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王安石诗词,不是一般醉人

王安石诗词,不是一般醉人

  

  王安石是北宋诗人,

  他集多种身份于一身,

  他既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

  既是思想家,也是改革家,

  王安石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散文短小精悍,逻辑严密;

  他的诗含蓄深沉,自成一家;

  他的词咏怀吊古,淡远纯朴;

  他是一个特殊的文人,

  今天,我们欣赏王安石的十首诗词,

  走进他内心的世界,

  了解他的人生起伏。

  


  《登飞来峰》

  【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隐娘说: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此时诗人只有三十岁,正值壮年,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表达宽阔情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这是一首非常有哲理的诗词,不怕浮云遮住我的眼睛,因为我站在最高一层。时至今日,这句名言依然被不断引用。

  


  《桂枝香·金陵怀古》

  【宋】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隐娘说:此词可能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时所作。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第一次任江宁知府,写有不少咏史吊古之作;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之后王安石被罢相,第二次出知江宁府。这首词当作于这两个时段的其中之一。

  这首词是王安石的名作,此词上阕描绘金陵壮丽景色,下阕转入怀古,揭露六朝统治阶级“繁华竟逐”的腐朽生活,对六朝兴亡发出意味深长的感叹。吊古讽今,诗人怀古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体现诗人居安思危的意识。

  


  《浪淘沙令·伊吕两衰翁》

  【宋】王安石

  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笑谈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隐娘说:王安石早立大志,要致君尧舜,但长期不得重用。直到宋神宗即位,他才有了类似“汤武相逢”的机会,可以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首词当作于作者任宰相之时。

  王安石在这首词中歌咏伊尹和吕尚“历遍穷通”的遭际和名垂千载的功业,以抒发作者获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图、春风得意的豪迈情怀。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诗人词客种笼统空泛的咏史作品,而是一个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思想感情的流露。

  


  《梅花》

  【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隐娘说:王安石是一个改革家,王安石变法的新主张被推翻,两次辞相两次再任,放弃了改革。这首诗是王安石罢相之后退居钟山后所作。

  诗人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这首小诗意味深远,而语句又十分朴素自然,没有丝毫雕琢的痕迹。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隐娘说: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这首诗虽然用的是白描手法,极力渲染喜气洋洋的节日气氛,同时又通过元日更新的习俗来寄托自己的思想,表现得含而不露。结尾“总把新桃换旧符”含有深刻哲理,指出新生事物总是要取代没落事物的这一规律。

  


  《千秋岁引·秋景》

  【宋】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

  一派秋声入寥廓。

  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

  楚台风,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

  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

  而今误我秦楼约。

  梦阑时,酒醒后,思量著。

  隐娘说:《千秋岁引》可能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退居金陵后的晚年作品,全词采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情真心切、恻恻动人、空灵婉曲地反映了作者积极的人生中的另一面,抒发了功名误身、及时退隐的的慨叹。

  


  《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隐娘说:这首诗的具体时间不详,只知道是王安石经过瓜洲时所作,诗中首句通过写京口和瓜洲距离之短及船行之快,流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全诗不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而且在叙事上也富有情致,境界开阔,格调清新。

  


  《春夜》

  【宋】王安石

  金炉香尽漏声残,翦翦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隐娘说: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

  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叠题乌江亭》

  【宋】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隐娘说: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秋,王安石舒州通判任满赴京途经乌江亭所在地和州(今安徽和县),针对杜牧的议论,写了这首《乌江亭》。

  这首诗从政治家的冷静分析入手,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显示了政治家的果敢和睿智。这首诗议论精警,独具只眼。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隐娘说:王安石于神宗熙宁九年(1076)二次罢相后,直到哲宗元祐元年(1086)因病逝世,都居住在金陵郊外的半山园,在这段时间里,他和隐居紫金山的杨德逢交往甚密,湖阴先生就是杨德逢。

  这首诗前两句写他家的环境,洁净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后两句转到院外,写山水对湖阴先生的深情,暗用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动与人相亲,正是表现人的高洁。

  全诗既赞美了主人朴实勤劳,又表达了诗人退休闲居的恬淡心境,从田园山水和与平民交往中领略到无穷的乐趣。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秃山

宋代 王安石

吏役沧海上,瞻山一停舟。
怪此秃谁使,乡人语其由。
一狙山上鸣,一狙从之游。
相匹乃生子,子众孙还稠。
山中草木盛,根实始易求。
攀挽上极高,屈曲亦穷幽。
众狙各丰肥,山乃尽侵牟。
攘争取一饱,岂暇议藏收?
大狙尚自苦,小狙亦已愁。
稍稍受咋啮,一毛不得留。
狙虽巧过人,不善操锄耰。
所嗜在果谷,得之常以偷。
嗟此海山中,四顾无所投。
生生未云已,岁晚将安谋?

题正觉院箨龙轩二首

宋代 王安石

仙事茫茫不可知,箨龙空此见孙枝。
壶中若有闲天地,何苦归来问葛陂。

苗之祁祁答董传

宋代 王安石

苗之祁祁,或雨于渊。
苗之翘翘,或槁于田。
苗之祁祁,或雨于野。
有槁于田,岂不自我。
荟兮其隮,其在西郊。
匪我为之,我歌且谣。
蔚兮其复,南山之侧。
我歌且谣,维以育德。

自白土村入北寺二首 其一

宋代 王安石

木杪田家出,城阴野径分。溜渠行碧玉,畦稼卧黄云。

薄槿烟脂染,深荷水麝焚。夕阳人不见,鸡鹜自成群。

送章宏

宋代 王安石

道合由来不易谋,岂无和氏识荆璆。
一川浊水浮文鷁,千里轻帆落武丘。
身退岂嫌吾道进,学成方悟众人求。
西风乞得东南守,杖策还能访我不。

思王逢原

宋代 王安石

自吾失逢原,触事辄愁思。
岂独为故人,抚心良自悲。
我善孰相我,孰知我瑕疵。
我思谁能谋,我语听者谁。
朝出一马驱,暝归一马驰。
驰驱不自得,谈笑强追随。
仰屋卧太息,起行涕淋漓。
念子冢上土,草茅已纷披。
婉婉妇且少,茕茕一女嫠。
高义动闾里,尚闻致财赀。
嗟我衣冠朝,略能具饘糜。
葬祭无所助,哀颜亦何施。
闻妇欲北返,跂予常望之。
寒汴已闭口,此行又参差。
又说当产子,产子知何时。
贤者宜有後,固当梦熊罴。
天方不可恃,我愿适在兹。
我疲学更误,与世不相宜。
宿昔心已许,同冈结茅茨。
此事今已矣,已矣尚谁知。
渺渺江与潭,茫茫山与陂。
安能久窃食,终负故人期。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