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的几十年里,孙权占的戏份很足。
年纪轻轻登上大舞台,直唱到七十一岁才谢幕退场。
最了不起的几件事,建安十三年,赤壁大战大败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袭荆州擒杀关羽,黄初二年,火烧连营完败刘备。
这三个人是当世之英杰,被孙权击败之时,都是他们人生的巅峰时刻。
这个孙权傲立东南,屡挫强敌,当然有其超出凡俗之处,其中他的用人之道,的确高明。
既往不咎用张昭
东吴的重臣,张昭是重中之重。
孙权说,吴中士大夫,进宫拜我,出宫就拜张昭,这个分量,孙权算金,老张可以算银。
孙策死的时候,十七岁的孙权接过权柄,惶恐不安。
张昭亲自扶他上马,在文武众臣的簇拥下外出巡视,稳定了局面,确定了继承地位。
可以说在孙权初继大任的关键时刻,张昭起到了定海神针的作用。
张昭自己说:
“太后临去世,把老臣叫到床边,交待最后的几点事情。所以我怎么能不竭力尽忠呢!”
可在建安十三年,曹操拿下荆州,兵锋直指江东,张昭却主张向曹操投降。
这算是张昭一生中最大的污点。
或许是因为曹操打着汉帝的招牌,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吧!
张昭劝孙权说:
“曹公动不动就以朝廷的名义发号施令。我们对抗他,名不正言不顺。”
是不是张昭心里还是以汉臣自居,才会有这种言行?
不然作为孙策、吴太后的托孤大臣,讲投降是不应该的。
孙权的失望可想而知,他对主战派鲁肃说:
“子布(张昭字)等人的议论,太让我失望了。”
孙权是个血性十足的人,他对诸葛亮说,我不能让全吴的地盘,十多万的大军就这样拱手让人!
于是在周瑜、鲁肃、诸葛亮等人的努力下,孙权刘备结成同盟军,在赤壁一举打败了曹操,奠定了三国的基础。
打败曹操,东吴的国际地位大为提高。
孙权依旧重用张昭,托以内政大事。
张昭也尽心尽力地辅佐孙权治理江东。
算是文官之首。
孙权选丞相,大家伙都推举张昭,论资历论能力非张昭莫属,但孙权先后任用孙邵、顾雍为丞相,却不用张昭。
孙权解释说:
“我怎么会为子布爱惜这个位置?丞相的事务多样烦杂,张公的性子刚硬过急,这个位置让他来坐,只怕口角就多了。”
可见孙权不但不计较张昭曾经的不光彩经历,还相当的了解这个人。
其心胸宽广,见识不凡,很有人君之量。
用人之长,容人之短用鲁肃
东吴的大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相继为前方统帅,挫败曹操、刘备、关羽就是这几个人的成绩。
鲁肃最强调的是要加强孙刘联盟,对抗强大的曹操。
并劝得孙权把占领的荆州南郡等地借给刘备驻军。
扩大同盟军的力量就等于强化了对付曹操的阵线。
只不过天下纷争的就是土地,直到现在普京大帝还是高调宣布:
土地问题的谈判,门都没有。
抗衡曹操的实力增强了,事实上就是得到喘息的刘备集团强大起来。
这个同盟军在壮大自身的力量时,一直盘踞在借来了地盘里不走了。
孙刘俩家因为土地的问题闹意见,同盟关系出现裂痕。
最后造成吕蒙袭击荆州,断关羽后路这一后果,源于借荆州之个原因。
所以孙权后来评价鲁肃,以为借荆州给刘备是鲁肃的一次战略错误。
不过孙权还是承认鲁肃的贡献更大。
鲁肃初次见到孙权,就明确表示,汉室要再兴盛起来是不可能的事。
孙权要做的不是当“齐桓晋文”那样辅佐王室的大功臣,而是要争取自己成为帝王。
并且给孙权一个规划,占据江东,与荆州的刘表,北方的曹操成三足鼎立之势。
找机会拿下荆州,把整条长江控制在自己手上,与北方划江而治。
这个让内心霸业雄图的孙权非常地享受,嘴巴里说不敢不敢,心里已把鲁肃当作了心腹。
最让孙权感到贴心的是赤壁之战前,鲁肃劝孙权不要投降的话:
“我们人人都可以投降,主公你不能投降。”
我们投降了依旧有高工资、优厚待遇,你投降了就不是董事长了。
后来孙权和陆逊谈起周瑜、鲁肃、吕蒙等人的优劣。
就明白说鲁肃的短处是有,但他的长处还是更多,瑕不掩瑜,依旧是我孙权的干城。
劝学上进用吕蒙
吕蒙在东吴诸将中,是一个在战斗中成长的典型例子。
本来只是一个冲冲杀杀,勇敢英武的斗将,在孙权的点拨指导大胆使用下,居然成为三国一流的统帅级别的将军。
吕蒙行伍多年,渐渐成为一名独挡一面的大将。
孙权劝他要读书,吕蒙说我在军营里,上马杀敌,下马带兵,没空读书啊!
孙权说你比我还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