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韩愈的文道

韩愈的文道


image

  读些古文,对写作者有时意义不小。近日读的是唐宋八大家之文。读原文,有困难,就参照译文理解。脑子里渐渐盘旋起文道两字。但真正的文道是什么?并不是清晰了然,也不能用几句话说明白。

  韩愈的《答李翊书》中,有些观点,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关于立言。“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则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养其根而俟其实,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韩愈的意思是要想达到立言的境界,不能想着朝夕而成,而要知道这是个长期的过程,甚至要一生孜孜以求,要警惕势利的诱惑,功利的侵染,要保持一种淡泊。还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增进道德的修养,成为一个仁义之人,写出的文章自然和蔼可亲。韩愈信奉的是孔孟之道,这也是他追求的做人之道。他以为人道成,文道亦成。一个人关键是不断追寻、淬炼自己更高的精神境界。

  韩愈又是怎样具体探求文道的呢?既然是文道,他先从自己的读书说起。“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是说他读哪些书,学习哪些人。这告诉我们,要取法乎上。只有汲取高人的志意,研习饱含高级思想的书,才可能让自己深味文道的精髓,接近文道。“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当然是常常思考、琢磨、体会、发见文道。是用心、专一地探索文道。

  “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具体行文的时候,韩愈是怎样做的呢?他是把那些陈旧的言辞去掉,却感到困难。“其观于人,不知其非笑之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犹不改。”别人怎么看待他的文章,他不在意,就算别人讥笑、非难,他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情,他坚持了很多年。可见,他创作态度的坚定、不动摇。“然后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就是古书上的“道”也有真假之别,对错之分,有的正确但不完善,把错的、不完善的都去了,他才慢慢有了自己的心得。“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来矣。其观于人也,笑之则以为喜,誉之则以为忧,以其犹有人之说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这时候,韩愈达到了新的写作境界,“汩汩然来矣”。外界的人评价他的文,别人赞誉,他就发愁;别人讥笑,他则欣喜。他唯恐文章中存有一般人的思想与看法。这样又过了很多年,他进入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写作境界,“浩乎其沛然矣”。

  具有高境界的韩愈,“又惧其杂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他担忧表达的思想杂而不纯,就从相反的方向挑剔、思考,心平气和,感到表达的思想醇正了,才放手去写。达到了这样的境界,他还是没有停止文道的修炼。“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只有坚持不懈地去追求,才能真正地接近、到达文道。

  关于思想与文章的关系。韩愈提出了气盛言宜的观点:“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只要具备了丰富高级的思想,文章怎么写(不管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都会恰到好处。作家汪曾祺就在自己的语言论中对韩愈这一理论进行了阐发。

  韩愈的《答李翊书》文短意丰,对我们写作者探求文道有很大的意义。我们不一定非得局限于他寻的“道”,我们可以借鉴他经验中那些适合我们的成分。我们更应该站在当下的位置,去找寻自己的“道”。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和席八十二韵(元和十一年,夔与愈同掌制诰)

唐代 韩愈

绛阙银河曙,东风右掖春。官随名共美,花与思俱新。
绮陌随游间,绫衾夜直频。横门开日月,高阁切星辰。
庭变寒前草,天销霁后尘。沟声通苑急,柳色压城匀。
纶綍谋猷盛,丹青步武亲。芳菲含斧藻,光景畅形神。
傍砌看红药,巡池咏白蘋.多情怀酒伴,馀事作诗人。
倚玉难藏拙,吹竽久混真。坐惭空自老,江海未还身。

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

唐代 韩愈

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
客泪数行先自落,鹧日休傍耳边啼。
兼金那足比清文,百首相随愧使君。
俱是岭南巡管内,莫欺荒僻断知闻。

驽骥

唐代 韩愈

驽骀诚龌龊,市者何其稠。力小若易制,鸣微良易酬。
渴饮一斗水,饥食一束刍。嘶鸣当大路,志气若有馀。
骐骥生绝域,自矜无匹俦。牵驱入市门,行者不为留。
借问鸣几何,黄金比嵩丘。借问行几何,咫尺视九州。
饥食玉山禾,渴饮醴泉流。问谁能为御,旷世不可求。
惟昔穆天子,乘之极遐游。王良执其辔,造父挟其輈.
因言天外事,茫惚使人愁。驽骀谓骐骥,饿死余尔羞。
有能必见用,有德必见收。孰云时与命,通塞皆自由。
骐骥不敢言,低徊但垂头。人皆劣骐骥,共以驽骀优。
喟余独兴叹,才命不同谋。寄诗同心子,为我商声讴。

答柳柳州食虾蟆

唐代 韩愈

虾蟆虽水居,水特变形貌。强号为蛙哈,于实无所校。
虽然两股长,其奈脊皴皰。跳踯虽云高,意不离泞淖。
鸣声相呼和,无理只取闹。周公所不堪,洒灰垂典教。
我弃踯海滨,恒愿眠不觉。叵堪朋类多,沸耳作惊爆。
端能败笙磬,仍工乱学校。虽蒙勾践礼,竟不闻报效。
大战元鼎年,孰强孰败桡。居然当鼎味,岂不辱钓罩。
余初不下喉,近亦能稍稍。常惧染蛮夷,失平生好乐。
而君复何为,甘食比豢豹。猎较务同俗,全身斯为孝。
哀哉思虑深,未见许回棹。

题临泷寺

唐代 韩愈

不觉离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
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

同宿联句

唐代 韩愈

自从别君来,远出遭巧谮。 ——韩愈
斑斑落春泪,浩浩浮秋浸。 ——孟郊
毛奇睹象犀,羽怪见鵩鸩。 ——韩愈
朝行多危栈,夜卧饶惊枕。 ——孟郊
生荣今分逾,死弃昔情任。 ——韩愈
鹓行参绮陌,鸡唱闻清禁。 ——孟郊
山晴指高标,槐密骛长荫。 ——韩愈
直辞一以荐,巧舌千皆fE. ——孟郊
匡鼎惟说诗,桓谭不读谶。 ——韩愈
逸韵何嘈嗷,高名俟沽赁。 ——孟郊
纷葩欢屡填,旷朗忧早渗。 ——韩愈
为君开酒肠,颠倒舞相饮。 ——孟郊
曦光霁曙物,景曜铄宵祲。 ——韩愈
儒门虽大启,奸首不敢闯。义泉虽至近,盗索不敢沁。 ——孟郊
清琴试一挥,白鹤叫相喑。欲知心同乐,双茧抽作纴。 ——孟郊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