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鉴君有不少朋友是广东人,作为全国知名的“吃货”群体,跟他们相处,那真叫一个欢乐无限。
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位广东朋友偶然在电视里看到非洲草原的鬣狗,他对我说:“这东西,红焖了一定好吃。”
无辜的小眼神
未等我回过神来,他说:“我们广东人看《动物世界》跟看《舌尖上的中国》没什么两样!”
我打趣:“从你身上,我知道了《圣经》全是骗人的,至少中国人不是亚当和夏娃造的,如果让你们看到那只蛇,你们绝不会让它说那么多话,早就清蒸或者红烧了。”
拿广州恒大的主教练里皮为例子,他对广州这座城市印象非常好,只是有一点他接受不了,这里的人们吃蛇就算了,还吃老鼠。
其实吧,广东人“啥都吃”,从古代就是如此,也正因为饮食差异,皇帝大佬想虐哪个大臣,就把他流放广东。
广东为何成为流放圣地?
广东在很早就被划入中国的版图,最早开发广东的要算南越王赵佗。
南越王博物馆
他曾经跟秦国中央政府申请,派大批的民众来到广东,这其中的民众多数为犯罪的官员和被列为“四本之末”的商人。
赵佗依托广东,兼并了广西和今天越南的一部分,成立了南越国,后来臣服于汉朝,汉朝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了对南越的直接管辖,将郡县制推行到了南越。
自打广东被纳入中国的版图,作为南部的边缘地区,成了流放犯人的一个地方。
其实,中国的东、西、北三个方向的边缘地区都曾是流放犯人的地方,这三个方位,就是历史上让中原王朝格外头疼的少数民族的政权,匈奴在北部、鲜卑在东部、羌族、羯族、氐族在西部。
往这三个方向流放的人,多为社会的不稳定分子,甚至很多是穷凶极恶的罪犯,因为他们比较悍勇,所以发配到这三个方向,充作军队兵源的一部分,与少数民族政权对抗,其结果基本也是九死一生。
在南部流放的则不一样,不排除依然有罪犯,但是还有一些被贬官的大臣,注意,贬官依然是官,人家是不需要参加劳动,也不需要上阵杀敌的。
因为,很多被贬的大臣罪不至死,而且有很多是皇帝临时动怒,怒气一消,马上人家就回到中央继续做官了。
唐宋时期,中国并未对更远的西藏、云南、贵州有较强的管辖,所以广东就成了首选。
忍受不了广东的饮食,韩愈向皇帝服软
被贬到广东的一些大臣们,其中一个让他们非常头疼的问题,就是饮食。
曾经的大唐名臣韩愈,就是因为受不了广东的饮食,急于返回内地,干脆放弃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主动向皇帝服软。
韩愈这个人,有思想、有主张,还有为国为民的热忱。
本来,他的仕途还算顺利,但是因为一篇不合时宜的《谏迎佛骨表》,戳了唐宪宗的痛点,唐宪宗虽然对韩愈没有痛下杀手,但作为人君,人家也是要面子的,就把韩愈贬到了今天的潮州。
如今的潮州
韩愈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骨头也是有的,你让我走我就走!
到了潮州的韩愈,听说这边鳄鱼出没,经常有害人家畜之举动。韩愈就写了一篇《告鳄鱼赋》,韩愈在文中,将自己对藩镇、宦官、奸臣的愤怒之情,转嫁到鳄鱼身上,按理说,韩愈此举就算不是作秀,也是一种发牢骚。
可是,在这篇文章问世后,奇迹发生了,潮州的鳄鱼主动迁徙。当天晚上,“暴风震电起溪中,数日水尽涸,西徙六十里,自是潮无鳄鱼患”。
韩愈不费吹灰之力打败了鳄鱼,但是却被一群小动物打败。韩愈是个懂得为百姓着想的官员,他劝课农桑、治理水患,当地的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就搞了一个盛大的party招待他。
没想到,这次宴会,让韩愈真正心如死灰。
韩愈在给老朋友柳宗元的书信中说到,老百姓招待他的食材有:鲎啦、魟鱼啦、章鱼啦、干贝啦,还有牡蛎、青蛙等等,其中只有蛇是他的老相识,但这蛇还是活的,讲究个现杀现煮。
蛇肉
韩愈拒绝食用这些东西,生怕吃完会沾染上蛮夷风气。但谁料柳宗元是个大吃货,他基本是被贬到哪里,就吃到哪里,他还羡慕韩愈能够吃青蛙,说比自己吃豹子胎好多了。
不管柳宗元怎么说,韩愈是崩溃了,他马上就跟皇帝认错,唐宪宗气也消了,就把韩愈叫回来,去国子监当祭酒。
在韩愈眼里,广东是蛮荒之地,且有人闻风丧胆的瘴疠之气。他在去广东以前,就给自己的侄孙韩湘留了遗嘱:“好收吾骨瘴江边。”韩愈这点上,就有点小家子气了。
流放广东的苏东坡,造福了当地百姓
有人被流放广东后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也有人到了广东竟然如鱼得水,比如苏轼。
影视剧中的苏轼
因为“乌台诗案”的原因,苏轼被一贬再贬。
在他脚踏上广东岭南(惠州)的一刹那,山川风物,美不胜收,不禁高声赞美,“海山葱花气佳哉”!又听闻岭南有荔枝,瞬间把政治上的失意抛之脑后,表示“不辞长作岭南人”。
他游览丰湖,越瞅越像钱塘西湖,脱口而出:“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西湖北望三千里,大堤冉冉横秋水……”,由于苏轼的名声太大,“惠州西湖”的称号不胫而走,丰湖的名字人们倒忘记了。
苏轼这人,是个天生的乐天派,不管皇帝把他贬到哪儿,他都闲不下来。
影视剧中的苏轼
他游遍岭南山川、禅寺、古迹,有时尽兴流连至夜色阑珊,便夜宿寺庙、山村。每有所得,便作文赋诗,谪居惠州940天内,共留下了587篇(首、幅)佳作。
在广东,苏轼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吃货属性。现在广东饭馆的餐桌上,就有许多与苏轼有关的美味佳肴,如“东坡西湖莲”、“炒东坡”(炒大肠)。
除了玩和吃,苏轼不忘造福百姓。
他在岭南推行中原的水稻种植,建造“苏公堤”,还在当地推广教育,建书院,以及设公立医院,甚至还发明设计了广州最早的自来水供水系统。
影视剧中的苏轼
当时的广东,全城的百姓就只能喝咸苦水,春夏疾病多发,经常会发生死亡事件,只有有钱人才能喝上山上干净的井水,穷人们是得不到的。
苏轼于是写信给当时的广州太守王敏仲,建议他将蒲涧山上的泉水引到城中,大概的设计想法就像现在的自来水管道。
王敏仲收到信以后仔细阅读,觉得苏东坡的这个办法靠谱,于是就真的将苏东坡所提议的这个供水系统给建立了起来。
一千年前的广州百姓,竟成了历史上最早使用自来水的一批人。
后人评价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苏轼也准备在惠州终老了,可是他的政敌似乎不满足,想继续看他出丑,于是苏轼再次被贬到遥远的海南岛。
影视剧中的苏轼
没想到,苏轼在海南岛的经营建设丝毫不逊于在广东。
没来海南之前,海南几乎没出过一个真正的读书人,在苏轼的“劝农”教育之后,海南在短短的宋元明清一下子出了七百多个举人和近百名进士。
苏轼还勉励一位叫做姜唐佐的年轻人,努力治学考科举。在离开海南时,他赠了唐佐一句诗:“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并对他说:“异日登科,当为子成此篇”。
不久,唐佐果然中举,成为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只是苏轼在那个时候已经去世。
影视剧中的苏轼
后来,姜唐佐在汝阳遇见苏辙,苏辙为胞兄给唐佐补足赠诗曰:“生长茅间有异芳,风流稷下古诸姜。适从琼管鱼龙窟,秀出羊城翰墨场。沧海何曾断地脉,白袍端合破天荒。锦衣今日千人看,始信东坡眼力长”。
除了韩愈与苏轼,唐朝名相李德裕、宋代名相寇准、卢多逊包括陷害苏轼的章惇都曾经被贬广东,这些人都是当时政治能力出色的人物,他们的存在,也是广东能够快速发展的主要诱因。
到了明代,由于广东是重要的贸易通商口岸,经济发达,犯人便不再流放到此了。如果继续流放,那就不是改造,而是享福了。
参考资料:1.唐宋哟哟《韩愈:潮州灭鳄鱼,却输给了青蛙,留下传世佳作》;2.余婷婷《不辞长作岭南人》
臣某言:伏以佛者,夷狄之一法耳,自后汉时流入中国,上古未尝有也。昔者黄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岁;少昊在位八十年,年百岁;颛顼在位七十九年,年九十八岁;帝喾在位七十年,年百五岁;帝尧在位九十八年,年百一十八岁;帝舜及禹,年皆百岁。此时天下太平,百姓安乐寿考,然而中国未有佛也。其后殷汤亦年百岁,汤孙太戊在位七十五年,武丁在位五十九年,书史不言其年寿所极,推其年数,盖亦俱不减百岁。周文王年九十七岁,武王年九十三岁,穆王在位百年。此时佛法亦未入中国,非因事佛而致然也。
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已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惟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前后三度舍身施佛,宗庙之祭,不用牲牢,昼日一食,止于菜果,其后竞为侯景所逼,饿死台城,国亦寻灭。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
高祖始受隋禅,则议除之。当时群臣材识不远,不能深知先王之道,古今之宜,推阐圣明,以救斯弊,其事遂止,臣常恨焉。伏维睿圣文武皇帝陛下,神圣英武,数千百年已来,未有伦比。即位之初,即不许度人为僧尼道,又不许创立寺观。臣常以为高祖之志,必行于陛下之手,今纵未能即行,岂可恣之转令盛也?
今闻陛下令群僧迎佛骨于凤翔,御楼以观,舁入大内,又令诸寺递迎供养。臣虽至愚,必知陛下不惑于佛,作此崇奉,以祈福祥也。直以年丰人乐,徇人之心,为京都士庶设诡异之观,戏玩之具耳。安有圣明若此,而肯信此等事哉!然百姓愚冥,易惑难晓,苟见陛下如此,将谓真心事佛,皆云:“天子大圣,犹一心敬信;百姓何人,岂合更惜身命!”焚顶烧指,百十为群,解衣散钱,自朝至暮,转相仿效,惟恐后时,老少奔波,弃其业次。若不即加禁遏,更历诸寺,必有断臂脔身以为供养者。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孔子曰:“敬鬼神而远之。”古之诸侯,行吊于其国,尚令巫祝先以桃茹祓除不祥,然后进吊。今无故取朽秽之物,亲临观之,巫祝不先,桃茹不用,群臣不言其非,御史不举其失,臣实耻之。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使天下之人,知大圣人之所作为,出于寻常万万也。岂不盛哉!岂不快哉!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上天鉴临,臣不怨悔。无任感激恳悃之至,谨奉表以闻。臣某诚惶诚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