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夫人为他买了个侍妾,没想到他竟然这样做

王安石夫人为他买了个侍妾,没想到他竟然这样做

  性情简率,不事修饰

  王安石变法,激起各利益攸关方的思想和情绪的反弹,在对王安石及其事业的批评意见中,最为刺耳的则是对王安石人格与人品的反面看法,尤其以苏洵所写的《辨奸论》最具代表性。

  《辨奸论》中使人印象深刻的在于对王安石生活习性的刻画,及通过这样的刻画暗示王安石的“不近人情”。比如《辨奸论》里暗示王安石衣垢忘浣,面垢忘洗,其实,这一点并非完全出自毫无依据的面壁虚构和不着边际的造谣。

  王安石性情简率,不事修饰,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从不在意,甘守淡泊,排斥虚华。王安石在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前,曾与友人一同到寺庙里洗澡,友人偷偷地给他准备了一件新衣服,并把他的旧衣服拿走了,等到王安石出浴,友人的随从就将新衣服拿给他穿上,但没有告诉他实情。王安石很自然地就穿上了,却没有任何异样的表情。

  王安石在饮食上的表现更是让人忍俊不禁。王安石做了参知政事后,有人讲他喜欢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听说后就很困惑,说王安石平日对饮食从来不挑挑拣拣,怎么突然喜欢吃獐肉干,就问负责王安石饮食起居的随从是怎么回事。随从回答说相公每次吃饭不吃别的东西,只吃獐肉干。王安石的夫人就问,吃饭时你们把獐肉干放在哪个位置,随从回答说放在最靠近筷子的地方。

  王安石的夫人就说,明天吃饭时你们把别的食物放在靠近他筷子的地方试试。后来果然靠近筷子的食物吃完了,獐肉干却剩下了。大家这才明白,王安石对食物并没有特别的喜好,什么东西放在他跟前他就吃什么。

  招待亲属,饮食也很俭素。王安石当宰相后,亲家的一个儿子到京师办事,顺便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请他吃饭。第二天,他穿戴齐整去了,心里想着宰相必然是好酒好肉地款待。然而日头过午,王家的随从端上了一些烧饼和蔬菜,还有少许的酒和烤肉,接着马上就上了米饭,旁边放置着菜羹。他因为与王安石有亲戚关系,平时又颇为骄纵,只吃了几枚烧饼,而且是只吃烧饼的中间部分,把烧饼的四周却留着,王安石神情自若地将他吃剩下的烧饼的四周吃了。此人因而感到非常地惭愧。

  性不好华腴,世多称其贤

  王安石用心太专,不是沉思于学术,就是用心于政事,对生活细节完全是粗线条处置,以至于有人看他生活太简朴,怀疑是他伪装的。这就有些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味道了。其粗线条的生活态度,也包括他的个人卫生习惯,比如很长时间不洗澡,衣服脏了,也不及时浣濯。原本,王安石这种俭约的生活作风和专心致志的工作态度,是被当时人赞许的,“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

  自苏洵《辨奸论》一出,尤其是变法全面铺开后,随着反对的声浪越来越高,士大夫阶层对王安石的评价越来越低,逐次趋向人身攻击。他们把王安石看作有异于人类的动物。王安石年轻时,身上的皮肤像蛇皮一样,他的几位舅舅看不起他,暗地里议论王安石说,这个家伙今后也想做官吗?朝廷内士大夫对王安石的丑化更加恶毒,傅尧俞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有一个獾进入了他的房室,过了一会又不知所终,所以王安石的父母给他取了一个小名叫獾郎。有一位官员问当时的道士王仔昔,王安石为什么没有后代?王仔昔说,王安石是天上的野狐精,怎么会有后代?獾与狐都是小型哺乳类动物,但都被用来诋毁王安石的人格。对所要贬损的对象从外貌上进行丑化,是古代政治斗争常采取的手段之一。但是直接将政治对手指斥为不是人类,就未免太过分了。

  黄庭坚虽然反对王安石变法,并因此而遭到贬谪,但是他对王安石本人的学识和道德水平却既欣赏又敬佩。他曾说:“余尝熟观其风度,真视富贵如浮云,不溺于财利酒色,一世之伟人也。”

  讲求自律,求“内得于己”

  王安石虽曾位极群臣,尊荣无比,但却简朴低调。熙宁九年(1076)第二次罢相后,他回到南京居住,起初还有个“判江宁府”的官衔,但他一直没有到知府衙门去视事,到第二年的六月,他连这个官衔也辞掉了。他在江宁府城东门到钟山的半道上为自己建造了住宅,晨暮诵读不辍,过着山林隐士和乡间老翁一般的清平生活。平日骑一头驴,带着僮仆游览山中寺庙。想进城,就乘小船,未曾乘马和乘轿。所居之地,四面没有人家,那座房子也不过仅能避风遮雨,又没有围墙,看上去就像一座旅舍,有人劝王安石修建垣墙,他以沉默做答复。

  1085年,王安石生了病,以舍宅为寺,宋神宗赐名报宁寺。又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病痊愈了,就在江宁府城中租了几间屋居住,竟然没有再建屋宅。

  受过苏轼“乌台诗案”牵连,受变法派政治打击的王巩(1048-1117)有过一段关于王安石晚年生活的记载,其大意是:王安石回到金陵,居住在钟山脚下,出门就骑一头驴。我曾经拜访过他,我退出以后,看见他骑驴而出,一个随从牵着这头驴,我问王安石准备到何处去,他回答说,如果随从在驴的前面,就听从随从的意见,到哪里去都行;如果随从跟在驴的后面,就“听从”驴的意见。出门后,或坐于松石之下,或访问田野耕凿之家,或入寺庙。随行的时候也带着书,或骑在驴背上读,或小憩诵读,用一条布囊装着十余块饼,自己吃完了,就让给随从吃,随从吃完了,就给驴吃。遇见田野间人持饭奉献的情况,王安石也欣然接受。

  在宋代官僚阶层中,三妻四妾实为常见,但王安石无姬妾、无侍女,亦不储家妓,在官邸相府也没有营妓和官妓。夫人吴氏曾经为他买了一位侍妾,当他了解到事情原委(“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后,于是通告了她的丈夫,令其夫妇相聚,并且赏赐给他们不少的钱财。以上这段记载,出自对王安石人格及其事业百般诋毁和丑化的邵伯温之手,尽管邵氏极力丑化王安石,但对王安石的素养,有时也不得不做出另一番解释:“王荆公天资孝友,俸禄入门,诸弟辄取以尽,不问。”

  王安石重德轻色,在北宋士大夫中显得特别突出。一次,王安石经过扬州,他的朋友刘攽作地方官,强留他住几天。晚上宴会时,刘攽把官妓叫出来歌舞,王安石神色大变,坚决不肯就座。刘攽与他辩论很久也无法说服他,只好去除官妓的陪伴,王安石这才落座。

  王安石为人严谨,将人的品德、操守、气节纳入修养功夫来考量。节制欲望、以理统情在王安石看来是提升精神境界之必有途径。他讲求自律,主张“圣人内求”,修身讲求“内得于己”和“自治”习惯的养成。“圣人内求,世人外求。内求者乐得其性,外求者乐得其欲。”

  王安石终身保持着好学的精神,宋人一向予以高度的评价,即便是他的政敌都不能否认。他酷爱读书,即便在寝食之间都手不释卷。有一天,王安石大会宾客,他忽然大笑,人们诧异而问其故,原来是他突然想到了《周易》两个卦的意思。这种对知识的痴迷,难道不是世间最宝贵的精神吗?

  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拥有坚定信念,有排除一切阻力的勇气和高风亮节的操守,以及好学不倦的精神和廉洁自律的态度,王安石不失为中国古代官员中的一股清流。新媒体制作人员:肖名焰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岁晚

宋代 王安石

月映林塘静,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净,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菂,扶衰坐野航。
延缘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致仕邵少卿挽辞二首

宋代 王安石

杯酒邗沟上,纷纷已十年。
音容常想见,风迹每流传。
老去元卿位,新开太守阡。
庆门当更大,子弟固多贤。

题勇老退居院

宋代 王安石

道人投老寄山林,偶坐翛然洗我心。
梦境此身能且在,明年寒食更相寻。

思北山

宋代 王安石

日日思北山,而今北山去。
寄语白莲庵,迎我青松路。

传神自赞

宋代 王安石

我与丹青两幻身,世间流转会成尘。
但知此物非他物,莫问今人犹昔人。

圣俞为狄梁公孙作诗要予同作

宋代 王安石

虎豹不食子,鸱枭不乘雄。
人恶甚鸟兽,吾能与成功。
爱有以计留,去有势不容。
吾谋适合意,几亦齿奸锋。
时恩沦九泉,褒取异代忠。
堂堂社稷臣,近世孰如公。
空使苗裔孙,称扬得诗翁。
一读亦使我,慨然想余风。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