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同志之所以成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小时候让了一次梨,
此后作为睡前必备,让梨的故事被大人反复讲述,据说有些小朋友听得快要吐了,
有人说,让个梨,有什么了不起的?
确实不一般,不信你去试试?你肯定抢那个最大的梨。
……
那时候,孔融还是一个乖巧的儿童,
他静静观察周围的世界,努力讨好大人,逗他们开心,
他喜欢那种其乐融融的感觉,哪怕自己吃点亏,遭点罪。
大家都认为,这是个中华好少年,前途一片大好。
因为孔融所处的那个时代,还没有科举制度,
选拔人才,主要指标是人的德行。
一个人只要有了德,他就可以做官,很大的官,
就连曹操也是20岁那年被州里举为孝廉后出道的,
曹的第一份工作是洛阳北部尉,相当于副县长兼公安局长,
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就愈加知道枪杆子的重要性。
从这方面说,曹孔这对冤家有相似之处,
只不过,后来曹操在军营百般锤炼,苦练杀人技术,成为铁血军人,
而孔融安静得多,成了一个典型的读书人,
再加个定语,这是一位罕见的、有骨气的读书人。
确实是超赞的。
孔融是55岁的时候被曹操处死的,而且是满门抄斩,
杀与被杀,都是一招政治棋,意在为统一天下做舆论准备。
在曹操看来,饮马长江指日可待,但总有些人在那里嚼舌头,
比如他想挟天子以令诸侯,但环顾四周,除了心腹荀攸和程昱,其它人都在反对,
当他想进一步扩大势力范围时,指责的声浪更是排山倒海,
其中很多人是手无寸铁,却很会耍嘴皮子的读书人,
别小看嘴皮子功夫,历朝历代,不搞定那些胡评妄议的家伙,很多事根本做不成。
“不收拾几个出头鸟,怎么得了?”一个秋后的黄昏,曹操自言自语。
杀人是曹操的优势和特长,
他善于在战场上杀人,利用谋略杀人,还是一个暗杀高手,
很多对手的死亡现场,就像一场完美的意外,毫无破绽。
对付孔融,只是小菜一碟,
区别在于,什么时候下决心动手。
对自己的命运,孔融早有思想准备,
被曹兵抓捕后,在阴暗的看守所,他写过一首《临终诗》,开头两句就是,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他对自己身陷囹圄的原因很清楚,不仅“太爱说话”,还“刺耳难听”,
但他又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
在同一首作品中,他以诗明志——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大意是讲,像曹操那样的坏人已经为害多时,天空晦暗,我们连太阳都看不到,
既然活起来那么没有乐趣,死便死罢,就当睡了一大觉!
作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孔子的后代,孔融有一身铁骨,这是很难得的,
要知道,很多读书人辩论的时候头头是道,唾沫满天飞,
但只要别人一亮家伙,他就瑟瑟发抖,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孔融是个例外。
在他看来,自己既然拿着大汉的工资,就该为刘家着想,路见不平一声吼,管它春夏与秋冬。
……
孔融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汉末连年战争,谁的拳头大,谁就能主宰他人命运,
在那个极度混乱、生命遭受极大戕害的年代,人民群众朝不保夕,根本没有人身权和财产权,
孔融一直在苦苦思考,上下求索——
一个知识分子,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去获得超越现实的价值?
中国古代神童众多,灿若繁星,
但处于金字塔尖的,就那么几个。
著名数字天才曹冲6岁就会称象,他的爸爸曹操颇受鼓舞,认为这是自己霸业后继有人的强烈信号,
曹丞相在日记里写到,儿子如此令人骄傲,自己工作干劲更足了。
后世的司马光小朋友,7岁就勇救落水同伴,面对危险的那种冷静,令人叹绝,
他一直坚持这种处世待人的风格,终成一代名相。
相比之下,孔融“幼有异才”,成名时年龄更小,只有4岁,
想当年,东汉各家主流报纸争相报道他让梨的故事,一时传为美谈,
在那种乱世,这个小孩的出现,极大鼓舞了人们活下去的勇气,
大家还记得将近一百年前,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的那个童星秀兰邓波儿吗?
是不是很像?是不是?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后来他的事迹还被写入国民教材《三字经》,
……
孔融注定是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大师,
明代学者王夫之认为,“孔融死而士气灰,嵇康死而清议绝”,
他们一个被曹操灭门,一个被司马懿砍头,共同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名士传统,
这种名士颇值得研究,跟创立一番轰轰烈烈的功业相比,他们某种程度上更注重气节和名声。
孔融起初是受儒学熏陶的小暖男,讲求谦恭礼让,为什么后来不断与曹操硬刚,结果上了断头台?
其实,孔融喜欢跟人唱对台戏,由来已久,
他先是跟大奸臣董卓杠,再跟军阀袁绍父子杠,
最后面对曹操的时候,杠得更是来劲,就象一个特别精神的神经病。
10岁(公元163年)有可能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那年他跟长辈去洛阳吃酒席,当时他已经是闻名全国的小网红,
得知孔融驾到,有个叫陈韪的客人不以为然,故意调侃他“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没想到孔融口才非常了得,当即怼道,“陈老师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
言外之意,你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果然不怎么样。
才思敏捷,令人叹服。
在他的个性发展上,这是一个有据可查的开始,
虽然16岁的时候,为维护犯死罪的哥哥孔褒,孔融还抢着顶罪,用生命践行儒家的仁义观,但那个时候的他,实际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锋芒毕露的辩论家,
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杠精”。
……
这时,一个关键的人出现了,
他被司徒杨赐看中,开始步入仕途,
不要忽视杨赐,他在孔融的生命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杨的个性很强,不仅对前朝看不顺眼的事情说三道四,还屡次非议汉灵帝的后宫管理,
所以,杨大人也付出了代价——几次因直言罢官,
他在孔融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他的亲切辅导示范下,孔融扬威各大辩论赛(“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悲剧其实可以避免,因为曹操已经给足孔融面子,
曹操和孔融最初都受益于“德”,
但曹操最后亲自修改了这个游戏规则,
他主张,一个人还是得有才,德不德的,没有必要深究,
价值观南辕北辙,是曹操后来杀掉孔融的重要原因。
当然,还有一些具体的事,
第一次,为了度过饥荒,保持军队的战斗力,曹操曾颁布禁酒令,
但不喝酒的孔融强烈反对,他指使下属,隔三岔五找几个军官喝几杯,完全不把禁令放在眼里,
第二次,曹操远征乌桓,孔融又发表文章,讽刺曹操不仁不义,欺负弱小,
紧接着是一个美女的故事——
素来喜爱人妻的曹操打下邺城后,听说袁绍的儿媳甄氏貌若天仙,想纳其为妾室,江山美人两不误,
没想到,有相同爱好的儿子曹丕抢了先,
对这个大瓜,别人都不敢谈论,唯恐引祸上身,
只有孔融敢说,不仅说,还大说特说,
结果传得满城风雨。
一向重视舆论工作的曹操,肺都气炸了,当即召集杀手班子开会,
会议核心决议是,不仅要杀掉孔融,连他全家都连根拨起,全部砍头,
真的可惜了孔融的一双儿女(女儿七岁,儿子九岁)。
孔融的罪名也公之于世,分别是“招合徒众”“欲规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跌荡放言”,
稍懂法律的人都知道,这样的罪名都是胡扯,而且够不上死刑。
……
有谁会特别注意孔融10岁那年?
从那个时候开始,孔融有了AB面——
一方面,他有礼貌、有勇气、有文化,还有理想;
另一方面,他异常孤傲、爱认死理,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于是,一个关注生命体验,并为此不惜牺牲生命,开魏晋名士风气的家伙出现了。
总监制:王磊
监制:夏宇
责编:戴丽丽 李逸博
编务:黄俊峰
孤始举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欲为一郡守,好作政教,以建立名誉,使世士明知之;故在济南,始除残去秽,平心选举,违迕诸常侍。以为强豪所忿,恐致家祸,故以病还。
去官之后,年纪尚少,顾视同岁中,年有五十,未名为老。内自图之,从此却去二十年,待天下清,乃与同岁中始举者等耳。故以四时归乡里,于谯东五十里筑精舍,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求底下之地,欲以泥水自蔽,绝宾客往来之望。然不能得如意。
后徵为都尉,迁典军校尉,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而遭值董卓之难,兴举义兵。是时合兵能多得耳,然常自损,不欲多之;所以然者,多兵意盛,与强敌争,倘更为祸始。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又袁术僭号于九江,下皆称臣,名门曰建号门,衣被皆为天子之制,两妇预争为皇后。志计已定,人有劝术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答言“曹公尚在,未可也”。后孤讨禽其四将,获其人众,遂使术穷亡解沮,发病而死。及至袁绍据河北,兵势强盛,孤自度势,实不敌之;但计投死为国,以义灭身,足垂于后。幸而破绍,枭其二子。又刘表自以为宗室),包藏奸心,乍前乍却,以观世事,据有当州,孤复定之,遂平天下。身为宰相,人臣之贵已极,意望已过矣。
今孤言此,若为自大,欲人言尽,故无讳耳。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或者人见孤强盛,又性不信天命之事,恐私心相评,言有不逊之志,妄相忖度,每用耿耿。齐桓、晋文所以垂称至今日者,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也。《论语》云:“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可谓至德矣。”夫能以大事小也。昔乐毅走赵,赵王欲与之图燕。乐毅伏而垂泣,对曰:“臣事昭王,犹事大王;臣若获戾,放在他国,没世然后已,不忍谋赵之徒隶,况燕后嗣乎!”胡亥之杀蒙恬也,恬曰:“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其势足以背叛,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王也。”孤每读此二人书,未尝不怆然流涕也。孤祖、父以至孤身,皆当亲重之任,可谓见信者矣,以及子桓兄弟,过于三世矣。
孤非徒对诸君说此也,常以语妻妾,皆令深知此意。孤谓之言:“顾我万年之后,汝曹皆当出嫁,欲令传道我心,使他人皆知之。”孤此言皆肝鬲之要也。所以勤勤恳恳叙心腹者,见周公有《金縢》之书以自明,恐人不信之故。然欲孤便尔委捐所典兵众,以还执事,归就武平侯国,实不可也。何者?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此所不得为也。前朝恩封三子为侯,固辞不受,今更欲受之,非欲复以为荣,欲以为外援,为万安计。
孤闻介推之避晋封,申胥之逃楚赏,未尝不舍书而叹,有以自省也。奉国威灵,仗钺征伐,推弱以克强,处小而禽大。意之所图,动无违事,心之所虑,何向不济,遂荡平天下,不辱主命。可谓天助汉室,非人力也。然封兼四县,食户三万,何德堪之!江湖未静,不可让位;至于邑土,可得而辞。今上还阳夏、柘、苦三县户二万,但食武平万户,且以分损谤议,少减孤之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