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还被誉为“百代文宗”,但你知道吗?韩愈当年考进士,考了三次都没考上,这是怎么回事呢?
唐德宗贞元三年,19岁的韩愈第一次进京考进士,但遗憾的是,韩愈的文章虽好,却没有得到考官的赏识,只好郁闷地回到老家,继续苦读。
接下来的几年,他又考了两次,但还是都失败了。
韩愈想不通,自己的文章无论是论点还是文风,都非常新颖,怎么就没有被主考官赏识呢?尤其是刚刚考完的这一次,题目是不要迁怒别人,他文思泉涌,把自己对人生的认识,写得淋漓尽致,就连一同参加考试的同学们,也都在私底下议论,这是质量最好的一篇文章,状元非他莫属。
韩愈终究还是不甘心,就再次来到长安,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并下定决心:这次要是再不中,就再也不来了!
这一次的考题是“克制人生,保持宽心”。韩愈一看,这题目与上一次考试的主题差不多,就把上一次考试时的文章稍微润色了一下,便交卷了。
这次的主考官叫陆贽(zhì),看韩愈交卷这么快,就拿来他的文章先看看,这一看不要紧,这简直就是一篇难得一遇的好文章啊!于是,陆贽就在试卷上批示道:“此乃好文章,录取。”
就这样,韩愈终于考中了进士。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呢?很多时候,一个人不得志,并不是因为你水平不够,而是缺少机会,总是阴差阳错地与成功擦肩而过。
看看韩愈的经历,第三次考试的文章跟第四次有区别吗?当然有,但区别不大,为什么第三次没考上,第四次却很顺利就考上了呢?这就是际遇,或是叫命运。
当然,有没有际遇是你的造化,而能不能抓住际遇,就是你的能力了。韩愈之所以得偿所愿,自然也跟他长期以来的努力和坚持分不开。
愈再拜:愈之获见于阁下有年矣。始者亦尝辱一言之誉。年贱也,衣食于奔走,不得朝夕继见。其后,阁下位益尊,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夫位益尊,则贱者日隔;伺候于门墙者日益进,则爱博而情不专。愈也道不加修,而文日益有名。夫道不加修,则贤者不与;文日益有名,则同进者忌。始之以日隔之疏,加之以不专之望,以不与者之心,而听忌者之说。由是阁下之庭,无愈之迹矣。
去年春,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温乎其容,若加其新也;属乎其言,若闵其穷也。退而喜也,以告于人。其后,如东京取妻子,又不得朝夕继见。及其还也,亦尝一进谒于左右矣。邈乎其容,若不察其愚也;悄乎其言,若不接其情也。退而惧也,不敢复进。
今则释然悟,翻然悔曰:其邈也,乃所以怒其来之不继也;其悄也,乃所以示其意也。不敏之诛,无所逃避。不敢遂进,辄自疏其所以,并献近所为《复志赋》以下十首为一卷,卷有标轴。《送孟郊序》一首,生纸写,不加装饰。皆有揩字注字处,急于自解而谢,不能俟更写。阁下取其意而略其礼可也。
愈恐惧再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