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为何不称帝?

曹操为何不称帝?

  曹操64岁这一年,37岁的孙权给他写了一封信。

  这一年是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距离上一次赤壁大战已过去了11年时间,此时,尽管在争夺汉中的战争中败给了刘备,但是曹操却联合孙权在樊城之战击败了关羽,袭取了荆州大半地区的孙权此时则献上了关羽的人头,并且写信怂恿曹操称帝。

  在将孙权“称说天命”的信给内外群臣看了之后,曹操笑着说:

  “这小子是想把我架炉火上烤啊!”

  (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

  


  ▲2010版《三国演义》剧照:曹操(155-220年)

  尽管不是皇帝,但曹操此时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而已。

  当时,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尽管秦岭、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分别被刘备和孙权占据,但这些地方在当时开发程度仍然较低,在人口、经济、军事等方面远远无法与北方地区相比。

  而自从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前往许县后,曹操此后的政治造势越来越火热:

  赤壁之战当年(208年),曹操先是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四年后(212年),57岁的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开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如汉丞相萧何故事;

  又一年后,建安十八年(213年),在曹操僚属的鼓噪下,汉献帝更是被迫晋封58岁的曹操为魏公,并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不仅如此,魏国还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又折腾出了个新花样,让汉献帝封“魏公(曹操)位在诸侯之上。”

  但曹操的野心仍不满足,到了61岁这一年(216年),汉献帝更是被迫将曹操从公爵提升为王爵,从魏公晋封为魏王,并且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到了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2岁的曹操更是以“十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的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宗庙、祖、腊皆如汉制,而“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的曹操,此时早已位极人臣,在礼仪上已与皇帝完全没有两样,他缺的,只是一个皇帝的名分而已。

  


  ▲剧照:曹操离称帝,其实只差一个名号而已

  所以两年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心怀鬼胎的孙权在斩杀关羽、被曹操表为荆州牧之后,作为政治交换,孙权马上给曹操写了封鼓噪“劝进”称帝的信,惹得曹操骚动不已。

  但曹操很精,至死,他都坚持不称帝,没有迈出公开“篡逆”的最后一步。

  事儿都办到了这个份上,但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尽管在称帝的道路上步步挺进,但曹操的大后方,其实一直不稳。

  作为东汉末年的风云人物,曹操一直有个难以言说的隐痛,就是他出身于宦官家族: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前后历经四代皇帝,被封为费亭侯,是炽手可热的大宦官;曹操的父亲曹嵩此后继承了费亭侯的封爵,并且通过贿赂“捐钱一亿万”而被封为太尉,一度位列“三公”之一。

  东汉建立以后,世家大族鼎盛,与干政夺权的宦官逐渐形成了水火不容的态势,而汉末天下大乱的直接起因,就是因为公元189年,宦官与外戚争权,随后宦官十常侍诛杀大将军何进,引发董卓作乱而起。

  在士族阶层看来,宦官在整个东汉时期为了夺权,一直残杀、打压士族,以致酿成宦官禁锢士人终身的两次“党锢之祸”,在这种士族与宦官长期势不两立的对抗格局中,在士族看来,作为大宦官家族出身的曹操,天生就有政治缺点。

  尽管曹操一直试图摆脱这种宦官家族的名声拖累,他本身更是在汉末的董卓之乱中“首倡义兵”,并领兵作为关东联军的一份子协合进攻董卓,但是士族阶层仍然看不起他。后来,在与“四世三公”、作为士族代表的袁绍对战时,袁绍的下属、后来位列“建安七子”的陈琳在《为袁绍檄豫州文》中 ,就揭露曹操的家世说:

  “司空曹操:祖父中常侍(曹)腾,与(宦官)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曹)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因此,陈琳更是在檄文中直接痛骂曹操是“赘阉遗丑,本无懿德,犭票狡锋协,好乱乐祸。”尽管骂得很难听,但说的却基本都是事实。

  


  ▲剧照:陈琳因为揭露曹操家丑而千古闻名

  尽管陈琳在袁绍败亡后被曹操大度赦免,但士族阶层仍然深刻鄙视这位“赘阉遗丑”出身的乱世奸雄。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颠沛流离的汉献帝被“独具慧眼”的曹操迎接到了许县(许昌),此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而在拥汉派的士族大夫们看来,挟持汉献帝的曹操“实为汉贼”,因此,从建安五年(200年)到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的整整十八年间,拥汉派的士族前后三次发起了针对曹操的刺杀行动:

  其中第一次刺杀行动发生在曹操迎汉献帝后四年,建安五年(200年),20岁的汉献帝刘协不甘心作为傀儡,于是密诏董贵人的父亲车骑将军董承设法诛杀曹操,然而事情泄露,董承以及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全部被曹操诛杀。

  第一次行刺失败14年后,到了建安十九年(214年),尽忠汉朝皇室的伏氏家族试图行刺曹操未果,随后整个伏氏一百多人被曹操灭门斩杀;

  就在曹操临死前两年,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拥汉派的士族少府耿纪、司直韦晃也起兵试图诛杀曹操,失败后,耿纪和韦晃也被“夷三族”。

  尽管曹操前后十八年间共挫败了三次刺杀行动,然而拥汉派的士族阶层前仆后继、不顾家族被灭门也要奋起刺杀的英勇,也极大地震撼了曹操,因此,尽管在称帝的路上步步挺进,但是曹操明白,他的内部并不稳定,很多士族只是迫于他的威权和兵势默不作声而已,所以尽管到了临死前一年(219年),已经是“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但曹操仍然心生顾忌。

  


  ▲剧照:董承。拥汉派士族持续不断的反抗,是震慑曹操称帝的重要因素

  而刘备、孙权未除,则是最大的外部隐患。

  在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到许县(许昌)后,曹操先后击败了吕布、袁绍等强敌,随后又北征乌桓,基本平定北方,但建安十三年(208年)赤壁之战的惨败,使得三国鼎立的局势开始形成,尽管在此后曹操又先后击败了马超、韩遂,占领了关中、陇右地区和河西走廊,但南方的刘备则趁势袭取了益州(今四川等地),并与孙权分割了长江以南的原荆州地区。

  就在曹操“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的这一年,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在历经两年的战争后,刘备最终击败曹操,夺得了汉中地区,兵锋直指关中平原;同年,孙权为了争夺淮河流域,再次出兵围攻合肥;趁着曹操对抗孙权之际,刘备一方的关羽又从荆州派兵北伐樊城,并俘虏了曹操的大将于禁。

  尽管曹操与孙权紧急休兵停战,随后孙权袭取荆州、斩杀关羽,解了曹军的樊城之围,但与此同时,孙权的势力也再次做大,占据了从荆州到建康(南京)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于是,在关中平原一侧,有占据秦岭以南的益州(四川)和汉中地区的刘备虎视眈眈;而在整个辽阔的长江战线上,则有孙权的军队隔江对峙。

  因此,尽管曹操在内部耀武扬威、不停斩杀拥汉派的士族,但在对外战场上,刘备和孙权这两个最大的隐患威胁,却始终未能铲除,这也成为了曹操称帝路上最大的隐患。

  在曹操看来,尽管他距离皇帝只是差一个名分的问题,但只要他不称帝,他就仍然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以汉朝中央的名义讨伐作为地方势力的刘备和孙权,怎么说都还拥有那么一些舆论和道德的制高点;但如果他篡汉称帝,那么一方面他要背负“篡汉”的罪名,另外一方面刘备和孙权肯定也会称帝,这样大家就会变成平起平坐,而他曹操反而被人落了口实,在舆论上处于弱势。

  


  ▲1994版《三国演义》剧照:刘备、孙权的制衡,是曹操称帝的最大障碍

  而从曹操的人生历程来说,刚开始时,他确实没有什么远大的志向,只是想做一个大汉王朝的忠臣、扬名立万而已,尽管后来他的野心日益膨胀,但内心深处,他仍然挣扎不已。

  就在曹操击败吕布和袁绍后,关于曹操想要篡汉自立的猜测越来越盛,到了建安十五年(210年),当时曹操的下属鼓噪要汉献帝封给曹操更多封地,于是,曹操一方面假惺惺辞让,一方面又趁机写了一篇文章阐述心扉,这就是后来广为流传的《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

  在《述志令》中曹操说,他年轻时“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起初,他只是想做一名太守,后来黄巾军起事、天下大乱,他升任典军校尉,就想着“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当时,曹操的人生理想从做一个太守,晋升为想做一名“为国家讨贼立功”的“征西将军”,所以刚开始联合袁绍等人组成关东军讨伐董卓的时候,曹操为了避祸,刚开始并不敢招募太多兵马,“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然而在迎接汉献帝到许县(许都)后,曹操先后击败吕布、袁绍,基本统一北方,此时他胁迫汉献帝晋封自己为宰相,野心日益膨胀,但对外,曹操仍然自称“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剧照:从梦想做太守到做征西将军,曹操起初也有一颗爱国心

  尽管在起初确实是一名试图忠心报国的将领,但随着地盘的做大、野心的膨胀,曹操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但在对外的叙事上,他仍然努力维护着自己“忠心为国”的“人设”,并且以忠心辅佐周成王的周公自拟说:

  “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

  但是对于外界要求曹操如果真是忠心报国,就应该放弃军队的说法,曹操回应说:“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

  在曹操看来,如果自己放弃军队,则势必将为人所祸害,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危和子孙后代,也为了“保护国家”,所以他才不愿意放弃军权“慕虚名而处实祸”。

  但前面说过的话无法收回,自己倾心打造的“忠心为国”的“人设”也已经散布出去,这也成了曹操心中的自我障碍,早在年轻的时候,面对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等事,亲眼见到董卓败亡、遭万众唾弃的曹操就曾经说过,“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详也。”所以,自己心中曾经的报国情怀,加上董卓废立皇帝的败亡下场,这些也都在内心制约和警醒着曹操。

  

  但随着权势和年龄的日益增长,他的野心也日益膨胀。

  41岁那年(196年),曹操先是迎接汉献帝到了许县(许都);43岁时(198年),曹操击败吕布;45岁时(200年),曹操又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52岁时(207年),曹操远征乌桓,大概统一北方。

  尽管在53岁那年(208年)的赤壁之战中惨败,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或许是感觉到了岁月的侵蚀,于是这一年,曹操先是废三公、自立为宰相。

  四年后(212年),57岁的曹操在汉献帝面前,开始“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又一年后,建安十八年(213年),58岁的曹操晋封为魏公,并加九锡、建魏国;到了61岁这一年(216年),曹操更是从魏公晋封为魏王,并且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

  就在临死前三年,建安二十二年(217年),62岁的曹操开始“设天子旌旗,出入称警跸”,至此,除了缺一个皇帝的名分,他已经拥有了一个皇帝所拥有的一切,缺的,只是最后的临门一脚而已。

  但现实的种种桎梏着他,无论是拥汉派士族前仆后继的刺杀,还是刘备和孙权的虎视眈眈,抑或自身残存的一点对于大汉王朝的内疚,以上种种,都在妨碍着他迈出最后一步。

  而就在他准备让汉献帝晋封自己为魏公、建魏国之前,他先是让手下的董昭秘密咨询被他称为“吾之子房”的心腹谋士荀彧,然而针对曹操逐渐显露的阴谋,作为拥汉派的荀彧却回应说:“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曹操没想到自己最为看好的荀彧,却对自己的称帝野心暗示反对,曹操当然很生气,随后,荀彧神秘暴死。而在荀彧死亡的前后,曹操又先后杀死孔融、崔琰等士族,以求让士族阶层不敢再发出异议。

  但曹操之所以称为曹操,就在于他在最后一刻的冷静与自制。

  于是,就在临死前一年(219年),当37岁的孙权给他来信劝他称帝的时候,曹操先是很得意,把孙权的信传示给“内外群臣”观看,于是,手下们又趁机鼓噪,其中曹操的属臣陈群和桓阶更是趁机上书劝进:

  “汉自安帝以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辞让,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但曹操忍住了,关于称帝的想法,他最后公开向“内外群臣”表示:

  “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意思是说,如果天命真的在曹魏这边,那么他就当个“周文王”,让“周武王”(曹操的儿子、魏国太子曹丕)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好了,反正事后,也少不了他一个皇帝的名分。

  在说出“吾为周文王”几个月后,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最终病逝于洛阳,终年65岁(虚岁66岁)。他死后,继位封国的魏王曹丕抛开顾忌,随即开始了马不停蹄的篡汉步骤,在“推却”汉献帝三次“禅让”后,魏王曹丕最终“勉为其难”接受了“禅让”,宣布取代汉朝自立为帝,正式建国号魏。

  随后,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是为魏武帝曹操。

  如曹操所愿,他最终在死后,成为了他想要的“周文王”。

  还是他儿子曹丕说的直接,在汉献帝的“禅让”仪式结束后,曹丕当众感慨地说了一句:

  “舜、禹(禅让)的事,我现在总算明白了。”

  


  曹魏建国45年后,咸熙二年(265年),权臣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也以“禅让”的名义,从曹魏末代皇帝曹奂手中篡位,并改国号为晋,曹魏最终灭亡。

  而曹奂则被司马炎封为陈留王,邑万户,并被允许像汉献帝一样保留使用天子旌旗、上书不称臣、受诏不拜的待遇。

  永嘉之乱时(307-313年),陈留王随晋王朝衣冠南渡,到了326年,晋成帝司马衍封魏武帝曹操的玄孙曹励为陈留王,以接续魏国,此后,历经东晋、刘宋,直至南齐,陈留王国才被废除。

  所谓帝业,最终化为千古一梦。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薤露行

两汉 曹操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
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
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
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
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
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
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
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陌上桑

两汉 曹操

驾虹霓,乘赤云,登彼九疑历玉门。
济天汉,至昆仑,见西王母谒东君。
交赤松,及羡门,受要秘道爱精神。
食芝英,饮醴泉,柱杖桂枝佩秋兰。
绝人事,游浑元,若疾风游[炎欠]翩翩。
景未移,行数千,寿如南山不忘愆。

塘上行

两汉 曹操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
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
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
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
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捐菅与蒯?
出亦复何苦,入亦复何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修修!
从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度关山

两汉 曹操

天地间,人为贵。
立君牧民,为之轨则。
车辙马迹,经纬四极。
之陟幽明,黎庶繁息。
於铄贤圣,总统邦域。
封建五爵,井田刑狱,
有燔丹书,无普赦赎。
皋陶甫侯,何有失职。
嗟哉后世,改制易律。
劳民为君,役赋其力。
舜漆食器,畔者十国,
不及唐尧,采椽不斫。
世叹伯夷,欲以厉俗。
侈恶之大,俭为共德。
许由推让,岂有讼曲。
兼爱尚同,疏者为戚。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