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这里当过县令

王安石的父亲曾在这里当过县令

  从成都向北,经过驷马桥,再一路前行,约磨40多公里,便到了新都区,新都下辖有一历史名镇,唤名新繁镇,新繁镇上有一名源,叫东湖。驷马桥。新都。新繁。东湖。都是有着上千年的古董。驷马桥是西汉大儒司马相如荣归故里时的重要标志。《华阳国志•蜀志》载,(成都)城北十里有升仙桥,有送客观,司马相如初入长安,题市门曰:“不乘高车驷马,不过汝下”。古时一车套四马,故称驷马,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家乡为了纪念的司马相如,遂将升仙桥改为驷马桥。新都的得名更早。系古蜀王开明氏时期的都城,新都博物馆陈列有开明王朝的重要历史物存——鳖灵在位时的“玉玺”(铜印)和死后栖居的独木棺椁。《华阳国志》云:“蜀以成都、广都、新都为三都,号名城。”新繁比新都成名还要早。史载,新繁最初之名“繁”,新建城邑,取物产丰富,人烟繁盛之义为名,故名繁,为蜀王望帝杜宇氏所建。《华阳国志》记载:“蜀川人称郫、繁为膏腴”。蜀族人早在公元前8世纪左右,就创造了新繁的治所“繁邑”。繁邑地处平原,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历史上被誉为“天府膏腴”、“川西碧玉”。最初的繁邑很大,拥有今天的彭州市和原新繁县的大部分区域。

  

image


  今天的成都市新繁镇东湖公园一景

  东湖是唐代所造的一处“官湖”。这处“官湖”与一个人有关,他就是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追本溯源,东湖竟是李德裕被贬为新繁县令时所开凿。李德裕入相前系西川节度使,他接手的,是“一副支离破碎的烂摊子”,就任后,大加整肃,广筑要塞,很快改变了面貌……被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誉为“万古之良相”。因为李德裕死后封为卫国公,所以新繁东湖也被称为“卫公东湖”。至今园内还有一处著名的景点,唤名为“三贤堂”。不为人所知的是,至今保存完好的“三贤堂”,竟也是南宋所建。所谓“三贤堂”,肯定与三位贤人有关。这三贤除李德裕外,另外两位就是梅挚和王益。或许他们的名字一般人不熟悉,但一旦知晓与他们相关的人和事之后,便会恍然大悟也。

  

image


  东湖内的“三贤堂”

  梅挚和王益俱是北宋人。巧的是,身为北宋右谏议大夫的梅挚竟是地地道道的新繁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官至大理评事、殿中侍御史、天章阁待制、龙图阁学士、陕西转运使,后迁至右谏议大夫。其文章、政绩在当时享有盛名。梅挚的出名缘于一篇针砭时弊的文章——《五瘴说》,这篇不足千字短文让他万古流芳。梅挚生活于北宋中期,这是官僚机构日益膨胀,统治阶层腐败之风盛行的时代。《五瘴说》是景右初年(公元1034年),梅挚任昭州(今广西平乐县)知府时写下的——仕有五瘴:急征暴敛,剥下奉上,此租赋之瘴也;深文以逞,良恶不白,此刑狱之瘴也;昏晨醉宴,弛废王事,此饮食之瘴也;侵牟民利,以实私储,此货财之瘴也;盛拣姬妾,以娱声色,此帏薄之瘴也。有一于此,民怨神怒,安者必病,病着必殒,虽在毂下亦不可免,何但远方而已!仕者或不自知,乃归咎于士瘴,不亦谬乎!梅公雄文可谓名传千古,其《五瘴说》常让家乡人引以为自豪。

  清光绪元年(1875年)新繁人严渭春做广西巡抚,在桂林龙隐崖见到了刻在崖壁上的梅挚的《五瘴说》,回到家乡后时常提起这件事。

  不久,新繁人吕子丹在贵州罗斛做官,遂派专人到广西拓制《五瘴说》。

  光绪三年(1877年),吕子丹回新繁,把《五瘴说》拓片送给龙藏寺的方丈雪堂和尚。

  光绪六年(1880年),雪堂和尚将《五瘴说》翻刻于龙藏寺碑林。

  光绪十年(1884年),新繁知县段莹又将《五瘴说》翻刻于新繁东湖。

  “三贤堂”里的三贤

  三贤中的王益(北宋临川人,今江西省东乡县上池村人),英年早逝,只活了46岁。王益系宋真宗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历任建安(今福建建瓯)主簿,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市)判官,新淦(今江西新干)、庐陵(今江西吉安)、新繁(今成都新繁镇)知县、韶州(今广东韶关)知州等地方官,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卒赠工部郎中,后以子贵追封楚国公,赠太师中书令。王益娶妻徐氏、吴氏,共生有七个儿子。分别为安仁、安道、安石、安国、安世、安礼、安上。从简历中可以看出,王益一生在南北各地做官,都基本上徘徊在州县一级。虽然如此,所任之处,政绩大抵不差。史载,王益为官颇有清名,对属下约束很严,判案也很少动刑,史载他“一以恩信治之,尝历岁不笞一人”。不仅公堂上如此,王益教育孩子也从不进行体罚,这样的家庭氛围应该对王安石的人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王益为官清廉,做了一辈子官,却不置田产,只靠有限的官俸维持家庭生活。由于没有田产,他每调任一处,就拖家带口,一起前往。新都做官期间,王益“减刑狱、兴学校、倡风化”,仅三年时间,便能让百姓啧啧称赞,实殊不易。

  东湖园内至今保存有王益写的长诗《新繁县东湖瑞莲歌》,诗云:火云烁尽天幕腥,水光弄碧凉无声。荷华千柄拂烟际,杰然秀干骈双英。天敕少昊偏滋荣,宵零仙露饶金茎。袅袅飘风起天末,绿华珰来琤琤。觥觞式宴资击赏,何人掞藻飞笔精。越国亭亭八百里,木兰泛咏称明媚。争如锦水派繁江,孤根擢翠葩分腻。紫清合曜流霞晖,楚台无梦朝云飞。韩虢佳人新侍宠,温泉宫里赐霞衣。赫赫曦阳在东井,珍房萃作皇家庆。流火初晨复毓灵,连璧更疑唐杰盛。眇观熙政接元和,嘉穀重荣田野歌。高宗昔庆刘仁表,五色卿云世甚少。我今取喻进德流,优哉祥莲出池沼。草莱泥滓俱弃捐,致君事业殊商皓。归作臯夔稷卨臣,同心一德翊华动。

  诗中不难感受到这位县令企盼新繁政通人和的拳拳之心,也能一窥他减刑狱、兴学校、倡风化等治理新繁的若干功德。他的这首诗令远在他乡的梅挚十分感动,他感念家乡有王益这样一位父母官,于是也撰写一首长诗《和王益新繁县东湖瑞莲歌》以和。诗云:东湖七月湖水平,鳞波暗织箫籁声。中有植莲一万本,红漪相照擒繁英。地灵气粹不我测,双葩条如同一茎。黄姑织女渡银汉,蜺旗凤葆罗空青。又认英皇立湘渚,翠华不返凝怨慕。五十哀弦顿晓声,骈首低昂泣珠露。是时主人集宴喜,湖光浸筵霞脚腻。朋簪峨峨尽才子,椽笔交辉云藻丽。酒酣倚栏惜红晖,炳素徘徊萦不飞。魏宫甄后昼方寝,彷佛有人持玉衣。此邑古来无异政,室家疮痏何由庆。三年鼠窃例皆然,以薪救火火弥盛。自公柅车政克和,载途鼓腹腾讴歌,歌公用心日皎皎,不独于今古应少。因感珍芳两两开,玉贯珠联当县沼。况我与公高适道,芝歌肯迹商山皓。嘉谋嘉猷思入陈,愿将此美归华勋。

  宝元二年己卯(1039年)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作为一个官员,不在乎职位高下,能造福一方百姓,且长留人心间,王益今生也不虚此行了,他的留名传世,不仅仅因为有个叫王安石的儿子。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山田久欲折

宋代 王安石

山田久欲折,秋至尚求雨。
妇女喜秋凉,踏车多笑语。
朔云女众水,惨淡吹平楚。
横陂与直堑,疑即没洲渚。
霍霍反照中,散丝鱼几缕。
鸿蒙不可问,且往知何许。
欹眠露下舸,侧见星月吐。
龙骨已呕哑,田家真作苦。

招约之职方并示正甫书记

宋代 王安石

往时江总宅,近在青溪曲。
井灭非故桐,台倾尚余竹。
池塘三四月,菱蔓芙蕖馥。
蒲柳亦竞时,冥冥一川绿。
方坻最所爱,意谓可穿筑。
欲往无舟梁,长年寄心目。
故人晚得此,心事付草木。
消摇檐宇新,揽结蹊隧熟。
更能适我愿,中水开茆屋。
鬼营诛荒梗,人境扫喧黩。
濠鱼净留连,海鸟暖追逐。
岂无方外客,於此停高躅。
忆初桑落时,要我岂非夙。
蚕眠忽欲老,一个未言速。
当缘东门水,尚涩南浦舳。
吾庐虽隐翳,赏眺还自足。
横陂受後涧,直堑输前渎。
跳鳞出重锦,舞羽堕软玉。
碧筩递舒卷,紫角联出缩。
千枝孙峄阳,万本毋淇澳。
满门陶令株,弥岸韩侯蔌。
尚复有野物,与公新听瞩。
金钿拥芜菁,翠被敷苜蓿。
虾蟆能作技,科斗似可读。
棂轩俯北渚,花气时度谷。
耘耡聊效颦,缔构行可续。
荒乘傥不倦,一昼敢辞卜。
虽无北海酒,乃有平津肉。
翛翛仙李枝,城市久烦促。
寄声与俱来,荫我台上谷。

思王逢原三首·其二

宋代 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又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秋梁公陶渊明俱为彭泽令至今有庙在焉刁景纯

宋代 王安石

梁公壮节就夔魖,陶令清身托酒徒。
政在房陵成底事,年称甲子亦何须。
江山彭泽空遗像,岁月柴桑失故区。
末俗此风犹不竞,诗翁叹息未应无。

烝然来思

宋代 王安石

念我独兮,亦莫我顾。
烝然来思,程伯休父。
我有旨酒,尔殽伊脯。
酌言酬之,式歌且舞。
不留不处,适彼乐土。
言秣其马,率西水浒。
有客宿宿,于时语语。
山有桥松江有渚,式遄其归不我与。
作此好歌,倡予和女。

舟夜即事

宋代 王安石

火炬临遥岸,余光照客船。
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
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