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高考作文里韩愈的存在感很低,但他很生猛

高考作文里韩愈的存在感很低,但他很生猛

  作家潘向黎说:韩愈是一个气场和存在感均极强的人物。但命运如此让人捉摸不透。韩愈的一生摔过跟头,遭过白眼,甚至挨过饿,受过寒冷……一篇《马说》饱含了自己被埋没的痛苦。

  韩愈在后世走红绝对离不开苏轼的推荐和"刷屏"。苏轼评价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其实,韩愈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既立业又立言。作为文坛领袖,他“手持文柄,高视寰海”“三十余年,声名塞天”;

  作为作家,他敢为风气之先,为文为诗气势磅礴;

  作为一个生命个体的“人”,他刚直敢任,人格伟岸,诚为伟丈夫。

  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

image

  到入学龄时,嫂嫂郑氏为其择名时,他自选“愈”。郑氏问:“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十九岁后科考殿试连连失利,与妻子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其妻劝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只是这科场屡挫 ,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说道:“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己瞧不见自己脸上的黑,请赐教。”其妻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在正义与私心之中,他舍弃了私心

  韩愈19岁进士考试,三试不第,三次吏部博学鸿词科考试(考试通过才有资格授予官职)皆不中,29岁才得幕僚微小官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50岁之前官职一直浮沉不定。50岁时,因参与平定淮西吴元济之役表现出处理军国大事的才能,迁为吏部侍郎。官职可谓不易。

  然而两年后,因为宪宗皇帝十分迷信佛教,国内佛事大盛,公元八一九年,又搞了一次大规模的迎佛骨活动,修路盖庙,人山人海,官商民等舍物捐款,劳民伤财,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佞佛热潮。韩愈敏锐地意识到了这种弊端必将更大地加剧社会矛盾,他给唐宪宗上了一篇《论佛骨表》,文中大谈佛骨乃“朽秽之物”,视皇帝带头、全国信佛为“伤风败俗”之举,“佛如有灵,能作祸祟,凡有殃咎,宜加臣身”。

  韩愈越是肝脑涂地,陈利害,表忠心,宪宗越觉得他是在抗龙颜,揭龙鳞,大逆不道,要立斩韩愈,在宰相和众大臣的竭力营救下,韩愈才免得一死,被贬到八千里外的海边做潮州刺史。他被押送出京不久,家眷也被赶出长安,年仅十二岁的小女儿也惨死在驿道旁。他在过蓝关时写了那首著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叩齿庵承载了韩愈一段友人佳话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出巡,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长得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更是使人害怕。韩愈本来就是因为劝皇帝不要为迎接释迦牟尼的骨头过分劳民伤财,才被贬到潮州来的,早已对和尚没有好感了,一见这副“恶相”,更是讨厌,他想这决非好人,回去要好好收拾他,敲掉他那长牙。韩愈回到衙里,才下轿,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刚才有个和尚要送给老爷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非金非银,是一对长牙,正好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声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问很深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这以后,两人终于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庵,叫“叩齿庵”。

  烈士暮年:壮勇夺三军之帅

  在人们的印象中,韩愈也许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朝廷出现危难之时,韩愈却能毅然披挂上阵,担负起军事参谋的重任,走上了讨伐叛军的战场。

  在他已进衰朽之年时,王廷凑杀了成德节度使后自立欲反叛,而且占领镇州附近的两个城池并包围深州之后,他有恃无恐,意图在天下大乱中谋得自己的利益。朝廷派韩愈去安抚,他一介文官,一个书生,他去了能怎么样呢,肯定回不来了,想到韩愈是一代文豪,文坛大家,又觉得他这么有才华,白白扔了一条性命,唐穆宗后悔了,赶紧派人就追上韩愈,然而韩愈的回答:“安有受君命,而滞留自顾……”意思就是:在我韩愈的字典里,就没有“退缩”这俩字。

  尽管知道王廷凑其人阴险狡诈,镇州之行岂不是岌岌可危不但去,而且疾驰而入。他的军事才能奇谋善论不但稳定了将士的人心,让想要谋反的藩镇的节度使幡然悔悟,臣服朝廷,而且空口白牙地,赤手空拳地解除了王廷凑包围的一个城市,解救出了这个城市的刺史。

  潮州为官七个月,这是一个奇迹

  唐代大诗人韩愈,仅在广东潮州任职七个月,但他却赢得当地百姓的深切怀念,千年后仍颂扬不止。而位于潮州的韩文公祠,不仅成为广东干部的廉政教育重要参观地,福建等地的干部也慕名赶来参观。(潮州:挖掘韩愈精神 传播廉政新风)

  韩愈因直言进谏被贬潮州,以罪臣之身,按照当时的规矩,老老实实磨时间,等机会便是,决不会主动参政。但韩愈还是忍不住,就如新官上任一般,连续干了四件事。

  一是驱除鳄鱼。当时鳄鱼为害甚烈,当地人又迷信,只知投牲畜以祭,韩愈“选材技吏民,操强弓毒矢”,大除其害。

  二是兴修水利,推广北方先进耕作技术。

  三是赎放奴婢。他下令奴婢可以工钱抵债,钱债相抵就给人自由,不抵者可用钱赎,以后不得蓄奴。

  四是兴办教育,请先生,建学校,甚至还“以正音为潮人语”,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推广普通话。

  不可想象,从他贬潮州到再离潮而贬袁州,八个月就干了这四件事。韩愈在潮州任上共有十三篇文章,除三篇短信,两篇上表外,余皆是驱鳄祭天,请设乡校,为民请命祈福之作。文如其人,文如其心。当其获罪海隅,家破人亡之时,尚能心系百姓,真是难能可贵了。

  韩愈死后二百多年,潮州人重修韩文公庙,请苏轼先生作碑文,苏先生起笔两句:“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以之为韩愈定位,真可谓震古烁今。

  满分作文运用

  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满分作文《细雨闲花皆寂寞,文人英雄应如是》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寒食日出游

唐代 韩愈

李花初发君始病,我往看君花转盛。走马城西惆怅归,
不花千株雪相映。迩来又见桃与梨,交开红白如争竞。
可怜物色阻携手,空展霜缣吟九咏。纷纷落尽泥与尘,
不共新妆比端正。桐华最晚今已繁,君不强起时难更。
关山远别固其理,寸步难见始知命。忆昔与君同贬官,
夜渡洞庭看斗柄。岂料生还得一处,引袖拭泪悲且庆。
各言生死两追随,直置心亲无貌敬。念君又署南荒吏,
路指鬼门幽且夐。三公尽是知音人,曷不荐贤陛下圣。
囊空甑倒谁救之,我今一食日还并。自然忧气损天和,
安得康强保天性。断鹤两翅鸣何哀,絷骥四足气空横。
今朝寒食行野外,绿杨匝岸蒲生迸。宋玉庭边不见人,
轻浪参差鱼动镜。自嗟孤贱足瑕疵,特见放纵荷宽政。
饮酒宁嫌盏底深,题诗尚倚笔锋劲。明宵故欲相就醉,
有月莫愁当火令。

奉使镇州,行次承天行营,奉酬裴司空

唐代 韩愈

窜逐三年海上归,逢公复此著征衣。
旋吟佳句还鞭马,恨不身先去鸟飞。

张中丞传后叙

唐代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所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庭楸

唐代 韩愈

庭楸止五株,共生十步间。各有藤绕之,上各相钩联。
下叶各垂地,树颠各云连。朝日出其东,我常坐西偏。
夕日在其西,我常坐东边。当昼日在上,我在中央间。
仰视何青青,上不见纤穿。朝暮无日时,我且八九旋。
濯濯晨露香,明珠何联联。夜月来照之,蒨蒨自生烟。
我已自顽钝,重遭五楸牵。客来尚不见,肯到权门前。
权门众所趋,有客动百千。九牛亡一毛,未在多少间。
往既无可顾,不往自可怜。

纳凉联句

唐代 韩愈

递啸取遥风,微微近秋朔。 ——孟郊
金柔气尚低,火老候愈浊。 ——韩愈
熙熙炎光流,竦竦高云擢。 ——韩愈
闪红惊蚴虬,凝赤耸山岳。目林恐焚烧,耳井忆瀺灂。 ——孟郊
仰惧失交泰,非时结冰雹。化邓渴且多,奔河诚已悫。 ——孟郊
暍道者谁子,叩商者何乐。洗矣得滂沱,感然鸣鸑鷟. ——孟郊
嘉愿苟未从,前心空缅邈。清砌千回坐,冷环再三握。 ——孟郊
烦怀却星星,高意还卓卓。 ——孟郊
龙沈剧煮鳞,牛喘甚焚角。蝉烦鸣转喝,乌噪饥不啄。 ——韩愈
昼蝇食案繁,宵蚋肌血渥。单絺厌已褫,长wM倦还捉。 ——韩愈
幸兹得佳朋,于此荫华桷。青荧文簟施,淡澉甘瓜濯。 ——韩愈
大壁旷凝净,古画奇駮荦。凄如羾寒门,皓若攒玉璞。 ——韩愈
扫宽延鲜飙,汲冷渍香穱。篚实摘林珍,盘殽馈禽ob. ——韩愈
空堂喜淹留,贫馔羞龌龊。 ——韩愈
殷勤相劝勉,左右加砻斫。贾勇发霜硎,争前曜冰槊。 ——孟郊
微然草根响,先被诗情觉。感衰悲旧改,工异逞新貌。 ——孟郊
谁言摈朋老,犹自将心学。危檐不敢凭,朽机惧倾扑。 ——孟郊
青云路难近,黄鹤足仍鋜.未能饮渊泉,立滞叫芳药。 ——孟郊
与子昔睽离,嗟余苦屯剥。直道败邪径,拙谋伤巧诼。 ——韩愈
炎湖度氛氲,热石行荦硞。痟肌夏尤甚,疟渴秋更数。 ——韩愈
君颜不可觌,君手无由搦。今来沐新恩,庶见返鸿朴。 ——韩愈
儒庠恣游息,圣籍饱商榷。危行无低徊,正言免咿喔。 ——韩愈
车马获同驱,酒醪欣共欶.惟忧弃菅蒯,敢望侍帷幄。 ——韩愈
此志且何如,希君为追琢。 ——韩愈

赠侯喜

唐代 韩愈

吾党侯生字叔d2,呼我持竿钓温水。平明鞭马出都门,
尽日行行荆棘里。温水微茫绝又流,深如车辙阔容輈.
虾蟆跳过雀儿浴,此纵有鱼何足求。我为侯生不能已,
盘针擘粒投泥滓。晡时坚坐到黄昏,手倦目劳方一起。
暂动还休未可期,虾行蛭渡似皆疑。举竿引线忽有得,
一寸才分鳞与鬐.是日侯生与韩子,良久叹息相看悲。
我今行事尽如此,此事正好为吾规。半世遑遑就举选,
一名始得红颜衰。人间事势岂不见,徒自辛苦终何为。
便当提携妻与子,南入箕颍无还时。叔d2君今气方锐,
我言至切君勿嗤。君欲钓鱼须远去,大鱼岂肯居沮洳。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