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师说》:求师是为学“道”

韩愈《师说》:求师是为学“道”

  


  《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1)。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2)。生乎吾前(3),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4)。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5) !

  (1) [古之学者]三句:古时求学的人务必要有老师。老师就是用来传承对“道”的理解、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所以:用来…… 道:天地万物生成运行的道理,此处指儒家的根本看法。受业:即授业。

  (2) [惑而不求师]二句:如果产生了困惑还不向老师求教,那就会一直处在困惑的状态,而最终得不到解决。

  (3) 乎:同“于”。

  (4) [吾师道也]六句:我的老师是“道”,为什么要知道老师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也无论年纪大小,凡是有“道”的地方,就有我的老师。也有把“师”理解为动词的意动用法,即“我以道为师”。

  (5) [师道]二句:随师求学的做法失传已久,想要人不产生困惑,真是太难了。 师道:求师问学之道。 道,这里指做法或方法。

  古之圣人, 其出人也远矣, 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7)!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8)。

  (6) [古之圣人]六句:古代的圣人远超出常人,还要从师求教,而现在的人,水平远低于圣人,却耻于向老师学习。这里的“出”与“下”互为反义词,即“超过”和“低于”的意思。

  (7) [爱其子]五句:爱自己的孩子,就挑选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求师为耻,真是糊涂啊! 身:自身。 耻师:即上一段中的“耻学于师”,也就是以求师为耻。

  (8) [句读]六句:一方面不通晓句读而向老师学习,另一方面有了不能解决的疑惑却不向老师请教,小的方面求师问学,大的方面反而忽略了,我看不出他哪儿是明智的。 句读(dòu):为文章断句。古人读书作文,凡表达一个完整意思的单元曰“句”,句中的停顿为“读”。古书没有标点,老师教学童读书时,从句读开始。 不:同“否”。 遗:忽视、忽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 则群聚而笑之。问之, 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 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9)。”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君子不齿,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10)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11)。郯子之徒, 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12)。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13)。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14)。

  (9) [位卑]二句: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便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又近乎谄媚了。

  (10) 百工:各行各业的手工艺人。 不齿:不屑于与他们序齿,也就是以与他们同列为耻。 齿,指依照年龄大小排序。

  (11) [圣人]二句: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就曾以郯(tán)子、苌(cháng)弘、师襄、老聃为师。老聃即老子。据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问乐于苌弘,问官名于郯子,并且随师襄学琴。

  (12) [是故]五句: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领悟“道”的时间有早有晚,学业和技艺各有专长,如此而已。

  (13) [李氏子蟠]七句:李蟠(pán),十七岁,喜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已通习,不拘于时俗,向我请教。 不拘于时:指不受当时以求师为耻的风气的约束。 六艺:这里指六经,即《诗》《 书》《 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

  (14) 嘉:嘉许、赞扬。 贻:赠、给。

  韩愈

  (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杰出的文学家

  商伟

  哥伦比亚大学东亚系杜氏中国文化讲座教授

  韩愈(768—824),字退之,自称郡望昌黎,故后人多称韩昌黎。自唐初以下,反感六朝以来的骈文而主张复古者,已大有人在,然而直到韩愈振臂一呼,群起响应,局面才得到了明显改观。

  韩愈主张“文以载道”,希望通过古文的写作来表述儒家的思想,恢复儒家的正统地位。但仅仅依照儒家的观念来理解韩愈的古文,还远远不够。他的古文取法于先秦时期的孟子和庄子,而又博取众家之长,往往以气势取胜,汪洋恣肆,摧枯拉朽。他在行文之中,喜欢打破骈偶的对称句式,尤其好用长句,有时一句竟长达五十余字。可想而知,对于当时习惯了骈文精致风格的读者来说,韩愈的古文带来了怎样的震撼!

  “说”是一种文体,多用于议论,《师说》的主旨就是论述从师求学的重要性,及其原则、态度和方法。这篇文章是韩愈写给自己的学生李蟠的,一开篇就说古代的学者都有所师从,但他心目中的老师并不只是教人识文断句而已,而是承担了“传道”“受业”和“解惑”的使命。这是韩愈的主要观点,不过他又说,从前的圣人未必只有一个固定的老师,而且老师也未必就比学生强,只不过每个人悟道的先后有所不同,而且学业和技艺各有专长罢了。他宣称,哪儿有“道”,哪儿就有我的老师,因为求师是为了学“道”。读罢全文,我们就会发现韩愈的说法并不简单,应该细心体会才好。

  《给孩子的古文》

  ▼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琴曲歌辞。履霜操

唐代 韩愈

父兮儿寒,母兮儿饥。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儿在中野,以宿以处。四无人声,谁与儿语。
儿寒何衣,儿饥何食。儿行于野,履霜以足。
母生众儿,有母怜之。独无母怜,儿宁不悲。

原毁

唐代 韩愈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重以周,故其怠;轻以约,故人乐为善。

闻古之人有舜者,其为人也,仁义人也。求其所以为舜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其能是!”早夜以思,去其其如舜者,就其如舜者。闻古之人有周公者,其为人也,多才与艺人也。求其所以为周公者,责于己曰:“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而我乃其能是!”早夜以思,去其其如周公者,就其如周公者。舜,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周公,大圣人也,后世无及焉。是人也,乃曰:“其如舜,其如周公,吾之病也。”是其亦责于身者重以周乎!其于人也,曰:“彼人也,能有是,是足为良人矣;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取其一,其责其二;即其新,其究其旧:恐恐然惟惧其人之其得为善之利。一善易修也,一艺易能也,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曰:“能善是,是亦足矣。”其亦待于人者轻以约乎?

今之君子则其然。其责人也详,其待己也廉。详,故人难于为善;廉,故自取也少。己未有善,曰:“我善是,是亦足矣。”己未有能,曰:“我能是,是亦足矣。”外以欺于人,内以欺于心,未少有得而止矣,其亦待其身者已廉乎?

其于人也,曰:“彼虽能是,其人其足称也;彼虽善是,其用其足称也。”举其一,其计其十;究其旧,其图其新:恐恐然惟惧其人之有闻也。是其亦责于人者已详乎?

夫是之谓其以众人待其身,而以圣人望于人,吾未见其尊己也。

虽然,为是者,有本有原,怠与忌之谓也。怠者其能修,而忌者畏人修。吾尝试之矣,尝试语于众曰:“某良士,某良士。”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其然,则其所疏远其与同其利者也;其然,则其畏也。其若是,强者必怒于言,懦者必怒于色矣。又尝语于众曰:“某非良士,某非良士。”其其应者,必其人之与也,其然,则其所疏远其与同其利者也,其然,则其畏也。其若是,强者必说于言,懦者必说于色矣。

是故事修而谤兴,德高而毁来。呜呼!士之处此世,而望名誉之光,道德之行,难已!

将有作于上者,得吾说而存之,其国家可几而理欤!

寄随州周员外

唐代 韩愈

陆孟丘杨久作尘,同时存者更谁人。
金丹别后知传得,乞取刀圭救病身。

游祝融峰

唐代 韩愈

祝融万丈拔地起,欲见不见轻烟里。山翁爱山不肯归,爱山醉眠山根底。

山童寻着不敢惊,沉吟为怕山翁嗔。梦回抖擞下山去,一径萝月松风清。

秋字

唐代 韩愈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伤秋。况与故人别,那堪羁宦愁。
荣华今异路,风雨昔同忧。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

招杨之罘

唐代 韩愈

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
柏移马平地,马羁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
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辔。
之罘南山来,文字得我惊。馆置使读书,日有求归声。
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
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
洒扫县中居,引水经竹间。嚣哗所不及,何异山中闲。
前陈百家书,食有肉与鱼。先王遗文章,缀缉实在余。
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晨夕抱饥渴。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