都人人自危,一时间小欧老范等人纷纷申请外放。
...
获得阶段性胜利的保守派开始乘胜追击,当时留在朝廷里的改革派大佬还剩杜衍和韩琦,杜衍有一女婿叫苏舜钦,有一次苏舜钦部门的人一起吃饭大家AA,苏舜钦就把卖办公废纸的钱算了进去,结果立马被人参了一本说他公款吃喝,好死不死当时一起吃饭的还有个人叫王益柔,那天喝高兴了就开始疯狂写诗,说什么“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
这件事的结果就是苏舜钦革职,王益柔被贬,苏、韩二人自请外放。
而且这几个人还没走多久,仁宗就像被下了降头似的火速发了一封诏书,
(说上古圣明的君王在的时候是不可能有朋党这种东西存在的,)立场转换的速度之快,简直让人瞠目结舌。
欧阳修诏书气得当即就给仁宗写信,说忠臣在朝小人看了就嫉妒,遇上没权的就说他们结党,遇上有权的就说人家专权,现在我们这群人都不在中央了,那些奸佞们现在开心得都要上天了。造成现在的这种情况,怪谁?就怪你!
...
欧阳修这次上书很明显已经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保守派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于是开始了最后一波团战——流氓斗。
欧阳修的妹妹年轻时嫁了一个人叫张龟正,这个张龟正以前有过一任妻子还生了一个女儿(暂称其为张氏),张龟正去世之后欧阳修就收留了自己的妹妹还有这个名义上的侄女,等这个侄女长大之后他把她嫁给了自己的远房侄子欧阳晟。欧阳晟房里有一小厮长得挺好看,这个张氏看着他也挺顺眼就跟他通奸,结果被欧阳晟抓了现行直接就送到开封府了。
开封府知府杨日严以前在成都当市长的时候被欧阳修Diss过,于是这人下令严刑拷打张氏,结果张氏在酷刑之下口不择言说自己与欧阳修有过一些不清不楚的往事。
杨日严一听大喜过望,当即向朝廷提起诉讼,甚至找到欧阳修的《望江南》作为罪证(同学们可以去搜来看看),这时候的欧阳同学完全百口莫辩,还好宋仁宗找来俩新的主审,这俩人一个苟且但是还算有良心(太学博士苏安世),一个与欧阳修有旧怨但为人公正(宦官王朝明),审判到最后也没发现欧阳修做过啥败坏德行的事,但当时皇帝但迫于宰相压力不得不罢黜了欧阳修贬其为滁州知州。
被贬滁州的欧阳修并未消沉,他不仅写出了《醉翁亭记》这样的名篇(一时“洛阳纸贵”,商人还用《醉翁亭记 》的拓本交海关关税),还收了曾巩这样一个小迷弟当徒弟,而且凭借着自己宽简(抓大放小,务大体、简细事)的为政之道颇受百姓好评。
皇祐元年,欧阳修被召回京开始修起了史书,他先是主持编纂了《新唐书 》并独自编纂了《新五代史》(当时他完全没有“文人相轻”的毛病,虽然自己官大,但还是坚持改变陋习,与宋祁共同署名《新唐书》),之后又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主张改革主策论,要求学生精通儒学经典,切于时事、言之有物,并独具慧眼地发掘了苏轼(之前我们有讲过)、苏辙,接受自己学生曾巩的意见推荐了王安石,连同苏洵亦受到欧阳修的推荐和奖掖。
55岁时,欧阳修官至副宰相,一把年纪仍旧热血不减当年,遇见贪官污吏不管人家权势关系直接就开撕,自己夫人的堂弟出了事儿也不过问,结果这个堂弟薛宗儒被贬之后就开始朝欧阳修泼脏水,说他和他的大儿媳妇儿之间不干净不清楚。
俗话说,三人成虎,年逾六十的欧阳修火力全开,当即上奏要求停职接受检查,并且根本不管皇帝的慰问信一心要到地方工作,前后六次上书皇帝请辞要求远离朝堂,连王安石劝他他也不回去。最终,皇帝同意了欧阳修的请求,于是朝堂上少了一个铁头小强一般的参知政事,民间却多了一个寄情山水洒脱不羁的“六一居士”。
1072年,欧阳修在家中逝世,享年六十六岁,谥号“文忠”。
论世
与高司谏书(节选)
修顿首再拜,白司谏足下:某年十七时,家随州,见天圣二年进士及第榜,始识足下姓名。是时予年少,未与人接,又居远方,但闻今宋舍人兄弟,与叶道卿、郑天休数人者,以文学大有名,号称得人。而足下厕其间,独无卓卓可道说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师,足下已为御史里行,然犹未暇一识足下之面。但时时于予友尹师鲁问足下之贤否。而师鲁说足下:“正直有学问,君子人也。”予犹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学问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节,有能辨是非之明,又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无异众人,是果贤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为谏官来,始得相识。侃然正色,论前世事,历历可听,褒贬是非,无一谬说。噫!持此辩以示人,孰不爱之?虽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闻足下之名及相识,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实迹而较之,然后决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贬官后,与足下相见于安道家。足下诋诮希文为人。予始闻之,疑是戏言;及见师鲁,亦说足下深非希文所为,然后其疑遂决。希文平生刚正、好学、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触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为辨其非辜,又畏有识者之责己,遂随而诋之,以为当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刚果懦软,禀之于天,不可勉强。虽圣人亦不以不能责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惧饥寒而顾利禄,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祸,此乃庸人之常情,不过作一不才谏官尔。虽朝廷君子,亦将闵足下之不能,而不责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无愧畏,便毁其贤以为当黜,庶乎饰己不言之过。夫力所不敢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过,此君子之贼也。
… …
昨日安道贬官,师鲁待罪,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谏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书在史册,他日为朝廷羞者,足下也。
… …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论希文之事。时坐有他客,不能尽所怀。故辄布区区,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与高司谏书》可以算作欧阳修青年时代最有轰动效应的一篇文章了。
我以前总听人说一支笔可以胜过千军万马,读完了这篇文章之后才真正感受到这种气场。三十岁的欧阳修血气方刚、嫉恶如仇,愤怒的情绪化作咄咄逼人的气势,仿佛一记又一记的重拳打得对手喘不过气来。
这就是驳论的力量,这种严密的强大的逻辑力量足以不近身便能够置对方于死地。
欧阳修的一生一直都是一个相当Real的人,他的性格看上去不那么好,他很倔强,不懂转弯,在自己的原则和坚持的东西面前就是一块钛合金。
可是我们深入欧阳修的一生去探寻他的本质,才能发现这个人骨子里透露出来的那种旷达乐观、坚韧挺拔。
不同于苏轼被生活欺负得痛哭流涕后的豁然开朗,不同于韩愈为了推行大道而委曲求全,也不同于李白求而不得之后的故作坚强,欧阳修其人,为了真理毫不让步,见人不爽直接开怼连皇帝也不例外,不想做官了九头牛也拉不回来,看见自己喜欢的文章欣赏的学生又毫不掩饰自己的溢美之辞,哪怕做了“醉翁”,也只是在沉醉中暂时地放松心灵,醒来之后又立马积极地投入到社会的洪流中继续他革新运动。
我私心认为,这样的人不但可爱,而且在我们的心目当中应该是可以被尊重甚至推崇的。欧阳修不仅有一颗关心时事、关心百姓的心,他对于后学的提拔与奖掖,更是成就了唐宋八大家的集体阵容,改变了北宋的文坛格局。
总说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才能姹紫嫣红,那么在我看来,欧阳修就是报春的第一支花,引领了北宋文坛政坛的整个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