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解开王安石身上的谜团

解开王安石身上的谜团

  王安石卒后,竟未见有行状、墓志、神道碑、家传等资料行世,这本身即是一大谜团。再加上大量笔记野史信口雌黄、以讹传讹,遂使这一代名相身上的污垢尘埃越积越多,世人竟有无复窥其真相之叹。刘成国这本《王安石年谱长编》,堪称刮垢磨光的学术巨制。

  


  王安石身上有太多的谜团。

  元祐元年(1086)他卒后,竟未见有行状、墓志、神道碑、家传等资料行世,这本身即是一大谜团。再加上《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等重要史书世罕传本,大量笔记野史信口雌黄、以讹传讹,遂使这一代名相身上的污垢尘埃越积越多,世人竟有无复窥其真相之叹。如王安石的生日、字、封号、子嗣,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的卒年等,这些最基本的情况都属讹传或悬案,遑论其余。而素称年谱名作的清人蔡上翔的《王荆公年谱考略》,错漏处竟达60%以上,对于谱主作品的准确系年也仅占王安石诗文总数的5.4%。今人虽不断对蔡谱有所补正,然皆零零碎碎,难成大观。但刘成国的《王安石年谱长编》,却堪称刮垢磨光的学术巨制。

  


  王安石二子事迹常相混淆。王安石长子王雱,才华高绝,助父熙宁变法;次子王旁,有心疾,百计欲杀妻庞氏,王安石怜庞氏无辜,遂将之再嫁他人。由于雱、旁字形相近,他们的事迹常被混淆,反对变法者更是在笔记中将王旁心疾欲杀妻之事嫁接于王雱身上,借机诬蔑变法之人。三人成虎,因反对变法者蓄意诬蔑,兼之书籍刊刻时往往鲁鱼亥豕,遂致北宋后期有王安石因变法祸国殃民而绝后之传闻。这些不实传闻,有些竟被《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等采纳,南宋以后以“信史”面目出现,广为流播。千年之污,谁为洗之?刘著则首次利用王安石曾孙王珏墓志铭,结合《宋会要辑稿》中的史料,复原了王安石身后的四代血缘谱系,并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笔记中关于谱主后裔的诸多无心之失或有意诬蔑,一一予以澄清,洵为王氏功臣。

  王安石生辰,前人聚讼难定。今人有取文渊阁《四库全书》所收《能改斋漫录》卷十“王介甫,辛酉(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二日辰时生”之说,且佐《续资治通鉴长编》载熙宁四年(1071)该日王雱“蒙差押赐父安石生辰礼物”为证。貌似证据确凿。但刘著却注意到武英殿聚珍本《能改斋漫录》的异文:“王介甫,辛酉(天禧五年)十一月十三日辰时生。”并详考两宋礼制,宰执赐生日礼物乃在生辰前一日,从而王安石生于辛酉十一月十三日辰时可成定论。关于王安石胞弟王安国的卒年亦有熙宁七年(1074)、熙宁九年(1076)二说,前者所据为《四部丛刊》本《临川文集》卷九十一的《王平甫墓志》,后者所据为《续资治通鉴长编》,似皆不容忽视。刘著则据《宋集珍本丛刊》所收宋刻元明递修本《临川文集》卷九十一《王平甫墓志》未有“熙宁七年”四字,以及洛阳新出土王安国神宗熙宁八年(1075)所撰《尚书屯田员外郎张君墓志铭》,推翻熙宁七年之说;又据王安石《中使传宣抚问并赐汤药及抚慰安国弟亡谢表》、曾巩《祭王平甫文》等,推断王安国当卒于熙宁十年(1077)八月十七日。《王平甫墓志》中王安国卒于“熙宁七年八月十七日”的记载,“七”当为“十”之讹。

  其他如据2009年南京将军山王安石家族墓志发掘时出土的《王益墓志》和《王安仁墓志》,证定王安石之父王益卒葬之日是皇祐三年(1051)四月十日,葬地是江宁牛首山。据宁波新发现《宋故汪君庄氏墓志铭》,指出王安石治鄞时,鄞民始知土葬之礼,增进了人们对王安石执政地方时的了解。根据北宋灵隐山摩崖题名,考证出谱主于仁宗康定二年(1041)曾赴杭州探望大妹文淑,并于法喜院读书题诗。从《日本藏中国罕见地方志丛刊》之《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二十八《艺文祠记庙记》中,辑出谱主佚作《许旌阳祠记》,增进了对谱主晚年思想趋向的理解。如此等等,比比皆是,不胜枚举。

  当然,刘著不仅停留于利用新出或未被前人注意到的史料,而是对所用史料能详加辨析,精审考订,以求确解。前举诸例已为显证,另如刘著虽重新史料,但当正史文集足以定谳时,刘著亦不取来历不明之家谱材料。《能改斋漫录》卷十四曾载王安石“改字介卿”,方以智、王士祯、何焯等皆认同此说,刘著则从改字原因、改字风俗、亲友称呼等方面,力证“介卿”属于昵称,并非改字。嘉祐五年王安石接伴辽使事,王晋光《王安石接伴使辽及使北年代初探》、张涤云《关于王安石使辽及使辽诗的考辨》,都系于嘉祐八年(1063),原因在于认为北宋送伴使伴送辽使,只至宋、辽边境白沟;而王安石使北诗中有《涿州》《出塞》两篇描写辽国境内的景色。故王安石于送伴辽使外,应当正式出使过辽国,最有可能是嘉祐八年四月担任遗留国信使出使辽国。然而王、张均未发现关于王安石正式使辽的任何史料,纯属推测。刘著则据《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载送伴使“故事邀过白沟,置酒作乐”,考证王安石嘉祐五年(1060)春伴送辽使归国时,曾按惯例越过宋、辽边界进入辽国,故撰有四篇描写辽国境内景物的诗歌;除此外,未曾正式使辽,考辨过程非常精彩。

  更令人钦佩的是,刘著对王安石40%以上的诗文作品皆予证据充分的准确系年,另有45%的作品也能大致系年,而诗文的系年,对于考辨谱主行实、交游、思想、心态均至关重要。如王安石《送子思兄参惠州军》中的“子思兄”,沈钦韩《王荆文诗文沈氏注》谓“子思兄”乃黄孝先,刘著据《(道光)广东通志》指沈注之误,谓“子思兄”乃谭必,故系此诗作于谭必英宗治平年间赴任惠州时,令人信服。《桃花源》系王安石名篇,“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足见王之高远政治理想,然前人皆未能系年,刘著则考出其作于嘉祐元年(1056)。刘著还据《景定建康志》卷十二所载“熙宁七年四月王安石知江宁府,八年三月一日赴阙”,将王安石名篇《泊船瓜洲》系于熙宁八年(1075),并证明诗歌第三句当作“春风自绿江南岸”,进而指出此时王安石与吕惠卿并非交恶状态,驳斥了《宋史》对王(安石)吕(惠卿)交恶、新党分裂的叙述。

  


  


  刘著所运用的资料,不仅有《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会要辑稿》《宋史》等史料,而且举凡小说笔记、方志家乘、总集别集,乃至新出土文献、电子文献等,凡与谱主相关者,无不搜罗殆尽,颇有“上穷碧落下黄泉”之感。可以说,善于利用新出或未被前人注意到的史料,填补前人未臻之空白或解决前人聚讼,是刘著的一大特色,也是其收获最丰之处。

  刘著对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学者王安石的一生,做了细致的材料爬梳和综合考述,内容丰富,堪称近年来宋代文史基础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如果要说什么美中不足的话,我觉得刘著较明显的问题是征引《续资治通鉴长编》太多,而未及完全消化,特别是熙宁四年至九年,所引材料有密不透风之嫌。不过,对于编纂年谱,我只有失败的教训,而谈不上什么成功的经验,姑且置此一说,以俟方家正之。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子贡

宋代 王安石

一来齐境助奸臣,去误骄王亦苦辛。
鲁国存亡宜有命,区区翻覆亦何人。

怀元度四首

宋代 王安石

秋水才深四五尺,扁舟斗转疾於飞。
可怜物色阻携手,正是归时君不归。

与宝觉宿精舍

宋代 王安石

扰扰复翩翩,秋床烛屡昏。
真为说万物,岂止挟三言。
问义曹溪室,捐书阙里门。
若知同二妄,目击道逾存。

示德逢

宋代 王安石

先生贫敝古人风,

雨未止正臣欲行以诗留之

宋代 王安石

纷纷应接使人愁,与子从容喜问酬。
他日故将泥自庇,今朝欲以雨相留。

西太一宫楼

宋代 王安石

草际芙蕖零落,水边杨柳攲斜。日暮炊烟孤起,不知鱼网谁家。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