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拨灯法”VS张旭“九用”,哪个更好?

韩愈“拨灯法”VS张旭“九用”,哪个更好?

  王羲之的笔法,经智永传至张旭,终于形成相当完善的技法系统,这是中国书法史上唯一完整的体系。我一级课程讲笔法,就是阐明这一系统。现在基本上讲完了。

  在历史上,其他人也论述过各种技法,但不是零零碎碎,就是不着要领,今天我简单介绍一下其他派别,以作对比。

  如《翰林密论》说:“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趯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这里提出了十二种笔法,但没有具体说明。有些跟“九用”相同,有些就猜不出来,如“涡笔”。至于什么叫“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老实说我不大懂。你懂不懂?你搞懂了你教我。

  张旭是真懂书法的人,有理论有实践。无论是真书还是草书,有口皆碑。更况他还有一个完整的技法系统,一个教学体系。王羲之虽然水平极高,但他没有教授过外姓弟子,在中国书法史上,找不到第二个人可以和张旭相比。张旭的缺点就是技术保密,这在哪个行业都有。所以他的体系没有普遍传开来,只限于几个弟子。据崔邈说,外人只知道五执笔和“永”字八法,至于关键的“九用”,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人家来向张旭请教笔法,张旭只说:“多练练永字,永字写好就可以了”。其实他心中知道,我们现在也知道,不懂“九用”,这个“永”字永远也写不好的。

  这世界上没有谁是傻瓜,人家回去把“永”字写来写去,就是不见效,当然就怀疑起来了。所以历朝历代都有人批评“永”字八法,有人说他不完善,有人说要改造,要补充。其实真正的原因,是这些人没有一个懂得“九用”的。

  1.林蕴的故事

  唐代有一篇《拨灯序》,作者是林蕴。这篇文章很有代表性。那些没有得到张旭真传的人,他们怎样学习书法呢?他们自己摸索一条路,找到一个拨灯法。拨灯法是不同于张旭的一个流派。

  林蕴是唐朝元和间人,他说曾拜一个叫安期的人为老师,因为安期的学问来之于卢肇,这是江西第一个状元,当时颇有文名。而卢肇说他书法曾经得到过“韩吏部”的指点,“韩史部”通常所指就是大名鼎鼎的韩愈。因为韩愈做过吏部侍郎。

  我来排一张时间表,看看他们之间的关系,张旭卒于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张旭死后九年,即768年韩愈出生,所以韩愈没有机会向张旭学书法。韩愈卒于824年,这一年卢肇才七岁,所以说他向韩愈学书法也有点疑问。可能只是听闻,或者有另一个“韩吏部”。林蕴拜安期为师,是公元874年的事情,所以从这张表上可以看到,韩愈、卢肇、安期和林蕴,都和张旭没有直接的联系,甚至和张旭的弟子也没有关系。

  林蕴说:“蕴咸通末为州刑掾,时庐陵卢肇罢南浦太守,归宜春。公之文翰,故海内知名。蕴窃慕小学,因师于卢公子弟安期。”林蕴当时做州刑掾,一个小官,因为卢肇是江西第一个状元,文名很盛,林蕴拜卢肇的子弟安期为老师,恰巧在外面做官的卢肇也回来了。

  那么,卢肇有什么好办法教林蕴呢?卢肇讲了几个要点:“岁余,卢公忽相谓曰:”就是过了一年左右,卢肇忽然对我说:“子学吾书,但求其力尔,殊不知用笔之力,不在于力;用于力,笔死矣。”他说学书法不要用死力,用死力,笔都死了。这一点我很赞成。

  卢肇的第二点是:“虚掌实指,指不入掌,东西上下,何所阂焉?”这一条听起来是执笔法,“阂”是阻碍,东西上下,就是左右前后,只要掌心虚,运笔就没有阻碍。

  接下来卢肇告诫林蕴:“常人云,永字八法,乃点画尔,拘于一字,何异守株?”这句话可见,一是当时“永”字八法已经很流通,常人都在写“永”字八法。二是卢肇已经发现“永”字八法没有用。这是聪明人,如果不知道“九用”,乱写“永”字,确实没有用。

  那怎么学书法呢?卢肇告诉林蕴一个秘诀:吾昔受教于韩吏部,其法曰“拨灯”,今将授子,子勿妄传。”他说我从韩愈那儿得到一个秘诀,就是叫“拨灯”,我今天传授给你,你不要讲出去呀。这个秘诀就是:“推、拖、撚、拽是也。诀尽于此,子其旨而味乎!”这就是拨灯法的最早记录。

  在卢肇看来,拨灯法是好过“永”字八法的。子其旨而味乎!就是你好好体味它的意思。没有任何解释,结果搞到林蕴一头雾水。

  简言之:

  卢肇不知道张旭的“九用”,

  卢肇反对“永”字八法,

  卢肇从韩愈处得到的秘诀是拨灯法。

  只有四个字,究竟说什么,要你自己去体味。

  2.拨灯的内容

  拨灯法卢肇没有解释,所以后代大家都猜,有人说是执笔法,有人说是运笔法,莫衷一是。我也来猜一猜,这秘诀究竟是什么意思。

  既然称之为“拨灯”,那就应该先理解什么是“拨灯”。你看这张画,作者是月冈芳年,他是日本明治前期的浮世绘画家。画中这位女性在做什么?她正在拨灯。

  中国的油灯通常有一个高脚,上面油盏放油和灯心草,点燃就可以燃烧取明。但当灯心草燃烧到油盏边沿的时候,就会熄灭。所以要不断地把灯草拨长一点,这就是拨灯。

  拨灯的工具是一根签子,有铜的,有铁的,这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人人都很熟悉的事情。

  古人席地而坐,一手执笔,一手执纸,看起来是斜执笔,其实毛笔还是垂直于纸面的,这个动作,远看过去跟拨灯非常相似。

  拨灯的动作先是搅动灯心草,让它吸足灯油以后,然后拉出灯盏边缘一点。就算你没有亲自拨过灯心草,你想象一下就可以知道,这个动作无非一是直线运动,二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转圈,那就必定有内旋和外拓。

  回过头来看卢肇的原话,所谓拨灯就是:推、拖、捻、拽是也。

  推拖很容易理解,这是直线来回运动,推拖是相对的动作,一推一拖就是一来一回,手腕一左一右。要注意,一拖写完以后,如果一推向后,这就等于写了挫笔,如果一推向前,这就等于写了揭笔。

  撚,或写作捻,音niǎn,意思是用手指揉搓,如捻须、捻线。又有弯曲的意义。我们讲过韩方明《授笔要说》五执笔第四:“第四握管,谓捻拳握管于掌中”。“捻拳”就是弯曲手掌,握成拳头。白居易名作《琵琶行》中有“轻拢慢捻抺复挑”,描写弹琵琶的动作,“拢”和“捻”相对,“拢”是收拢,拉过来,如“拢一拢头发”,“捻”与之相对,是转拨出去的动作。所以“捻”虽有多种意义,总是一种曲线运动。“拽”yè,口语发音zhuài,本来意义为牵引,拉过来,但这种拉是有扭过来的意思。如“一把拽住那人”,就有一把扭住他的意思。《宋史·列传第十六》“拽之下马”,也是扭下马来。

  一捻一拽是曲线来回,形成一上一下。捻是写外拓,拽是写内旋。其实卢肇已经透露消息,他说:“东西上下,何所阂焉”。古代地图方位和现在相反,东西就是左右,“东西上下”就是“左右上下”。拨灯法四个动作就是配合四个方位的。

  如果把四个动作加起来,正好形成一个十字势。这是以横笔起,方向顺时针转,因为一推也可以向前,所以有两种情况。而第三节白色这一段外拓,其实就是踆锋。

  如果以竖笔起,方向逆时针转,那就是一个反十字势,也有两种情况,第二笔可以向前推。第三笔踆锋,最后向右转出。

  简言之:

  拨灯法包括四个用笔动作,两两相对;

  推拖是直线来回,捻拽是弧线来回;

  其中有挫笔、揭笔、踆锋、衄锋等动作。

  3.拨灯的用法

  拨灯照我的理解,就是顺逆两个十字走法。这在书法中用得非常普遍,至少有三个用处。

  3.1用作折线的明节点

  第一个是用作折线的明节点。你看王羲之《二谢贴》草书“拜”字,左边是一折,这个折的节点是怎样写出来的呢?就是用了逆时针的反十字势。

  又如王羲之《兰亭序》这个“宇”字,箭头所指的地方,可用顺时针十字写出来。

  3.2用作收锋小圈

  第二,可以用作收锋小圈。大家注意到没有,毛笔用过之后,笔锋成为扁平状,笔心也会弯曲。所谓收笔,就是要把笔锋还原到正锋状态。这就有两个工作:一是把笔心收直,那只要一右一左就可以。二是把扁平的尖锋聚拢,只要转上再转下就达到目的了。

  如王羲之《兰亭序》这个“不”字,中间一竖的收笔,就是用了画十字的方法,与普通的钩大不相同。

  再举个例子,王羲之《丧乱贴》这个“顿首”怎样收尾的?其实也是上下左右画十字收锋。

  拨灯法的创始者,对于这种细节,还是看得很清楚的。

  我在43课中讲到两圈双节点,如智永这个“文”字一横。收笔用了两个圆节点,都是画十字就可以写出来。

  3.3用作大圈十字势

  第三,用作大圈十字势。十字势在书法大圈中用途极广,王羲之《丧乱贴》这个“毒”字,一开始十字势的走法,就是右左上下。

  简言之:

  拨灯法相传出之韩愈,和张旭系统不同;

  拨灯法只有四个动作,不成体系。

  所有用拨灯的地方,“九用”都可以解决。

  很讽刺的是,跟“永”字八法一样,后人也去补充拨灯法。宋代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四十八云:古之善书者鲜有得笔法者,希声得之。凡五字:擫、押、钩、格、抵,用笔双钩,则点画遒劲而尽妙矣,谓之拨灯法。到这里变成五个字了。而且这五个字和卢肇所传还不一样。

  到了五代南唐李煜,又加了两个字,他在《书述》中说:书有七字法,谓之“拨灯”。……所谓法者,擫、压、钩、揭、抵、导、送是也。这个拨灯法,连几个字都确定不下来,内容也是含含糊糊,和张旭系统相比,实在相差很远。但画十字在书法中还是有它的价值。这一点还是要肯定。

  为什么收锋用两个动作比较好呢?你看,当我写一笔的时候,往往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笔心这个时候是弯曲的,第二个尖锋是扁平的。那怎么办?当你向右写一笔的时候,你第一次做向左的动作,把笔心扭直,然后向上再向下,转过来就可以把尖锋聚拢。两个动作,解决两个问题。这就是画十字的好处。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琴曲歌辞。将归操

唐代 韩愈

秋之水兮其色幽幽,我将济兮不得其由。
涉其浅兮石啮我足,乘其深兮龙入我舟。
我济而悔兮将安归尤。归乎归乎,无与石斗兮无应龙求。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唐代 韩愈

伯乐一过冀北之野,而马群遂空。夫冀北马多天下。伯乐虽善知马,安能空其郡邪?解之者曰:“吾所谓空,非无马也,无良马也。伯乐知马,遇其良,辄取之,群无留良焉。苟无良,虽谓无马,不为虚语矣。”

东都,固士大夫之冀北也。恃才能深藏而不市者,洛之北涯曰石生,其南涯曰温生。大夫乌公,以鈇钺镇河阳之三月,以石生为才,以礼为罗,罗而致之幕下。未数月也,以温生为才,于是以石生为媒,以礼为罗,又罗而致之幕下。东都虽信多才士,朝取一人焉,拔其尤;暮取一人焉,拔其尤。自居守河南尹,以及百司之执事,与吾辈二县之大夫,政有所不通,事有所可疑,奚所咨而处焉?士大夫之去位而巷处者,谁与嬉游?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缙绅之东西行过是都者,无所礼于其庐。若是而称曰:“大夫乌公一镇河阳,而东都处士之庐无人焉。”岂不可也?

夫南面而听天下,其所托重而恃力者,惟相与将耳。相为天子得人于朝廷,将为天子得文武士于幕下,求内外无治,不可得也。愈縻于兹,不能自引去,资二生以待老。今皆为有力者夺之,其何能无介然于怀邪?生既至,拜公于军门,其为吾以前所称,为天下贺;以后所称,为吾致私怨于尽取也。留守相公首为四韵诗歌其事,愈因推其意而序之。

奉和钱七兄曹长盆池所植

唐代 韩愈

翻翻江浦荷,而今生在此。擢擢菰叶长,芳根复谁徙。
露涵两鲜翠,风荡相磨倚。但取主人知,谁言盆盎是。

花岛

唐代 韩愈

蜂蝶去纷纷,香风隔岸闻。
欲知花岛处,水上觅红云。

忆昨行和张十一

唐代 韩愈

忆昨夹钟之吕初吹灰,上公礼罢元侯回。车载牲牢瓮舁酒,
并召宾客延邹枚。腰金首翠光照耀,丝竹迥发清以哀。
青天白日花草丽,玉斝屡举倾金罍。张君名声座所属,
起舞先醉长松摧。宿酲未解旧痁作,深室静卧闻风雷。
自期殒命在春序,屈指数日怜婴孩。危辞苦语感我耳,
泪落不掩何漼漼.念昔从君渡湘水,大帆夜划穷高桅。
阳山鸟路出临武,驿马拒地驱频隤.践蛇茹蛊不择死,
忽有飞诏从天来。伾文未揃崖州炽,虽得赦宥恒愁猜。
近者三奸悉破碎,羽窟无底幽黄能。眼中了了见乡国,
知有归日眉方开。今君纵署天涯吏,投檄北去何难哉。
无妄之忧勿药喜,一善自足禳千灾。头轻目朗肌骨健,
古剑新劚磨尘埃。殃消祸散百福并,从此直至耇与鲐。
嵩山东头伊洛岸,胜事不假须穿栽。君当先行我待满,
沮溺可继穷年推。

游城南十六首。嘲少年

唐代 韩愈

直把春偿酒,都将命乞花。只知闲信马,不觉误随车。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