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苏轼为何会对政敌王安石说:“十年前我就应该追随您”

苏轼为何会对政敌王安石说:“十年前我就应该追随您”

  苏轼一生“如鸿风飞,流落四维”,仕途几经浮沉;壮浪纵恣于儒释道三家,其心灵世界博大宏丰;擅诗、词、文与书法、绘画,乃至经学、史学、医药、水利等。苏轼可谓穷尽了中国士大夫的一切可能性。

  在苏轼一生的经历中,他与王安石的关系颇为令人乐道。他们在政治上背道而驰,在官场上针锋相对,却在王安石罢相后与其多次会面,甚至产生结邻之愿。

  从“文人相轻”到“文人相亲”,苏王关系到底经历了什么?

  元丰七年(1084)六月从庐山下来的苏轼,继续东行,经今天的安徽而至江苏,于七月抵达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在这里,苏轼会见了罢相八年的王安石。这一对政敌的会见,也可以称得上是神秘的,宋人的笔记中对此事津津乐道,但关于两人相见的情形,与相谈的内容,却是异闻纷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在苏轼于八月离开江宁府前,他们曾数次会面,相谈甚欢,其结果是两人都有了结邻而住的意愿。看来,对于从前的龃龉,二人之间已经互相获得了谅解。

  从年龄来说,王安石(1021—1086)处在欧阳修(1007—1072)和苏轼之间,都是北宋中期集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于一身的文化巨匠,而且按传统的算法,三个人都活了六十六岁。相对而言,政治上以王安石的影响为最大,其变法引起的争议使北宋历史进入“新旧党争”的时代。对变法不以为然的欧阳修提前申请退休,而他最为欣赏的继承人苏轼则终生被卷在“党争”之中。苏轼与王安石在政治、思想和文学方面的对立或差异,也就成为北宋士大夫社会中最让人感觉意味深长的话题之一。

  一、嘉祐时期:“三苏”崛起

  宋仁宗的最后一个年号为“嘉祐”,从嘉祐元年到仁宗驾崩的嘉祐八年,大致相当于西元的1056至1063年。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欧阳修事业的鼎盛期,他的老朋友雷简夫给他写信,称他“以文章忠义为天下师”。雷简夫认为欧公在引导舆论方面的权威性已高于“九鼎”,所以他把潦倒了大半生的苏洵推荐给欧公,并责成欧公改变苏洵的境遇。不久后,欧公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他把苏洵的著作进献朝廷,并在自己主持科举考试时录取了苏轼、苏辙,欧公对“三苏”的崛起确实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看来,通过欧阳修的影响力,“三苏”才得以进入该时期士大夫社会的最核心圈。

  而在这个核心圈里,王安石已经存在,并声誉日隆。他在十馀年前的庆历二年(1042)就已考上进士,不过他不像“三苏”那样主动去跟欧阳修、韩琦等大人物结交,相反,他有意要保持距离,不愿去做他心目中“趋炎附势”的事情。他的朋友曾巩极力要把他引荐给欧阳修,欧公对他也很器重,但他始终只答应礼节性的交往。由于北宋中期的社会风气比较特别,他越是这样自谦、自守,大家便越是认为他“有道”,希望跟他交朋友,所以名声很大。但他本人对这种名声也并不在乎,因为他的志向不在出名与否。

  王、苏的最初冲突,发生在嘉祐六年(1061)苏轼、苏辙举制科时,冲突的发起者是王安石,他拒绝为苏辙撰写任命制书。可以看出王安石对“三苏”主动结交大人物的做法是相当反感的。他的观念里,“君子”做人不是这样做的。“君子”不屑跟权贵们交结,自己有一套主张,直接去说服“明君”,然后改造世界。有意思的是,王、苏冲突在二苏的笔下,经常反过来被表述成王安石这个权贵对自己的压制。在这个语境里,我们可以理解苏辙为什么辞官养亲,这等于在声明自己并不贪恋官职,指责时弊的目的不是讨好宰相。

  


  二、熙宁时期:苏王冲突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任参知政事,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开始策划和实施“新法”。由于这些“新法”并不仅仅是针对具体事务的局部性措施,其整体的指向是要全面改造汉唐以来的体制,回归“三代盛世”,所以牵涉面甚广,在实施之初,宋神宗和王安石也不是一意孤行地发令,而是开诚布公让朝臣们讨论的。这当然也因为王安石对他自己的主张,从理论基础到推行方案,都已考虑甚久,而且一切为了国事,并无私人打算,故而颇具自信,一旦获得皇帝信任,便和盘托出,付诸公论,略无犹豫。但付诸公论的结果,却使朝臣们分裂为支持和反对的“新”、“旧”两党,形成“党争”局面,这样严重的负面效应,也可能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此年,苏轼正好为苏洵服丧完毕,与弟苏辙一起回到朝廷,于是必然地卷入了“党争”。就王、苏关系来说,熙宁时期是他们在政治上明确敌对、激烈交锋的时期。

  


  (苏轼)率先独立发表对“新法”的不同意见,是在熙宁二年五月讨论科举改革的时候,应朝廷的要求,奏上一份《议学校贡举状》。这是一篇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大文字。如果说中国的科举制度以“进士科”为核心,而“进士科”又可根据其考试内容,以王安石变法为界,区分为“诗赋取士”与“经义取士”两段,则此篇奏议就是在变法之际,反对“经义取士”而为“诗赋取士”辩护的代表性文献。

  由于王安石的坚持,苏轼的意见并未能阻止科举改革的进行,但神宗皇帝看到这个奏状,确实马上召见了他。看来皇帝未必很重视他的具体意见,只是想鼓励他的参与的热情。但自此以后,史料上就连续出现王安石在神宗面前排斥苏轼的记载了。

  很显然,王安石已明确将苏轼视为一个政敌,加以排斥。作为政治家,为了顺利推进其政治改革,他要做的下一步是寻找机会驱逐这个政敌。《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三引录了苏轼的同年林希写的一部笔记《野史》中的记载:

  王安石恨怒苏轼,欲害之,未有以发。会诏近侍举谏官,谢景温建言:“凡被举官,移台考劾,所举非其人,即坐举者。”人固疑其意有所在也。范镇荐轼,景温即劾轼,向丁父忧归蜀,往还多乘舟载物,货卖私盐等事。安石大喜,以(熙宁)三年八月五日奏上,六日事下八路案问,水行及陆行所历州县,令具所差借兵夫及柁工讯问。卖盐卒无其实,眉州兵夫乃迎候新守,因送轼至京。既无以坐轼,会轼请外,例当作州,巧抑其资,以为杭倅,卒不能害轼。士论无不薄景温云。

  林希讲王安石有意要加害苏轼,想个办法驱逐他。正好朝廷要推举谏官,王安石的亲家谢景温就提个建议:“凡被举官,移台考劾,所举非其人,即坐举者。”被推荐的官员,把名单拿到御史台考核一下,如果这个人不合格,推举的人要被连坐。这建议表面看似乎有些道理,但大家都怀疑谢景温有什么目的。苏轼的同乡长辈范镇推荐苏轼担任谏官,然后谢景温马上调查苏轼,发现了问题。据说,以前苏洵去世的时候,苏氏兄弟运送苏洵的灵柩回家,在四川和开封之间,来回带了很多的货物,贩卖私盐。北宋的国家官员是不可以做这个生意的,你就算做得很规矩,作为官员也是品德不佳的表现。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证据呢?按北宋的制度,御史台其实不需要提供证据,这是御史的特权,叫做“风闻言事”,他只要说“我听说的”就可以提出弹劾,而拒绝交代信息来源。于是王安石看到驱逐苏轼的机会来了,“大喜”。

  熙宁三年(1070)八月五日奏上,第二天就“事下八路案问”。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那么大,到八个路去查问,经过的州县都去查,询问有没有带货物去贩卖。查下来的结果,没有带盐,但是坐了官家的船。正好朝廷新任命了一位苏轼家乡眉州的地方官,州府派船到外面迎接新官上任,顺便把苏轼一起送出来。这个算是苏轼利用了公家的交通资源,坐了公船。这么一件事,当然没有办法定一个很重的罪名。但是就因为这一场风波,苏轼不能再呆在朝廷里面了,只好申请到外面当地方官,避开可能的迫害。按资历他可以当知州,但熙宁四年给他的任命是杭州通判。

  在熙宁年间的苏轼心目中,与王安石冲突是“大忤权贵”,而且他表示“断置已久矣,终不以此屈”,决计不肯屈服。所以,自熙宁四年离朝后,他继续在诗文中对“新法”冷嘲热讽,终于为“乌台诗案”积累起厚厚一叠“罪证”。

  三、元丰七年:苏王释嫌

  过“乌台诗案”和黄州贬居、庐山访禅的苏轼,元丰七年到了江宁府,会见王安石并达成和解,这件事理所当然要成为我们考察王、苏关系的一个新节点。

  


  苏轼《黄州寒食帖》

  两位并世的大诗人、大学者,在政治上却互相敌对,这个事实可能颇让后人感到遗憾,所以,在中国一直流传着有关王、苏二人的许多民间故事,但大都将政治冲突改编为诗歌或知识上的竞赛。比如明人冯梦龙编《警世通言》中,就有一篇《王安石三难苏学士》,把王、苏争论菊花是否落瓣的故事讲得绘声绘色:话说王安石写两句诗叹息菊花落瓣,苏轼就续写两句,说菊花都是枯死枝头的,哪里会落瓣,然后王安石把苏轼贬去黄州,苏轼到了黄州才发现,原来世上真有一种落瓣的菊花。

  这就是故事的基本模式:年轻的苏轼按照概括了事物普遍性的知识去指责王安石的某个错误,但其实那不是错误,而是年长的王安石在他的经验中曾经了解的某个例外情形,因此王安石把苏轼贬谪到那个例外情形存在的地方,让他去亲眼看看。——年长者的特殊经验对年轻人的普遍知识的胜利,确实是绝妙的改编,由于那个例外仅仅是例外,原本无碍大局,所以这决不损害苏轼的才名,但既然他是年少的一方,便必须向长辈折服,即便仅仅因为一个小小的例外现象。虽然年长者要靠特殊经验去制服后生,未免已胜之不武,但我们中国人描写的知识竞赛,总喜欢让特殊例外去战胜普遍性,这样的倾向其实值得反思。

  不过此类故事本身充满了善意,倒是毫无疑问的。可惜的是,它们非但都不真实,而且几乎与王、苏二人的实际情况正好相反,就这二人的思维方式来看,毋宁说王安石更强调普遍原则,而苏轼是更重视特殊事例的。

  


  两大政敌在江宁府的会见,其情形究竟如何?我们先来看宋人笔记中异闻纷呈的面貌:

  苏公自黄移汝,过金陵,见王荆公。公曰:“好个翰林学士!某久以此奉公。”公曰:“抚州出杖鼓鞚,淮南豪子以厚价购之,而抚人有之,保之已数世矣,不远千里,登门求售。豪子击之,曰:‘无声。’遂不售。抚人恨怒,至河上,投之水中,吞吐有声。熟视而叹曰:‘你早作声,我不至此。’”(陈师道《后山谈丛》卷四)

  (这)是陈师道《后山谈丛》所记,王安石称赞苏轼的才华,认为他可以做个翰林学士。这“好个翰林学士”,原是南唐的李后主被俘虏到开封时,宋太祖接见他时说的话。王安石把这句话送给苏轼,苏轼的回应则是讲个笑话,意谓您这话怎么不早说。

  我们很难判断这些记载可信与否,但其内容大抵无关紧要,所以不妨姑妄听之。

  好在苏轼本人留下的围绕此事的文本,也不算太少。《苏轼文集》中有他此时写给王安石的尺牍:

  某顿首再拜特进大观文相国执事:某近者经由,屡获请见,存抚教诲,恩意甚厚。别来切计台候万福。某始欲买田金陵,庶几得陪杖屦,老于钟山之下。既已不遂,今仪真一住,又已二十余日,日以求田为事,然成否未可知也。若幸而成,扁舟往来,见公不难矣。向屡言高邮进士秦观太虚,公亦粗知其人,今得其诗文数十首拜呈。词格高下,固无以逃于左右,独其行义修饬,才敏过人,有志于忠义者,某请以身任之。此外博综史传,通晓佛书,讲习医药,明练法律,若此类,未易以一二数也。才难之叹,古今共之,如观等辈,实不易得。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其他无所望也。秋气日佳,微恙颇已失去否?伏冀自重。不宣。(《与王荆公二首》,《苏轼文集》卷五十)

  此篇所表述的是,(苏轼)要在附近买田安家,相邻而住呢?当然我们可以认为,王安石毕竟地位高、年辈长,苏轼这么说只是出于礼貌,并不真心。就算如此,在写给对方的信中这么说,也须以二人乐于相见为前提吧。在此信的后半部分,苏轼明确表示他对王安石没有别的要求,只希望借助王安石的影响力,使秦观获得重视。——此时的秦观,还在准备举业,要去参加元丰八年的进士省试。

  


  由此看来,王、苏之间恐怕不是一般的和解,令人怀疑那已经不是撇开政治态度的诗酒之交,而是在政治上也已经获得某种程度的互相谅解。这一点,在苏轼当时写的诗里可能透露出更多信息: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苏轼《次荆公韵四绝》之三,《苏轼诗集》卷二十四)

  此诗刻画出晚年王安石的一个“骑驴病叟”之剪影,颇为传神。第三句也提到买田安家的事,看来结邻而住还是王安石先表示的意愿,这当然也可以被认为只是客气而已,但最后一句“从公已觉十年迟”,却极堪玩味。字面意思是:十年前我就应该追随您。读 书 文学 | 趣味


猜你喜欢宋代古诗词

赠曾子固

宋代 王安石

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挟才乘气不媚柔,群儿谤伤均一口。
吾语群儿勿谤伤,岂有曾子终皇皇。
借令不幸贱且死,後日犹为班与扬。

伤仲永

宋代 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扬雄

宋代 王安石

孔孟如日月,委蛇在苍旻。
光明所照耀,万物成冬春。
扬子出其後,仰攀忘贱贫。
衣冠渺尘土,文字烂星辰。
岁晚天禄阁,强颜为剧秦。
趋舍迹少迩,行藏意终邻。
壤壤外逐物,纷纷轻用身。
往者或可返,吾将与斯人。

舟夜即事

宋代 王安石

火炬临遥岸,余光照客船。
水明鱼中饵,沙暖鹭忘眠。
感概无穷事,迟回欲晓天。
山泉如有意,枕上送潺湲。

汝瘿和王仲仪

宋代 王安石

汝水出山险,汝民多病瘿。
或如鸟粻满,或若猿嗛并。
女惭高掩襟,男大阔裁领。
饮水疑注壶,吐词侔有梗。
樗里既已闻,杜预亦不幸。
秦人号智囊,吴瓠挂狗颈。
(左月右三个田)(左月右鬼)常柱颐,伶仃安及胫。
祗欲仰问天,无由俯窥井。
挟带岁月深,冒犯风霜冷。
厌恶虽自知,剖割且谁肯。
不惟羞把镜,仍亦愁吊影。
内疗烦羊靥,外砭废针颖。
在木曰楠榴,刳之可曰皿。
此诚无所用,既有何能屏。
膨脝厕元首,臃肿异胪顶。
难将面目施,可与胞胎逞。
贤哉临汝守,世德调金鼎。
尝俗虽丑乖,教令日修整。
风土恐随改,晨昏忧虑省。
傥欲觐慈颜,名城不难请。

与平甫同赋槐

宋代 王安石

冰雪泊楚岸,万株同飘零。
春风都城居,初见叶青青。
岁行如车轮,荫翳忽满庭。
秋子今在眼,何时动江舲。
王安石

王安石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 815篇诗文

宋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