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柳永:做个俗人,又如何?

柳永:做个俗人,又如何?

  柳永如果活在今天,可能会有不少闪亮的title。比如,金牌作词人、畅销书作家、自媒体大V、“国民老公”……

  但是,在柳永生活的北宋,文艺圈远不像今天这般雅俗共赏。擅长写言情题材的柳永,被打上“三俗”标签逐出了文艺圈。李清照评价他“词语尘下”;王灼说他的词像“野狐涎(口水)”;而苏轼,只因弟子秦观的一首词中有柳永的影子便大发雷霆……由此可见柳永处境之尴尬。

  


  其实,以柳永的家世和才华,他大可不必这般狼狈,他完全可以走一条“高雅”路线的。

  柳永出生在一个深受儒学熏陶的官宦之家。祖父是县丞,父亲是监察御史,两个哥哥均为进士,上下几代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典范。父亲为他取名“柳三变”。“三变”取自《论语》中的一句话——“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看起来是庄重的,相处起来是温和的,听他谈吐,又会觉得严肃不苟。可见,在家人的期待里,他应该会成长为一个举止端庄、温文尔雅的正人君子。

  


  如果没有意外,柳永也确实应该是这样。然而,科举前的一段经历,改变了他的画风。

  咸平五年(1002年),18岁的柳永决定离开家乡福建,赴京城(开封)赶考。可是在途径杭州时,柳永被“天上人间”……啊不……“人间天堂”迷住了。这里不仅有湖光山色,还有都市繁华、灯红酒绿……少年柳永经不住诱惑,索性将赶考计划抛诸脑后,留在杭州快活了几年。

  


  直到7年后,公元1009年,柳永才第一次踏进科举考场。结果,初试落榜。心有不甘的柳永写下一首《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谁知,这句牢骚话,居然传到了皇帝耳边。后来,柳永再次应试,幸得中第。可就在“临轩放榜”之时,仁宗皇帝瞧见了“柳三变”的名字,顿时怒上心头,当场将其除名。后来有人替柳永说话,仁宗回道,“且去填词”。

  从此,柳永便自号“奉圣旨填词柳三变”,成了各种青楼妓馆里的常客,也成了那个大家熟悉的多情文人。

  柳永的词,有多“俗”?

  在后世看来,柳永是北宋婉约词派的大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些句子,每每读来,都觉精妙无比,意蕴无穷。

  可是在当时,柳永却遭到了文人圈的集体排挤。究其原因,主要是俩字:太俗!

  一方面,在内容题材上,柳永热衷描绘市井曲坊生活,尤其是与歌妓的情爱纠葛。

  张炎的《词源》中有云:“词欲雅而正,志之所之,一为情所役,则失其雅正之音。”而在柳永现存的二百多首词作中,70%都是“为情所役”,而且还多是与青楼歌妓来往或爱恋的记录。

  都说“真名士自风流”。可是体面人谁会把风流事摊到台面上讲呢?柳永会。他为歌声婉转的姑娘写下“何当夜名入连昌,飞上九天歌一曲。”为舞姿蹁跹的姑娘写下,“英英妙舞腰肢软,章台柳、昭阳燕。”为才思敏捷的姑娘写下,“有美瑶卿能染翰,千里寄、小诗长简。”他甚至幻想带她们脱离红尘,“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永弃却、烟花伴侣,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这在追求雅正的文人士大夫眼中,简直是鄙俗不堪。

  


  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柳永的词,也太通俗。

  他经常在词中使用市井方言俗语,甚至会加入大白话,如在《小镇西》中他写道:“意中有个人,芳颜二八。天然俏、自来奸黠。最奇绝。是笑时、媚靥深深,百态千娇,再三偎著,再三香滑。”

  他还喜欢模拟人物语气,如在《定风波》中模仿歌妓的口吻写道:“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在柳永笔下,词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可在文人士大夫眼中,这叫自降身价,用今天的话说,low。

  火爆民间,拥趸无数

  因为风流多情,放浪形骸,柳永没少挨“正统文人”的白眼。但是在民间,俗人柳永,却获得拥趸无数。

  不做官的日子里,柳永浪迹天涯,足迹遍布杭州、苏州、扬州、开封、成都、鄂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有粉丝追随拥簇。百姓对于柳永词的喜爱,到了“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的地步。

  而青楼歌妓对于柳永的爱慕,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只要他一到,歌妓们都争着抢着“包养”他。据叶嘉莹在《古典诗词讲演集》里透露,当时的歌妓如得到柳永为她们包装策划,立马身价暴增十倍百倍,所以很多人不惜以重金约稿,以求填词。当时还流传一段顺口溜:“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柳永在家排行老七);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据《喻世明言》记载,柳永去世后,众歌妓凑钱为其处理后事。出殡之日,城内的青楼歌妓全部出动,为其送葬,满城缟素,哭声震天,堪称奇观。后来,每年忌日,都会有众多歌妓,来到柳七坟前,吹着柳七谱的曲,唱着柳七写的词,怀念着柳七,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时人称为“吊七节”。

  她们为什么爱柳永?或许不止是因为贪图名利。还因为,柳永让她们真正体会到了被尊重、被怜惜和被欣赏。这些红尘女子在柳永的词曲里,重获人格、尊严和自由。

  


  而柳永又为什么懂她们?因为他从不是站在高处去俯视她们,他是平视的、赤诚的。

  曾有人问草根作家范雨素,为什么她的作品那么有感染力。她说,可能是因为平视。“返乡体都是文学博士写的,他们已经跳出这个阶级,而我就是底层的一份子,我在用自己的视角观察他们。”或许,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人爱柳永的原因吧。

  俗人柳永,亦怀大雅

  只可惜,生在那个时代,对于一个儒生而言,只有“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才是惟一的正途。柳永依然无法放下所谓的“浮名”。

  公元1034年,仁宗特开恩科,五十岁的柳永闻讯赶来京城,要为少年时的理想再搏一次。这一次,命运终于对他有所眷顾,柳永中第了。

  及第后的柳永,做过团练推官、余杭县令、监盐官、泗州判官、著作郎、太常博士、屯田员外郎………但都是些地方小官。他始终未得重用。

  其间,柳永拜访过当朝宰相晏殊,希望能获得他的赏识。可晏殊是谁?人称“富贵宰相”,14岁便以神童入殿,仕途顺风顺水,生活富足无忧,写的词那都是“低调奢华有内涵”型的。所以,他怎会看得起一个潦倒落魄以艳词闻名的浪子?

  见到柳永后,晏殊问道:“你还填词吗?”柳永套近乎答:“是啊,跟您爱好差不多。”晏殊反讥道:“哦,我虽然也作词,可从来不会写什么‘针线慵拈伴伊坐’的句子!”果然,一俗一雅,二人根本不属一个世界。

  


  可是,谁说柳永只会写情情爱爱呢?宝元二年(1039年),柳永任浙江定海晓峰盐监,看到当地盐民的深重苦难,他挥毫写下一篇纪实报道《煮海歌》,揭露了高利贷盘剥之重,官府赋税之苛。“鬻海之民何苦辛,安得母富子不贫?”这为民请命的语气,怎么有点像杜甫。哦,也是,柳永曾公开声明,自己的偶像就是杜甫。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矛盾的柳永。风流成性的是他,忧国忧民的也是他。不屑浮名的是他,渴望显达的也是他。

  


  或许这就是一个俗人。一身缺点,也不会自我包装。满腹才华,也不会附庸风雅。可他活得真诚坦荡,有血有肉,让人忍不住喜欢。终究,俗人柳永,心中还是藏着大雅。

  


  —End—

  编辑:小小那丨主编:晓婷丨排版:小小那

  @那些年原创内容 转载请联系授权

  「本期阵容」

  老纪 丨 晓婷 丨 一飞

  


  ▼

  点击进入直播【小程序】


猜你喜欢唐代古诗词

斗鸡联句

唐代 韩愈

大鸡昂然来,小鸡竦而待。 ——韩愈
峥嵘颠盛气,洗刷凝鲜彩。 ——孟郊
高行若矜豪,侧睨如伺殆。 ——韩愈
精光目相射,剑戟心独在。 ——孟郊
既取冠为胄,复以距为镦。天时得清寒,地利挟爽垲。 ——韩愈
磔毛各噤z9,怒瘿争碨磊。俄膺忽尔低,植立瞥而改。 ——孟郊
腷膊战声喧,缤翻落羽皠。中休事未决,小挫势益倍。 ——韩愈
妒肠务生敌,贼性专相醢。裂血失鸣声,啄殷甚饥馁。 ——孟郊
对起何急惊,随旋诚巧绐。毒手饱李阳,神槌因朱亥。 ——韩愈
恻心我以仁,碎首尔何罪。独胜事有然,旁惊汗流浼。 ——孟郊
知雄欣动颜,怯负愁看贿。争观云填道,助叫波翻海。 ——韩愈
事爪深难解,嗔睛时未怠。一喷一醒然,再接再砺乃。 ——孟郊
头垂碎丹砂,翼拓拖锦彩。连轩尚贾馀,清厉比归凯。 ——韩愈
选俊感收毛,受恩惭始隗。英心甘斗死,义肉耻庖宰。 ——孟郊
君看斗鸡篇,短韵有可采。 ——孟郊

奉和武相公镇蜀时咏使宅韦太尉所养孔雀

唐代 韩愈

穆穆鸾凤友,何年来止兹。飘零失故态,隔绝抱长思。
翠角高独耸,金华焕相差。坐蒙恩顾重,毕命守阶墀。

送李六协律归荆南(翱)

唐代 韩愈

早日羁游所,春风送客归。柳花还漠漠,江燕正飞飞。
歌舞知谁在,宾僚逐使非。宋亭池水绿,莫忘蹋芳菲。

丰陵行(顺宗陵也,在富平县东北三十里)

唐代 韩愈

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群臣杂沓驰后先,
宫官穰穰来不已。是时新秋七月初,金神按节炎气除。
清风飘飘轻雨洒,偃蹇旗旆卷以舒。逾梁下坂笳鼓咽,
嵽嵲遂走玄宫闾。哭声訇天百鸟噪,幽坎昼闭空灵舆。
皇帝孝心深且远,资送礼备无赢馀。设官置卫锁嫔妓,
供养朝夕象平居。臣闻神道尚清净,三代旧制存诸书。
墓藏庙祭不可乱,欲言非职知何如。

送李员外院长分司东都

唐代 韩愈

去年秋露下,羁旅逐东征。今岁春光动,驱驰别上京。
饮中相顾色,送后独归情。两地无千里,因风数寄声。

招杨之罘

唐代 韩愈

柏生两石间,万岁终不大。野马不识人,难以驾车盖。
柏移马平地,马羁入厩中。马思自由悲,柏有伤根容。
伤根柏不死,千丈日以至。马悲罢还乐,振迅矜鞍辔。
之罘南山来,文字得我惊。馆置使读书,日有求归声。
我令之罘归,失得柏与马。之罘别我去,计出柏马下。
我自之罘归,入门思而悲。之罘别我去,能不思我为。
洒扫县中居,引水经竹间。嚣哗所不及,何异山中闲。
前陈百家书,食有肉与鱼。先王遗文章,缀缉实在余。
礼称独学陋,易贵不远复。作诗招之罘,晨夕抱饥渴。
韩愈

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 372篇诗文

诗人韩愈的古诗

唐代的诗文推荐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