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文字砖之发现

  韩愈“退之”款砖,呈青灰色,长24.5公分、宽15.2公分、厚3.5公分,密度高。上有“旧甓柿叶赤而实红青龙寺学书九月退之 ”隶书17字。

  砖上文字什么意思?连夜上百度搜寻,砖上文字“柿叶赤而实红青龙寺学书“见于苏轼的《书退之诗题跋》:“韩退之游青龙寺诗,终篇言赤色,莫晓其故,尝见小说,郑虞寓青龙寺,贫无纸,取柿叶学书,九月柿叶赤而实红,退之诗乃谓此也。”

  退之款古砖上文字“柿叶赤而实红”出自宋代的苏轼之口,岂不“关公战秦琼”?砖是老砖毋庸置疑,问题是字,是否后刻伪作?对砖的字口看得仔仔细细,又左看右看,右看左看,字口与砖面包浆一致,应是老刻无疑!再细看苏轼《书退之诗题跋》内容:“尝见小说…”。哦,原来“柿叶赤而实红”并非是苏轼所言,而是曾经看过的小说内容。豁然开朗!

  于是请教老师,将图片发给杂项专家、擅长隶书的蔡国声老师。很快,蔡老师主动打电话过来,对图片上的砖帮助解读:“砖很不错!是唐隶!如果知道其出处,更好。“我回答老师:”韩愈在13岁至19岁随嫂子来宣城居住,并发奋读书,拜师求学。此砖出现于宣城市场,具体的来历,不详。“老师略显激动:“如果这样的话,韩愈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发现好东西,大家都要分享的。这样吧,你带着实物、拓片,和韩愈在宣城的相关文章来上海,我再帮看看。”

  来到上海,蔡老师很热情,免费为我看砖。“砖上前两字,写得好!旧甓,旧砖的意思。下面的字很一般。按你说的情况,此砖上的字极有可能就是韩愈所书。这砖不是汉代的,也不是晋的。”此砖的长度24.5公分与南朝的一尺的长度吻合,于是猜想可能就是南朝的砖。

  于是又请教了南京艺术学院的原院长刘金祥先生,得到回答确实是南朝砖,并获得南朝砖特征的知识点:一面光滑,一面粗糙,且有坑坑洼洼的小洞。此砖特征,与南朝砖如出一辙。猜想获专家认可。对居住在宣城的唐代韩愈来说,南朝的砖,就是旧甓啊。入情入理。

  古砖上的文字:“旧甓柿叶赤而实红青龙寺学书九月退之“,其”青龙寺学书“如何理解?是韩愈在青龙寺学书?青龙寺在长安(今西安),如何将古砖从长安千里迢迢运至宣州?

  这似乎不大可能,也无此必要。若此,砖也非是南朝砖,而因北魏砖才合理。北魏一尺与南朝一尺有别,砖也应不是同一尺寸。所以”青龙寺学书“对象不是韩愈而应是郑虔,即苏轼《书退之诗题跋》中的唐代郑虔寓居青龙寺取用柿叶为纸勤奋学书的典故。

  据《新唐书·郑虔传》:“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画以献(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帝大署其尾日:‘郑虔三绝‘;。”唐玄宗御笔一批,“郑虔三绝”名扬天下,柿叶学书也天下传颂。郑虔成为当时苦练成才的典范,也是励志的楷模。《新唐书·郑虔传》里一个“贮”字,从而得知,郑虔所用柿叶非新鲜柿叶,而是从“贮柿叶数屋”中取出的,也即所用柿叶应是干柿叶,如此方能书写。新鲜柿叶不吃墨。唐代的著名草圣怀素也有“芭蕉叶练字故事”,故事传下来了,原本是干芭蕉叶却成了新鲜蕉叶了。以至有画家画怀素站着在芭蕉叶前直接练字这样的笑话。

  郑虔“柿叶学书”的故事,按照《新唐书·郑虔传》记载,故事发生地是在慈恩寺而非青龙寺。郑虔在《旧唐书》无传,只是在宋欧阳修编撰的《新唐书》才有郑虔传。《新唐书》在嘉祐六年(1061)修撰而成,那时苏轼25岁。也就是说,在《新唐书》修撰之时,修撰者与苏轼所见的资料理论上是一样的。

  敦煌存郑虔书札

  但为什么《新唐书·郑虔传》记载郑虔“柿叶学书”是在慈恩寺而苏轼《书退之诗题跋》则说在青龙寺呢?或许是因为慈恩寺的名气大于青龙寺。“柿叶学书”故事发生地在唐代就开始流传着两种说法。宋代苏轼《书退之诗题跋》有青龙寺一说,也在情理之中。只是《新唐书·郑虔传》编撰者欧阳修们,采纳了慈恩寺说,致使后来天下皆知“柿叶学书”是在慈恩寺,而不是青龙寺了。尽管如此,现代的学者吴藕汀在其《药窗诗话柿子》也持两种说法,而非仅仅慈恩寺一说。现代的日本学者也认同两说。

  慈恩寺是皇家寺院,唐代高宗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规格高。玄奘取经归来就是在慈恩寺译场翻译经文的。青龙寺也属于皇家寺院,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初名灵感寺。唐武德四年(621)寺废。景云二年(711)改名青龙寺。唐会昌五年(845)禁佛时寺废。次年又改为护国寺。大中九年(855)长安左右两街添置寺院八所,该寺又恢复本名。慈恩寺历史上一直是皇家寺院,管理严格;而青龙寺的前身是皇家寺院,中间还曾遭废弃,所以管理上肯定不如慈恩寺严格。作为寓居在长安寺院待考的郑虔来说,寺院是青龙寺可能性更大。

  慈恩寺

  郑虔“柿叶学书”发生在何时?据最新出土的郑虔墓志记载:“弱冠举秀才,进士高第。”郑虔及进士第,未见文献记载。从“乾元二年(759)卒,年六十九”推知,其弱冠之年当为景云元年(710)。所以在长安考中进士的时间只能是在公元710年之后。由于柿叶学书的柿叶有数屋之多,因而不会在短短的一年内写完。柿叶学书几年以后,开元二年(714)才初仕通直郎行率更寺主簿。所以所在寺庙是在改名后的青龙寺,也是完全有可能的。结合寺院管理的不严,寓居在青龙寺也是顺理成章的。之所以有人认为是慈恩寺,也可能因为刚刚改名青龙寺名声太弱所致。

  郑虔出生于河南荥阳郑氏家族,史称“累数世而屡显,终唐之世而不绝”,“簪缨门第,诗礼传家”。这样出身的郑虔,得到唐玄宗题“郑虔三绝”,在老家荥阳肯定奔走相告,家喻户晓。对韩愈有抚育之功的嫂子郑氏也来自荥阳郑氏。河南荥阳郑氏是所谓的唐代“五姓七家”其中之一。一般的读书人都有与“五姓七家”联姻为荣。柿叶学书的故事,韩愈嫂子韩郑氏从小就耳熟能详那是很自然的了。当然,来自家乡的郑虔柿叶学书的故事可能更接近于真实。也即青龙寺说。

  郑虔卒于乾元二年(759),而韩愈出生于大历三年(768),这时间相距也仅仅九年。从郑虔卒到韩愈青少年,这中间也就二十来年,从时间上看,柿叶学书的故事准确性更强,也更支持青龙寺说。韩愈自三岁而孤,由哥哥韩会和嫂子韩郑氏抚养。韩郑氏有很高的文化素养,从小就教韩愈诗文。柿叶学书的故事,韩愈可能从小就从韩郑氏那里知道了。有理由相信这一定是青龙寺说。哥哥韩会过世后,由嫂子一人独自承担家庭重任。好在韩愈祖上在宣城有祖业,嫂子便带着一家人来宣城。家庭的变迁,给韩愈留下深刻印象。在宣城的日子里(13岁至19岁),便发奋读书。此时,在南朝的砖上刻下:“旧甓 柿叶赤而实红九月退之”,作为勉励自己的座右铭也符合情理。

  “九月退之”,时间落款。退之是韩愈的字,可在古代有字是在弱冠之时,也即在20岁时,为方便外出称呼才有的。韩愈在宣城是13岁至19岁,还未到20岁,怎么就有了字退之呢?有诗为证:“花前醉倒歌者谁,楚狂小子韩退之。”唐德宗建中八年(787)的一个春天,韩愈与李观、欧阳詹、窦年在一起曲水流觞,其间韩愈得觞,便咏下《芍药歌》。这是韩愈写宣城的第一首诗。

  退之就一定就是韩愈吗?可能还有张退之,王退之呢。在韩愈同时代,还真有字是退之的。白居易的《思旧》:“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此退之,非韩愈,而是卫中立。有唐一代,也仅仅有两个,字是退之的。这是在韩愈同一时代的,后代的,由于韩愈名气太大,也不会再有人用退之作字的。所以”九月退之“中的退之当属自称外,还没有更好的解释。如果是后代有人故意冒名题之,也一定是众所周知的慈恩寺说,而不会像现在的青龙寺说了。

  砖上所刻字的刀法,与唐代的石刻的刀法如出一辙。现藏于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颜真卿西亭记残碑“,碑上的文字虽字体不同,但刀法都是两面刻,所呈现的文字特美,甚至还能有文字凸起的阳文感。

  所以,综上所述,“退之“款文字砖是韩愈的可能性很大。作为一名藏者,在韩愈青少年成长的宣城能收到这样一块文字砖,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别盈上人

唐代 韩愈

山僧爱山出无期,俗士牵俗来何时。
祝融峰下一回首,即是此生长别离。

赠河阳李大夫(李芃,河阳节度使)

唐代 韩愈

四海失巢穴,两都困尘埃。感恩由未报,惆怅空一来。
裘破气不暖,马羸鸣且哀。主人情更重,空使剑锋摧。

重云李观疾赠之

唐代 韩愈

夭行失其度,阴气来干阳。重云闭白日,炎燠成寒凉。
小人云咨怨,君子惟忧伤。饮食为减少,身体岂宁康。
此志诚足贵,惧非职所当。藜羹尚如此,肉食安可尝。
穷冬百草死,幽桂乃芬芳。且况天地间,大运自有常。
劝君善饮食,鸾凤本高翔。

雨中寄张博士籍、侯主簿喜

唐代 韩愈

放朝还不报,半路蹋泥归。雨惯曾无节,雷频自失威。
见墙生菌遍,忧麦作蛾飞。岁晚偏萧索,谁当救晋饥。

游城南十六首。把酒

唐代 韩愈

扰扰驰名者,谁能一日闲。我来无伴侣,把酒对南山。

游城南十六首。题于宾客庄

唐代 韩愈

榆荚车前盖地皮,蔷薇蘸水笋穿篱。
马蹄无入朱门迹,纵使春归可得知。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