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古文

爱中华 爱国学
爱古文 > 诗人专题 > 曹操杀害孔融时,极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之能事

曹操杀害孔融时,极尽颠倒黑白指鹿为马之能事

  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除东汉帝国的三公制度,改以丞相与御史大夫总揽朝政。

  然后,曹操自任丞相。

  八月份,曹操杀太中大夫孔融全家。

  丞相军祭酒路粹,奉命撰写了一份文件,给孔融罗织了一系列罪行。

  文件如此写道:

  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靖,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称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

  总结起来,共计四条大罪:

  (1)有不臣之心。在北海相任上有不臣之心,以孔子后裔自居,扬言“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刘)”。

  (2)对朝廷不满。当着孙权派来的使者,说朝廷的坏话。

  (3)衣冠不整,不尊重皇帝。身为九卿重臣,“秃巾”(带巾不加帻)出入宫廷。

  (4)散播反动言论。说什么父亲对于子女没有恩惠,子女只是父亲情欲宣泄的副产品;母亲对于子女也没有恩惠,母亲生育子女,如同将器物从瓦罐里倒出来。两人还互相吹捧,祢衡赞孔融是“仲尼不死”,孔融誉祢衡是“颜回复生”。

  


  这四条罪状,运用了四种指鹿为马的手段。

  第一种,颠倒黑白。

  曹操指使路粹,说孔融在北海相任上有不臣之心,经常念叨“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天下未必要姓刘),这是典型的“贼喊捉贼”。

  东汉末年,曾出现过两个以匡扶汉室、讨伐董卓(及其余党)为宗旨的“关东同盟”。一次发生在初平元年,以袁绍为首,可称作“第一次伐董统一战线”,让袁绍、曹操、袁术等人,成为了最大的得利者,借助“同盟”的名义,他们顺利实现了其割据政权在理论上的合法性。随之,这些人开始致力于互相攻伐,力求在关东消灭异己(也就是不服从者)。

  出于对“第一次伐董统一战线”已然变质的不满,初平四年,以徐州刺史陶谦为发起人,另一批关东地区的地方官员和知名士大夫,决定组织成立一个新的同盟,起兵西迎汉献帝还都洛阳。这个新同盟,可以称作“第二次伐董(董的余党李傕、郭汜等)统一战线”。

  这个同盟的具体参与者,如下表,孔融亦在其中。

  


  这个新同盟的出现,严重挑战了旧同盟成员们的利益,尤其挑战了袁绍“盟主”的政治地位。所以,在袁绍的指使下,掌控兖州的曹操,出兵徐州,摧毁了这个旨在“勤王”的新同盟。

  破坏勤王行动者,指责勤王者有不臣之心,是为颠倒黑白。

  第二种,偷换概念。

  曹操指使路粹,给孔融扣了一顶“谤讪朝廷”的罪名。

  实际上,孔融所批判(也就是所谓的“谤讪”)的对象,乃是曹操,而非朝廷。

  建安元年,孔融响应朝廷的征召,前往许都出任将作大匠一职。作为一个“爱汉室”之人,此时的孔融,对迎回汉献帝的曹操颇有好感,在诗里写下了“瞻望关东可哀,梦想曹公归来”“从洛到许巍巍,曹公辅国无私”这样的句子。曹操成了伟岸、正直和忠义的化身,成了汉室复兴的希望所在。

  但这种好感未能持续太久。自建安元年开始,孔融不断举荐与自己的“爱汉室”政治立场相近之人进入许昌,但大多被曹操变相弃用,或遣往其他割据势力(如盛宪),或赋予无足轻重的虚职(如谢该)。建安四年,孔融所举荐的名士边让,竟被曹操杀害,他与曹操的关系,就此走向破裂。

  从这一年开始,孔融成了曹操政治上的反对者。比如,曹操提交奏疏,要求以“修贡职,多行僭伪”的罪名,将荆州牧刘表定性为叛逆,孔融也提交奏疏,明确反对曹操的主张,理由是“前些时候朝廷刚刚颁布诏书,申明袁术篡逆的罪恶,现在马上又宣布刘表篡逆,恐怕不但起不到遏制僭伪的目的,还会给天下人造成一种天下已经大乱、帝位人人可争的坏印象”(《崇国防疏》);曹操与袁绍决裂,孔融也会在许都散布袁绍集团难以战胜的论调。

  建安九年,曹军攻破邺城,曹操去到袁绍墓前洒酒祭奠“哭之流涕”,曹丕去到袁绍家中抢夺袁绍的儿媳甄氏。孔融闻知这桩丑闻后,给曹操去了一封信,内中讽刺道:“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曹操问典故出自何处,孔融回复:看到今天发生的事情,推论从前罢了。

  当然,最让曹操切齿痛恨的,是孔融一再站在“爱汉室”的立场,阻挠曹操集团的扩张。平定冀州之后,曹操由兖州牧改任冀州牧,占据了汉帝国资源最富庶的、人口最密集的地区(曹操见崔琰时曾言:“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同时,为了让“冀州”所辖区域尽可能变大,曹操又指示人提议变更汉帝国现行的行政区划,恢复所谓的“古九州制”——按照“古九州制”,古冀州除了现冀州所辖地域之外,还要并入现幽州、并州的全部,司隶州的东半部,以及兖州、青州的一部分。其面积相当于日后曹魏帝国疆域面积的约三分之一。

  冀州牧曹操如此热心“古九州制”,如此这般扩张冀州的辖域,其用心可以说是非常明显了。

  “爱汉室”的孔融做出了反击。他以与“古九州制”相呼应、想配套为由,紧跟着抛出了一份恢复“古王畿制”的提案。这份提案以《周礼》为依据,主张“方千里曰国畿,其外五百里侯畿”,意即:以皇帝所在的都城为中心,周围方圆千里之内,是属于皇帝的直辖区,不能用来分封诸侯。如此算来,以许都为中心,周边的兖州、豫州的全部,司隶州的东半部,荆州的北半部,就必须全部直属中央,归皇帝直接管辖。

  孔融当然不是真的想要恢复“古王畿制”,曹操也不可能把兖州、豫州的地盘从嘴里吐出来。他的目的,只是要阻击曹操的“古九州制”(因孔融等人的反对,“古九州制”延缓至建安十八年才被付诸实施,彼时,孔融早已被曹操所杀)。

  建安十三年前后的孔融“与孙权使语”,具体内容为何,史书中无任何记载。孙权在建安十三年有“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之语;作为一个“爱汉室”者,孔融与来许都的孙权使者谈话,他所“谤讪”的,当然只会是他所反对的曹操,而不是他一心想要维护的汉室朝廷。

  将“谤讪曹操”等同于“谤讪汉室”,是为概念偷换。

  


  图:影视剧中的孔融,被塑造成了一种猥琐的形象

  第三种,割裂、隐瞒情境。

  曹操指使路粹,指控孔融衣冠不整不尊重皇帝(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此事发生在建安二年。这年春,袁术称帝,给了曹操一个解决杨彪的机会——杨彪家族“四世太尉”,与“四世五公”(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的袁氏家族齐名,是汉献帝时代朝堂上很有影响力的人物,建安元年,献帝新到许都,大会公卿,“兖州刺史曹操上殿,见(杨)彪色不悦,恐于此图之,未得宴设,托病如厕,因出还营”,见到杨彪不高兴,就担心他会在朝堂上伏兵诛杀自己,可见曹操对杨彪这种有影响力的上一代政治人物的忌惮心理。

  以与袁术存在姻亲关系为由,杨彪被曹操扔进监狱严刑拷打,欲将其坐实为袁术的同党。听闻消息的孔融,“不及朝服,往见太祖”(《续汉书》),朝服都没来得及穿,都跑去朝堂见曹操。这次“不及朝服”,就是所谓的“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宫掖”。

  见到曹操之后,孔融提出了严正的抗议。孔融说:“杨家四代人有德行,为海内之人敬仰,《周书》上说‘父子兄弟罪不相及’,何况因为袁氏而归罪杨家?”曹操无言以对,只好说“国家之意也”,拿“国家”为自己的私心打掩护。孔融很不客气地回应:“假使成王欲杀召公,则周公可得言不知邪?”——别胡扯了,那周成王要杀召公,周公难道可以推说自己不知道?(周公辅政周成王,是实际的权力掌握者)。

  此番风波,虽然未能如愿诛杀杨彪,但杨彪被逐出了许都中央。杨彪失势,围绕在杨家周围的门生故旧,也随之解体。曹操达到了消除许都朝堂有影响力者的核心目的。

  将事情发生的具体背景略去,然后对人进行标签化审判,是为割裂、隐瞒情境。

  第四种,给孔融捏造一个意见,再来批判孔融。

  曹操指使路粹,给孔融安了一项“主张不孝”的罪名,理由是孔融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父亲生下子女不能算恩惠,子女只是父亲情欲宣泄的副产品;母亲生下子女也不能算恩惠,只是如同将器物从瓦罐里倒出来。)

  孔融究竟是不是真的说过这样一段话?

  可以知晓的有两点:

  (1)孔融本人践行“孝道”。《后汉书.孔融传》里说他“年十三,丧父,哀悴过毁,扶而后起,州里归其孝”,是一个有“孝名”的人。

  (2)曹操当年为孔融罗织罪名时,并没有能够从孔融的书信文章中找到载有此类含意的词句。所以,当他因杀害孔融而引起知识圈舆论的谴责时,只好如此自辩:

  “太中大夫孔融既伏其罪矣,然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此州人说平原祢衡受传融论,以为父母与人无亲,譬若瓶器,寄盛其中,又言若遭饥馑,而父不肖,宁赡活余人。融违天反道,败伦乱理,虽肆市朝,犹恨其晚。更以此事列上,宣示诸军将校掾属,皆使闻见。”(《宣示孔融罪状令》,载《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注引《魏氏春秋》)

  大意是:我杀了孔融之后,很多人不满,觉得我杀错了好人。其实你们不知道,你们全被孔融这个人的外表蒙蔽了,不知道他是个“乱俗”之人。本州的人讲,平原的祢衡受了孔融的影响,到处讲父母生孩子对孩子不算恩情,孩子在母亲腹中相当于物品放在瓶子里,还说若逢饥荒年份,与其把粮食给那无情无义的父亲吃,不如拿来养活旁人。这种人,如今公开诛杀在集市上,我还嫌太晚。我现在把这些事公布出来,你们不要再被孔融这种人迷惑了。

  这是一篇非常“愚蠢”的解释(当然,曹操也是面临了不小的压力才会写这种文宣来解释),它透露了三点重要信息:

  (1)当时的知识分子圈,并未流传所谓的孔融关于“孝道”的“反动言论”,所以曹操才在文宣里说知识圈“不复察其乱俗”,才要特意“以此事列上”。

  (2)曹操未能从孔融处找到“反动言论”,否则就直接在解释文宣里说了。

  (3)扣在孔融头上的关于“孝道”的“反动言论”,实际上出自祢衡之口。

  且不论以言论文字杀人是否正当——中国古代的文字狱大拿乾隆,也知道文字狱不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知道在自己的谕旨里假惺惺地强调“朕从不以语言文字罪人”;也不论祢衡的话是不是真的存在,是不是遭到了曲解。

  单就上述资料所透露的逻辑而言:

  祢衡说过某些话+祢衡与孔融交好、受过孔融的影响=这些话是孔融说的。

  荒唐不荒唐?可笑不可笑?

  是为把某个意见栽赃在孔融头上,再来批判孔融,再来杀人。


猜你喜欢两汉古诗词

土不同

两汉 曹操

乡土不同,河朔隆冬。
流澌浮漂,舟船行难。
锥不入地,蘴藾深奥。
水竭不流,冰坚可蹈。
士隐者贫,勇侠轻非。
心常叹怨,戚戚多悲。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秋胡行 其二

两汉 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
飘飖八极,与神人俱。
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世言伯阳,殊不知老。
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
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
仁义为名,礼乐为荣。
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
不戚年往,忧世不治。
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壮盛智惠,殊不再来。
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
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秋胡行

两汉 曹操

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愿登泰华山。神人共远游。

经历昆仑山。到蓬莱。飘遥八极。与神人俱。思得神药。万岁为期。

歌以言志。愿登泰华山。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

天地何长久。人道居之短。世言伯阳。殊不知老。赤松王乔。亦云得道。

得之未闻。庶以寿考。歌以言志。天地何长久。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

明明日月光。何所不光昭。二仪合圣化。贵者独人不。

万国率土。莫非王臣。仁义为名。礼乐为荣。歌以言志。明明日月光。

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四时更逝去。昼夜以成岁。

大人先天。而天弗违。不戚年往。世忧不治。存亡有命。虑之为蚩。

歌以言志。四时更逝去。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

戚戚欲何念。欢笑意所之。壮盛智惠。殊不再来。爱时进趣。将以惠谁。

泛泛放逸。亦同何为。歌以言志。戚戚欲何念。

观沧海

两汉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澹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谣俗词

两汉 曹操

瓮中无斗储,发箧无尺缯。
友来从我贷,不知所以应。

蒿里行

两汉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 27篇诗文

国学| 诗文类型|诗文作者|古诗作者|诗词作者|古诗诗人|古诗Tag|诗文Tag| 免责声明 | 备案号:豫ICP备12004074号-1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爱古文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侵犯版权,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联系邮箱: