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这块地王安石挣的?那得还给西夏!”司马光很坚决

“这块地王安石挣的?那得还给西夏!”司马光很坚决

  


  北宋的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北有辽国“压顶”,西有吐蕃诸部,西北有西夏虎视眈眈。

  宋太宗两次北伐失败后,这个问题更加严重:为了防备契丹人,北宋不得不将大量兵力部署在河北,导致西北防务空虚。

  到了宋仁宗时期,逐渐强大的西夏,成了北宋的大患,尤其是李元昊称帝后,宋、夏之间的摩擦,更是家常便饭,西北的战火,一直没有熄过。

  问题是,北宋总是被动挨打,这就有点烦人。

  宋神宗被打烦了,也被打怒了,决定转守为攻,把西夏打痛打怕。

  当然了,宋神宗的“终极目的”,是想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现状,并最终消灭西夏,统一西北地区。

  要想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夺取西夏左厢横山之地,切断西夏赖以生存的右臂,傍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绝西夏与吐蕃的联系,从右翼边境压迫西夏”(《北宋拓边河湟之地》)。

  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解决党项人的威胁,消除西北边患。

  下决心容易,从何处入手,宋神宗却很迷茫。

  关键时刻,三篇《平戎策》飞到神宗案头,作者名叫王韶,1057年(嘉佑二年)进士,担任过新安主簿、建昌军司理参军。

  王韶献的《平戎策》,可以概括为“收复河湟,招抚羌族,孤立西夏”方略。

  王韶说,攻取西夏的前提,是先收复河、湟二州,这样可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

  可使西夏腹背受敌这话,从何说起呢?

  原来在当时的青唐(青海西宁),还存着在一个唃厮啰政权。

  


  唃厮啰原名欺南凌温,是吐蕃赞普的后裔,青唐吐蕃的首领,他在青海东部和甘肃南部的河湟地区建立的政权,又叫“唃厮啰政权”。

  历史学家则又把它叫做“后吐蕃王国”,是吐蕃分裂后的产物。

  实际上,早在宋仁宗时期,唃厮啰就采取过联宋抗夏的政策,狠狠收拾过一次南侵的李元昊,于1035年的宗哥河之役,把西夏军队打得落花流水,之后又多次“以奇计破元昊”,不可一世的李元昊,此后再也不敢打唃厮啰疆土的主意。

  干赢了西夏、保卫了河湟地区,唃厮啰顿时名声大振,熙、河、洮、岷、叠、宕、湟、鄯、廓、积石等州军的吐蕃部落,纷纷集合到他这块磁铁下。

  原来投了西夏的一些吐蕃部落也回来了,唃厮啰的地盘也一下子扩大了不少,直接与北宋、西夏、回鹘、于阗等国相连,比分裂前的吐蕃还要强盛。

  王韶的《平戎策》,既有对形势详尽而透彻的分析,也有具体策略,宋神宗立即采纳,并任王韶为秦凤路经略司机宜文字(相当于机要秘书),命他主持开拓熙河事务。

  收复河、湟的重任,就这样落到了一个书生肩上。

  王韶的方略,也得到了时为宰相的王安石大力支持,王韶想借机侵占边境弓箭手田地的企图(未能得逞),甚至还得到了王安石的包庇,当有人上奏说王韶所谓的荒田是谎报,王安石不但斥之为子虚乌有,还罢了那人的官。

  王安石明白,戏未开场就处理这场戏的主角,以后的戏怎么演?

  王韶受命后,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开边(用武力开拓疆土)行动——“河湟开边”便开始了。

  据《宋史》,王韶首先搞定的,是渭源堡(在今甘肃定西市渭源县)和乞神平(在今甘肃渭源县西南)的蒙罗角、抹耳水巴等族。

  


  上述两族很容易就搞定了,但羌人却不那么好对付,因为他们占据了险要之地。

  手下一些将领心想,既然险要之地已被羌人占据,那咱们就只能把部队布置在空旷之地了,王韶说这怎么行,险要之地必须占领,不然就会被动挨打!

  他亲自率军去夺抹邦山(在今甘肃临洮县东南三十里),大败羌人,烧了他们的营寨,但打了胜仗就撤军了。

  那时候的唃厮啰国,再也不是之前的唃厮啰国了,他们见宋军的战略变了,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便派兵来救羌人,带队的名叫瞎征,唃厮啰国第四代赞普。

  见来了救兵,四散的羌人又集结起来,与瞎征的军队一起,继续与宋军对抗。

  王韶虽是一书生,但自幼熟读兵书,可以说在布兵打仗方面无师自通,玩起“阴谋”来溜溜熟。

  他先是令部队虚张声势,吸引敌人的注意力,同时暗中命部队攻打武胜,占领武胜后,在那里建了镇洮军。

  此战过后,王韶升为右正言、集贤殿修撰。

  上回打的,是甘肃天水地区的吐蕃部族军队,首领叫瞎药。

  打败瞎药后一段时间,王韶又打跑了瞎征,瞎征两万多部族,都降了王韶,朝廷改镇洮为熙州,任命王韶为熙州知州。

  公元1073年,王韶又攻取了位于甘肃南部的河州。

  胜利接二连三,但麻烦事也跟着来了,原已归降的羌人反了,并在瞎征支持下占了河州。

  但瞎征失算了,偷鸡不着反而蚀了一大把米,经过激战,王韶不但收复了河州,还顺便拿下了宕、岷、叠、洮四州(叠、洮二州的羌人自动开城投降)。

  


  

  通过几年努力,王韶终于收复了熙、河、洮、岷、叠、宕六州。

  为什么说是收复呢?

  因为唐朝安史之乱之前,这一地区本为唐朝控制,后因战乱等原因逐渐丢失。

  据北宋政府自己统计,六州收复之后,归附北宋的吐蕃部落达20多万,宋朝的疆土,拓展了2000多里。

  这次胜利,也是北宋近百年来取得的最大的军事胜利,“使西夏有腹背受敌之忧”的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对甘肃、青海吐蕃各部的招抚,也使之前其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得以结束,不但各部落易受外部武力威胁的可能性大大减少,各部落之间争战不休的局面也得以终结,大大促进了包括吐蕃在内的各族人民的社会经济发展,之前各部落常年征战带来的内耗,也从此不再。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次韵杏花三首

宋代 王安石

心怜红蕊与移栽,不惜年年粪壤培。
风雨无时谁会得,欲教零乱强催开。

送郓州知府宋谏议

宋代 王安石

盛世千龄合,宗工四海瞻。
天心初吁俊,云翼首离潜。
德望完圭角,仪形壮陛廉。
徐鸣苍玉佩,尽校碧牙签。
纶掖清光注,銮坡茂渥沾。
文明诚得主,政瘼尚烦砭。
右府参机务,东涂赞景炎。
庙谟资石画,兵略倚珠钤。
坐镇均劳逸,斋居养智恬。
讴谣喧井邑,惠化穆苍黔。
进律朝章旧,疏恩物议佥。
通班三殿邃,徙部十城兼。
申甫周之翰,龟蒙鲁所檐。
地灵奎宿照,野沃汶河渐。
首路龙旗盛,提封虎节严。
赐衣缠紫艾,卫甲缀朱綅。
海谷移文省,溪堂燕豆添。
班春回绀幰,问俗卷彤襜。
舟檝商岩命,熊罴渭水占。
治装行入觐,金鼎重调盐。

离北山寄平甫

宋代 王安石

日月沄沄与水争,披襟照见发华惊。
少年忧患伤豪气,老去经纶误半生。
休向朝廷论一鹗,只知田里守三荆。
清溪几曲春风好,已约归时载酒行。

日出人上饮

宋代 王安石

日出人上饮,日西未云休。
主人笑而歌,客子叹以愀。
指此人上柱,始生在岩幽。
雨露饱所滋,凌云亦千秋。
所托愿求久,何言值君收。
乃令卑湿地,百蚁上穷锼。
丹青空外好,镇压已堪忧。
为君重去之,不使一蚁留。
蚁力虽云小,能生万蚍蜉。
又能高其础,不尔继者稠。
语客且勿然,百年等浮沤。
为客当酌酒,何豫主人谋。

王子直挽辞

宋代 王安石

多才自合至公卿,岂料青衫困一生。
太史有书能叙事,子云於世不徼名。
丘坟惨淡箕山绿,门巷萧条颍水清。
握手笑言如昨日,白头东望一伤情。

渔家傲·平岸小桥千嶂抱

宋代 王安石

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
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