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柳宗元“英年早逝”成因初探

柳宗元“英年早逝”成因初探

  柳宗元出生于唐代宗大历八年(773),20岁中进士,31岁晋升监察御史里行,33岁就任礼部员外郎(掌管文教外交的礼部副部级官员),成为中唐王朝政治核心的一员干将。由于“永贞革新”的失败,被贬到“夷獠之乡”的永州。唐宪宗元和十年(815)正月,他43岁时奉诏赴长安,“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当年的六月,他被任命为更加偏远的柳州刺史;元和十四年(819)年十月五日,在柳州因病去世,年仅47岁。无论是在唐代还是现当代,柳宗元的生命都是非常短暂,非常有限的,完全可以称得上“英年早逝”。

  那么,其成因何在?笔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比较深入的探究,初步认为,先天遗传之长寿基因,不够理想,是第一个重要的原因。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遗传是长寿与否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专家指出,通常在人们40岁以前,遗传对寿命的影响约占15-25%,此时生活习惯因素还占有非常大的比重,换句话说,年轻时爱不爱惜身体,对寿命的影响是很大的。到了40岁以后,遗传的作用开始越来越凸显,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遗传因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传统的科学观点认为,决定人能否长寿的因素是后天保健,而不是先天遗传。而研究人员最近提出了与此相反的观点。他们搜集了大量的证据表明:有些家庭由于基因倾向而能活到100岁或100岁以上。(1)医学专家认为,已经有确凿的证据表明,如果你的亲属长寿,那么你长寿的几率也会增加,而且亲缘关系越近,这种影响越明显。如果你的爷爷奶奶活到了90多岁,甚至100多岁,恭喜!你长寿的几率要比别人大得多!如果你的姑姑长寿,叔叔长寿,外公长寿,阿姨长寿……你当然也可能长寿;但是如果你的兄弟姐妹长寿,你沾的光会更多!

  专家研究发现,长寿主要遗传自母亲,也就是说,如果母亲长寿,子女长寿的可能性比较大;但如果父亲长寿,子女则未必长寿。专家解释说,人的线粒体中很多位点,确实跟长寿有关,线粒体是母系遗传,而长寿老人中女性比例可为男性的好几倍,所以看似长寿遗传自母亲,但这种遗传并不是一种因果关系,只是有一些相关性。

  基因可以传递这是确定的,但能传递多久呢?举个最常见的例子:爸妈都是双眼皮,但生出来的孩子却未必是双眼皮。在遗传的过程中,单眼皮基因打了胜仗,所以双眼皮基因在这个孩子身上消失了。不长寿基因比双眼皮问题要复杂得多,但你也可以或多或少按照这个思路去理解,就是“轻微有利基因”在传递的过程中可能会丢掉,所以我们能够看到:有的家族连续几代都长寿,而有的繁衍较少的家族,只遗传到第二代就结束了。

  遗传病是指由遗传物质发生改变而引起的或者是由致病基因所控制的疾病。遗传病是指完全或部分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疾病,常为先天性的,也可后天发病。如先天愚型、多指(趾)、先天性聋哑、血友病等,这些遗传病完全由遗传因素决定发病,并且出生一定时间后才发病,有时要经过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才能出现明显症状。有些遗传病需要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才能发病,如哮喘病,遗传因素占80%,环境因素占20%;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遗传因素占30%~40%,环境因素占60%~70%。

  胃癌的遗传危险度:★★★。胃癌患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调查发现,胃癌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和亲兄弟姐妹)得胃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群平均高出3倍。比较著名的如拿破仑家族,他的祖父、父亲以及三个妹妹都因胃癌去世,整个家族包括他本人在内共有7人患了胃癌。大肠癌的遗传危险度:★★★。家族遗传导致的大肠癌占大肠癌发病总人数的10%~15%。亲属中有大肠癌患者的人,患此病的危险性比普通人大3~4倍,如果家族中有两名或以上的近亲(父母或兄弟姐妹)患大肠癌,则为大肠癌的高危人群。

  抑郁症的遗传危险度:★★★★★。许多研究都发现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10~30倍,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概率越高。据国外报道,抑郁症患者亲属中患抑郁症的概率为:一级亲属(父母、同胞、子女)为14%,二级亲属(伯、叔、姑、姨、舅、祖父母或孙子女、甥侄)为4.8%,三级亲属(堂、表兄妹)为3.6%。

  原则上,在遗传和疾病的关系上,人类所有疾病都具有遗传影响和背景,但只有在大约12%的疾病中,遗传因素起主要作用。遗传性疾病常可表现为家族性,这是因为同一家系中的成员可共同具有某一致病基因,但同一家系的成员也处于相似的生活条件和环境中,由相似环境条件所引起的非遗传性疾病,有时也具有家族性。

  那么,柳宗元的先天遗传长寿基因究竟怎样?从他家人与亲眷的情况来看:

  1、先祖:柳庆(517——566)49岁,柳宗元的七世祖,后魏时期曾先后担任过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尚书右仆射转左仆射,进爵为平齐县公。

  2、父亲:柳镇(739——793)54岁,天宝末年以明经科高第,以文章垂声当时。曾先后担任过太常博士、长安主簿、殿中侍御史等职。因秉公执法得罪奸相窦参,于贞元五年(789)被贬为夔州(今重庆奉节)司马,三年后,窦参事发被贬,柳镇受召入朝为侍御史。

  3、姑姑:前渭南县尉颍川陈君之夫人——河东柳氏,唐贞元十七年(801)九月六日去世,时年44岁。(《亡姑陈夫人墓志》)

  4、母亲:卢氏(739——806)67岁,柳宗元等人获罪遭贬,当时,他的母亲卢氏已经66岁了,由于年近古稀,夫死女亡,无人照管,柳宗元只好扶母南行,从繁华的京都长安,来到荒僻的永州,一路车船颠簸,凄风苦雨,的确无比艰辛。到永州之后,因为借住在寺庙里,水土不服,生活难以适应,他的母亲不久就染病在身,于第二年五月十五日,撇下与她相依为命的独子,在龙兴寺里撒手西归。

  5、大姐:博陵崔简的夫人,崔简曾任刑部员外郎、连州刺史,元和五年(810年),柳宗元被贬谪永州期间,朝廷任命崔简为永州刺史,但还没有到任,就被湖南观察使李众诬以贪污罪,流放驩州(今越南容市)。元和七年(812)正月二十六日,死于驩州,只活了39岁。而柳宗元的大姐,比崔简早十年去世,葬在长安东南少陵北,年纪应该还不到30岁。崔简有儿女十人,都是柳宗元的大姐所生(《上湖南李中丞》),“孤处道洎守讷”跟随在崔简身边的两个小孩处道及守讷(小名韦六、小卿),因为护送崔简的灵柩过海,突然遇到暴风,海浪太大,落水淹死;“今尚有五丈夫子”,如今还留下五个男孩(《永州刺史崔公权厝志》)。

  大外甥女——崔媛,带着弟弟们前来投奔柳宗元,过后由他做主,将崔媛许配给朗州(今湖南常德)员外司户薛巽为妻,生有一子一女;但元和十二年(817)六月二十八日,崔媛因“肝气逆肺,牵拘左腋,巫医不能已”——无法治疗而去世(《薛君妻崔氏墓志》);还有一个外甥崔骈,本来英俊潇洒,文辞出类拔萃,但也因“毒中骨髓”,年纪轻轻,就“中道夭亡”,实在令人惋惜(《祭外甥崔骈文》)。

  6、二姐:前京兆府参军裴瑾的夫人——因为患了骨髓之疾病,不治身亡,唐贞元十六年(800)三月十三日去世,时年30岁。生儿三个,名“崔五、崔六、崔七”:最小的崔七,比柳宗元的二姐早死八个月;老二崔六,比柳宗元的二姐晚死五十天;老大崔五,又名“裴铣”,由其奶妈抚养长大,后来护送其母的灵柩,归葬到长安东南少陵之北原(《亡姐裴君夫人墓志》)。

  7、女儿:和娘——柳宗元在长安时的非婚生女儿,生于贞元十七年(801),元和五年(810)四月三日,在永州夭折。

  尽管这些亲眷的过世,有着内外许多主客观原因,但活的寿命都不太长。柳宗元在永州期间,“百病所集,痞结伏积,不食自饱。”(《寄许京兆孟容书》)——“痞”中医指腹腔内可以摸得到的肿块,即肿瘤,恶性肿瘤则为胃癌;胃癌不仅会造成消化系统损害,而且可能发生转移,影响肝肾及呼吸功能,严重者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等症状,最终危及生命。

  柳宗元是否患有胃癌,虽然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但其病情好像比较严重,甚至影响到了饮食和消化功能。因此可以说,他身上先天遗传的长寿基因,并不非常理想。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种木槲花

唐代 柳宗元

上苑年年占物华,飘零今日在天涯。
只因长作龙城守,剩种庭前木槲花。

旦携谢山人至愚池

唐代 柳宗元

新沐换轻帻,晓池风露清。
自谐尘外意,况与幽人行。
霞散众山迥,天高数雁鸣。
机心付当路,聊适羲皇情。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唐代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唐铙歌鼓吹曲·东蛮

唐代 柳宗元

东蛮有谢氏,冠带理海中。
自言我异世,虽圣莫能通。
王卒如飞翰,鹏骞骇群龙。
轰然自天坠,乃信神武功。
系虏君臣人,累累来自东。
无思不服从,唐业如山崇。
百辟拜稽首,咸愿图形容。
如周王会书,永永传无穷。
睢盱万状乖,咿嗢九译重。
广轮抚四海,浩浩如皇风。
歌诗铙鼓间,以壮我元戎。

芙蓉亭

唐代 柳宗元

新亭俯朱槛,嘉木开芙蓉。
清香晨风远,溽彩寒露浓。
潇洒出人世,低昂多异容。
尝闻色空喻,造物谁为工?
留连秋月晏,迢递来山钟。

闻籍田有感

唐代 柳宗元

天田不日降皇舆,留滞长沙岁又除。
宣室无由问釐事,周南何处托成书。
柳宗元

柳宗元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因为他是河东人,人称柳河东,又因终于柳州刺史任上,又称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同为中唐古文运动的领导人物,并称“韩柳”。在中国文化史上,其诗、文成就均极为杰出,可谓一时难分轩轾。 ► 184篇诗文

诗人柳宗元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