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潘向黎说: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但命运如此让人捉摸不透。韩愈的一生摔过跟头,遭过白眼,甚至挨过饿,受过寒冷……一篇《马说》饱含了自己被埋没的痛苦。
韩愈在后世走红绝对离不开苏轼的推荐和"刷屏"。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其实,韩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既立业又立言。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
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
到入学龄时,嫂嫂郑氏为其择名时,他自选“愈”。郑氏问:“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十九岁后科考殿试连连失利,与妻子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其妻劝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说道:“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己瞧不见自己脸上的黑,请赐教。”其妻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在正义与私心之中,他舍弃了私心
韩愈19岁进士考试,三试不第,三次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考试通过才有资格授予官职)皆不中,29岁才得幕僚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50岁之前官职一直浮沉不定。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官职可谓不易。
然而两年后,因为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佞佛热潮。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他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论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之物”,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要立斩韩愈,在宰相和众大臣的竭力营救下,韩愈才免得一死,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做潮州刺史。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叩齿庵承载了韩愈一段友人佳话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庵,叫“叩齿庵”。
烈士暮年:壮勇夺三军之帅
在人们的印象中,韩愈也许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朝廷出现危难之时,韩愈却能毅然披挂上阵,担负起军事参谋的重任,走上了讨伐叛军的战场。
在他已进衰朽之年时,王廷凑杀了成德节度使后自立欲反叛,而且占领镇州附近的两个城池并包围深州之后,他有恃无恐,意图在天下大乱中谋得自己的利益。朝廷派韩愈去安抚,他一介文官,一个书生,他去了能怎么样呢,肯定回不来了,想到韩愈是一代文豪,文坛大家,又觉得他这么有才华,白白扔了一条性命,唐穆宗后悔了,赶紧派人就追上韩愈,然而韩愈的回答:“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意思就是:在我韩愈的字典里,就没有“退缩”这俩字。
尽管知道王廷凑其人阴险狡诈,镇州之行岂不是岌岌可危不但去,而且疾驰而入。他的军事才能奇谋善论不但稳定了将士的人心,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而且空口白牙地,赤手空拳地解除了王廷凑包围的一个城市,解救出了这个城市的刺史。
潮州为官七个月,这是一个奇迹
唐代大诗人韩愈,仅在广东潮州任职七个月,但他却赢得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千年后仍颂扬不止。而位于潮州的韩文公祠,不仅成为广东干部的廉政教育重要参观地,福建等地的干部也慕名赶来参观。(潮州:挖掘韩愈精神 传播廉政新风)
韩愈因直言进谏被贬潮州,以罪臣之身,按照当时的规矩,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
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韩愈死后二百多年,潮州人重修韩文公庙,请苏轼先生作碑文,苏先生起笔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之为韩愈定位,真可谓震古烁今。
满分作文运用
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